第十三课时
2021届一轮复习
小说复习
客观题
真题回顾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气“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017全国1卷《天 嚣》
真题分析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写了什么)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气“恐怖气氛”。(烘托、渲染手法的艺术效果)考查点: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选项对应信息区间为?~?段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写了什么:救人情节)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表达主题)考查点:情节、主题角度
选项对应信息区间为15~27段:
B 主题理解不当,“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真题分析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怎么写的,手法),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写了什么,人物语言),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主题)
考查点:人物、手法、主题角度
选项对应信息区间为16段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写了什么:整体概括情节)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主题)
考查点:情节、主题角度
前半句是对全文情节的概括,后半句涉及主题把握,信息定位于全篇
真题回顾
2018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标题特点 及作用)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局部内容作用)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细节手法)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整体综述,小说构思精巧,切入点新颖别致,“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对小说创作技巧的高度概括。分析正确。)
第六段:“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打,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另外与英雄烈士赵一曼的形象不符。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考查点:小说的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考查点:小说的情节描写及其作用。
考查点:小说的语言描写及其作用。
考查点:小说的情节描写及其作用。
你来分析考查点
2019全国1卷《理水》
【答案】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
真题回顾
2019全国2卷《小步舞》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考查点:情节的作用,小说艺术手法的运用。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考查点:人物描写方法以及人物形象的概括。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考查点:对人物动作描写的理解。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考查点:对小说整体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答案选择】 B项,“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B。
真题回顾
2019全国3卷《到梨花屯去》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考查点:对小说语言风格描写的理解。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考查点:对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理解。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考查点: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小说主题概括。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考查点:对小说艺术手法(虚写和实写)的理解。
【答案选择】 B项,分析不当,赶车老人说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肩膀最硬”,没有对谢主任嘲讽和回击的意思,而是对那些农民们的赞美。故选B。
真题回顾
2019江苏卷《表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考查点:对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考查点:对小说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体会。
考查点:对小说情节作用的理解。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考查点:对小说人物语言描写的理解。
【答案选择】 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合原文分析,可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故选D。
情节设误:
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
人物形象设误:
选项对人物的行为、心理、性格特点的错误解说
环境设误:
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的特点进行错误的理解分析
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
选项对所用手法技巧、叙述语言和人物的特点、风格、作用的判定或解说错误
主旨(情感)设误:
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
设误点总结
“知识性错误”:
小说常识
“科学性错误”:
表述不严谨,绝对化
“方向性错误”:
不符合现实,主题倾向理解错
设误点总结
人物概括不准
①特点概括错误;②特点概括过多;③特点概括不全。
事实陈述混乱
①将人物的这种行为说成是另一种行为;②将人物的这种想法说成另一种想法;③颠倒人物做事的顺序;④将此人所为说成是他人所为。
技巧断定不当
①说错某个情节的性质或情节安排的作用; ②说错某处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③说错某处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④说错某处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⑤说错句子的含意、风格和表达作用。
评价理解失当
①评价人物感情失当,如褒贬用语不当;
②评价人物说法过重或过轻;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等进行违背文意和常理的解说(曲解文意)。
文本评述失据
①对人物的评价于文无据;②叙述的人物的行为文中没有对应信息;③总结的所谓“主旨”不在文本的主题范畴内。(无中生有)
设误点细说
1.主题理解偏颇或狭隘(以分析的过于表面、或从次要人物入手为主);
2.人物形象分析错误(以负面为主);
3.人物内心感受或对人态度分析偏颇或片面(以负面为主);
4.情节构思特征有误(以否定词、负面词为主);
5.词句含义词理解过于表面或夸大其词(以程度词、范围词、语气词为主);
6.人物描写手法列举有误(常无中生有);
7.情节设置详略分析不得当(以表现手法词为主);
8.情节发生或人物情感程度过于绝对(以程度词、极端词、否定词为主);
9.对情节结果发生的原因的分析有误(以因果词为主)。
设误点细说
答题步骤
第一步: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第二步:速读原文,找对应点
第三步:细比原文,判断验证
标注重点
标注理由
对应错项
注意标注选项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尤其是标注此类形容词。
修饰限制性词语往往是对人物性格的概括和文本手法、特征的描述。
人物概括不准
技巧断定不当
标注选项句子中“是”“表现”“表明”“体现”“具有”“说明”“写出”“描绘”“反映”“深化”“强化”等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这类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在选项中往往充当宾语,这些宾语常用来陈述主要事实,交代主要技巧的作用,列举主题要点,表明重要句子的内涵等。
技巧断定不当
评价理解失当
文本评述失据
标注选项中“因为”“为”“为了”这类词语后的中心词。
这些中心词是交代原因、动机、目的的,往往起到表明观点的作用。
评价理解失当
文本评述失据
敏感点标注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 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小步舞
[法]莫泊桑
答题示例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 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 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 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 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 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 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 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 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 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 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 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 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 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 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分析作品结构和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客观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速读原文,找对应点
细比原文,判断验证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①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②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
①是“我”初见舞蹈师时所做的外貌描写,他给“我”的印象是“让我感到怪怪的”。②是“我们成了朋友”以后我对舞蹈师身世经历的了解。①②构成照应,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变化之大。选项正确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避开别人, 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①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
②“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
③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①表明他的出身并不高贵。
②④都表明他性情开朗,平易近人,很乐于向人展示他的“光辉”历史。③暗示了他避开别人的原因: 他知道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辉煌已成为过去;小步舞也很难为这个时代的人所欣赏、理解了。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浏览选项,标敏感点
速读原文,找对应点
细比原文,判断验证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①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②“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③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②句体现了舞蹈师对小步舞以及过去那个时代的深厚感情留恋。夫妻二人“像孩子似的”尽情地跳小步舞,然后相拥而泣,这正是长期积压在内心的痛苦的一种宣泄。
①③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来表现他们的状态。选项正确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 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 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①我亲眼目睹过战争……有那么两三件事……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②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 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 ③“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 留下的只有这个了。” ④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
①④是从“我”的角度表现社会的沧桑巨变,舞蹈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背景中。 ②代表着舞蹈师的往昔,③表现了舞蹈师对过往的怀念与留恋,结合第④句来理解,可以看出时代的巨变对人们的影响之大,舞蹈师和他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选项正确
客观题解题步骤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答题示例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
答题示例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C.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D.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题示例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比对分析:①思想内容方面:“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概括不准,开头的对话主要表现六安爷温和、固执、热爱土地的形象特点;“他与村人的分歧”的评价于文无据。
②艺术特色方面: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是正确的,正因为“过瘾”,下文才会交代“过瘾”原因。
B.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回归原文找对应: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选项侧重思想内容方面,其中“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分析错误,评述失据,“环保”并不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主题。
答题示例
C.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比对分析:本选项既有艺术特色“描写”,又有对描写“内容”的分析。原文这部分确实是锄地的描写,运用比喻句“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拟声词“咯嘣咯嘣”来展现六安爷锄地时的状态,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惬意”“舒服”直接展现了六安爷“惬意舒畅”的感觉。明知收割无望,却依然在土地上劳作,并且还那么“惬意”,呼应了前文“过瘾”,直接表达以六安爷为代表的农民与即将分离的土地的悲凉感,本选项不论对内容和艺术手法描写的概括,还是对主题的提炼都非常到位,因此是最佳选项。
D.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本选项评价理解失当,选项中六安爷的“平静固执”主要是由于对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多年形成的劳作习惯,因此“看透世事变迁”“无法与时俱进”分析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