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1 15: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宝鸡市金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01

注意事项: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2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
1. 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 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C. 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D. 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为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 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 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 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67分)
(一)课内古诗文基础知识(15分)
3. 下列各项对诗句加点字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①目眇眇兮愁予(使我发愁) ②月照花林皆似霰(雪珠)
B. ①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②钟鼓馔玉不足贵(美好的饮食)
C.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景色) ②李凭中国弹箜篌(国都长安)
D.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结) ②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4.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 ①云鬓半偏新睡觉 ②期山东为三处
B. ①地方千里 ②齐楚之精英
C. ①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思厥先祖父
D. ①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②及凯旋而纳之
5.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
A. ①驼业种树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C.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一夫夜呼
D. ①此天之亡我 ②李牧连却之
6. 下列各项中的句子特殊句式同类的一项是(3分)( )
A. ①如土委地 ②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③多于南亩之农夫
B.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C. ①洎牧以谗诛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③阳春召我以烟景
D. ①我何渡为 ②惟兄嫂是依 ③故不我若也
7. 下列各项语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屈原名平,字原,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是他的代表作。
B. 李白被称之为“诗仙”,杜甫被称之为“诗圣”,除此之外,“诗魔”白居易,“诗豪”李贺,“诗鬼”刘禹锡,“诗佛”王维,这些称谓都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C.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D.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中:合乎 B. 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C. 如土委地 委:卸落 D. 善刀而藏之 善:好的
9. 下列选项中,“之”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A.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C.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D. 始臣之解牛之时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D.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1—14题。
吴育传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与杨亿同州里。每造亿,亿厚礼之。门下少年多易之,亿曰:"彼他日所享,非若曹可望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元昊僣号,议出兵讨之。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且已僣舆服,势必不能自削,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如育所议。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B.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C.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D. 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礼部侍郎致仕 致仕:辞官,退休。 B.元昊僣号 僣号:冒用帝王称号。
C.宜援国初江南故事 故事:旧例,先例。 D.事遂寝 寝:睡觉,休息。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开头简介了吴育父子,用少年对吴育轻视不屑的态度,反衬了杨亿的慧眼识才。
B. 群臣认为应该诛灭元昊,唯独吴育认为应用安抚待之,这体现了吴育深谋远虑的特点。
C. 向绶虽致人而死,但因是宰相之子,大臣们想轻判,但吴育却坚持用流放南方的罪名重判。
D. 本文记事写人,主要刻画了吴育善于管理,讲求方法,正直不媚、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
14. 请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3分)
(2)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3分)
(3)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5.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岩扉松径”写出了山间无限寂寥,“自来去”实则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B.“惟有幽人自来去”与“余亦乘舟归鹿门”相互映照,以景结情,交代了诗人的归宿。
C. 诗中写从黄昏到月夜,从舟行到山途,实质是写从世俗到自然的隐逸之路。
D. 诗歌最后一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16.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小题。
破阵子·赠行①(辛弃疾)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②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拚③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②扶头:酒醉状。李清照《念奴娇》:“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③拚:甘愿之意。
17. 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8. (1)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碧草、黄鹂来渲染凄凉冷清氛围的诗句是: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由梦境转入现实后颇感失落的句子是: ,

(3)《李凭箜篌引》中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美妙的诗句是“梦入神山教神妪, 。吴质不眠倚桂树, 。”
(4)《阿房宫赋》最能表现“秦人”对珍宝的态度的两句是: , 。
(5)《阁夜》颔联两句是: , 。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9—21题。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立于皇帝身旁。他铿锵有力的奏折,直言不讳的进谏,妙语连珠的回答,令皇帝??????? ,令天下为之一振。迎来皇帝的宠爱,百姓 ????和辉煌仕途的苏轼,是??????? 的一代豪杰。他胸怀抱负,心似江涛澎湃,欲大有作为。于是,那时的他便成为“弄潮儿”,光环围绕。
但当苏轼遇到小人,当他的“出言不逊”遇上奸佞的巧言令色,他被抛弃了。“乌台诗案”之后,他被一贬再贬,如离群的鸿雁,甚至感到了死亡的威胁。苏轼惊恐不安,心如死水,那时苦闷的苏轼留给世人的是灰黑的模糊的身影。
如果苏轼仅是仕途顺畅,那么,他也许只能成为一名历史政客;如果苏轼被贬后就一直苦闷,那世间也只多了一只蜉蝣而已。 ????,苏轼却以其豁达成了后世的楷模。这时的苏轼应该想通了一个问题: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于是,便有了泽被后世的苏堤,有了被人津津乐道的东坡肉,他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勉,尽己所能造福百姓。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这时的苏轼,轻装上阵,( ? ??)。
19.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耳目一新 爱戴 ?当仁不让 ?固然 B.焕然一新 爱护 ?当之无愧 ?固然
??C.耳目一新 爱戴 ?当之无愧 然而?? D.焕然一新 爱护 ?当仁不让 然而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将文学史开辟了新天地,让其诗文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B.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学史上开拓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C.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学史上开辟了新天地,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D.那穿芒鞋、执竹杖、戴蓑笠的老翁在文学史上开辟了新天地,让其诗文摇身一变成为经典,这实是“文学之大幸”。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
??B.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倒映在一泓清泉中。
??C.他的心如一泓清泉,倒映着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
??D.倒映在一泓清泉般心中的那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
22. 参照所给示例,对下面的观点提出不同见解。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表达流畅。 (3分)
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同见解:亲自实践得来的经验固然可贵,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多读书是丰富头脑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观点:学海无涯苦作舟
不同见解:
23. 读下面一则材料,请概括作者关于怎样防止“校园欺凌”的主要观点。不超过50个字。(5分)
学校是教育圣地,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一旦“欺凌”事件出现,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挡道恶狗”,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挡道恶狗”,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它,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它,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呢?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选修)答案
2021.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设置此题,是为了考查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1.C(C项说的是唐诗繁荣的表现或者标志,而不是原因。从结构上看,首段是引子,说的是唐诗的辉煌成就和繁荣局面,从第二段开始,才涉及到唐诗繁荣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D(D项中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名句,并不是鲁迅先生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67分)
(一)课内古诗文基础知识(15分)(选修教材课内知识)
3.C(景,影,日光)
本题考查对课内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的识记、理解能力。
4.D(A项中的“睡觉”古义为“睡醒”,“山东”为“山的东面”B项中的“地方”古义为“土地方圆”,“精英”为“金玉珠宝等物”;C项中的“颜色”古义为“姿色”,“祖父”为“祖辈父辈”之义;D项中的“几何”古义为“多少日子,指过不了多久”,“凯旋”古今同义。)本题考查理解课内常见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5.A(A项中的“业”是意动用法,“哀”为为动用法;B项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名词作状语,D项为使动用法。)
本题考查理解课内常见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6.D(A项分别是省略句、定语后置句、介短后置句,B项分别是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 C项分别是被动句、被动句、介短后置句, D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本题考查理解课内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7.B(“诗鬼”是李贺,“诗豪”是刘禹锡。)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课内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选修教材中的《庖丁解牛》)
8.D(“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以及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
9.B(例句为“的”,助词;A项为“到”,动词;B项为“的”,助词;C项为“它”,代词;D项不译,主谓之间。)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0.D(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准确理解能力。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选修教材中的四、五、六单元为文言文,此题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
11.C(该句标点应为: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意思是“向绶主持永静军中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2.D (寝:停止,平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以及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
13.C(吴育坚持叛向绶死罪。)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准确理解能力。
14. (1)以前宗室子弟所到之处,放纵猎鹰和猎犬践踏农田,可进入襄城境内后,就互相提醒告诫,没有敢放肆妄为的人。(3分。得分点:纵、暴、辄。)
(2)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刘邦的军队和诸侯的军队将他们层层包围起来。(3分。得分点:壁、围之数重。)
(3)哥哥正当年的时候在南方去世了,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运回河阳安葬。(3分。得分点:殁、俱、从。)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参考译文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他的父亲是吴待问,与杨亿是同乡。吴育每次拜访杨亿,杨亿都优厚地对待他。门下少年很多轻视吴育,杨亿说:“他将来享用的,不是你们可以企及的。”吴育最终连续升官到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职位退休。
吴育年少时奇特聪颖学识广博,考中进士,取得礼部考试第一名。先后担任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知县。他在襄城任职时,奏请凡是官府所需的东西,出具详细的数目,不让使臣胡乱所要,羊和猪全部出自于高级官员,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的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忌恨他,有时半夜敲开城门,所要牛驾车,吴育拒不答应。以前宗室子弟所到之处,放纵猎鹰和猎犬践踏农田,可进入襄城境内后,就互相提醒告诫,没有敢放肆妄为的人。
元昊越位称帝,朝廷商议派军讨伐。群臣说:“元昊,是一个小丑,应立即诛灭。”维度吴育建言道:“元昊虽然名义上是蕃臣,可是他连一点点赋税,都不交给官府,况且他这个人服从、叛逆无常,请把他放置在一边,用来显示他不值得责难。况且他已经超越本份使用车马服饰,看样子一定不会自行削减,应当援用建国之初对待江南的旧例,稍稍改变他的名号,这样就可以用安抚的手段来收服控制他。”当时正要锐意讨伐他,不就前去讨伐的将军大多全军覆没,很久没有成效,最终封元昊为夏国主,就像吴育所主张的那样。
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酷刑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五十五岁去世,死后朝廷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正肃”。
(四)古代诗歌阅读(15分)(选修教材中的一、二、三单元为古代诗歌,此题考查古代诗歌阅读能力)
15. B(最后一句并非以景结情,“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整体理解能力。
16.①诗的前两联描绘了傍晚钟声响起,人们争渡喧闹回家的图景,(或描绘了一幅傍晚江边争渡回家的图景)(2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通过傍晚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以动衬静地写出了江边的寂静的环境和佛门的清净;同是乘舟,民众路向江村,诗人回归鹿门,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进行对比。(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7.①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便好”“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
②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
③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
④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共6分。每点2分,分析合理即可。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五)名篇名句默写(10分)(选修教材中要求背诵篇目)
18.(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老鱼跳波瘦蛟舞。露脚斜飞湿寒兔。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5)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19.(3分)C.(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根据横线前“妙语连珠的回答”,可确定应选“耳目一新”。爱戴:敬爱并且拥护。爱护:爱惜并保护。这里说的是百姓对苏轼的态度,应选“爱戴”。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语境强调的是苏轼担得起“一代豪杰”的称号,应选“当之无愧”。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固然: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语境此处表转折,应选“然而”。)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20.(3分)D【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处是介词使用不当,“将文学史”可改为“在文学史上”;一处是偷换主语,“摇身一变”前可加上“让其诗文”。只有D项全部改正确。)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1.(3分)C(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前文分析四个备选项。前文只是说此时的苏轼轻装上阵,并未涉及“清泉”,而A、B两项也并未指出“清泉”到底是什么,表述突兀,与前文不衔接。而分析C、D两项可知,C项先将苏轼的心比作“清泉”,再说“朴素的清新与平凡的伟大”倒映在“清泉”中,语意完整,表述流畅,且“他的”照应前文中的“苏轼”,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22. 勤练苦学固然值得提倡,但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以愉快的心态学习才能热爱学习,体会到充实自己的乐趣。(3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仿句能力。
23.①学校应当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②同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③并且对欺凌者依法依规适度惩戒。(5分)(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且符合要求即可给分;概括内容不全,酌情扣分。)(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语段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是总领句,其余三句分别从学校教育形式、建立机制、欺凌者的不同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从“学校要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可概括出“学校应当坚持正面教育,培养正能量”;从“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可概括出“同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从“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可概括出“并且对欺凌者依法依规适度惩戒”。)
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四、写作(60分)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24.写作提示
【文题解析】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这是一则充满思辨色彩的寓言材料,材料设置的是年轻人和路人关于“恶狗挡道”是否应绕开的一段对话。这是一则带有隐喻意义的寓言,考生需要由材料内容去联想和思考社会人生,“恶狗挡道”是否应绕开即“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的问题。考生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思考立意。
2.典型任务的限制。“根据材料内容”“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材料设置的是对立的双方,考生选择任一观点时都不可单极思维,要在比较中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最佳选择。
3.文体限制。文体特征要明确。切忌写成“四不像”。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中年轻人和路人各持一端,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观点,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即“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会有许许多多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而行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可以立意为“不转弯则乱大谋”“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等。如果从路人角度立意,应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因为在人生前进的路上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障碍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到达“远方”。可立意为“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宁可被打死,不能被吓死”等。
2.联想思考自由。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辨精神,具体关联而合理想象的能力,以及思考和感悟能力。不管从年轻人的角度还是路人的角度切入,均可用古今中外英雄们或成功或失败的人生为例子来论证观点。
【解题分析】
本题向考生提供的是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类寓言材料,旨在启发考生辩证思考、深度挖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考生要找到相应契合和相互关联的写作材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同时又要能够在两种认识中进行比较权衡,做出选择。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遇到困难(障碍、矛盾),学会转弯。
2.绕过障碍,直奔目标。
3.避开障碍是一种智慧。
4.战胜困难方能达到目的。
5.遇到障碍不要绕道走。
6.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弯的智慧。
偏题立意:
1.恶狗挡道,如何绕开?(表意模糊,未能抓住材料中心内容进行立意)
2.远方的风景很诱人。(题目研究的是遇到“恶狗”要不要避开的问题,而不是“远方的风景”问题)
3.年轻人与路人对话的启示。(表意模糊,观点不明)
4.选择决定远方的风景。(忽略核心问题,没有针对性,走向话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