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考点4: 环境+情节+某词某句某段
环境
1、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
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侧重于自然环境的考查
自主学习 尝试成功
1、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边城》
1、渲染热闹的气氛
2、烘托人物欢快的心情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 ?
(1)、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
(2)、衬托了少年闰土英俊、可爱的形象。
3、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三段有关雪的描写: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草料场,风雪初起)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在林冲去沽酒御寒的路上,雪势正大。 )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喝了一顿闷酒仍旧迎着北风回来,雪更大了)
1、渲染紧张气氛。
2、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
处境。
3、推动情节发展。
4、??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
??
(1)具有象征作用。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象征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2)暗示社会环境。 ?
《荷花淀》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背景下,白洋淀地区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由家庭妇女成长成为坚贞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故事。表现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
归纳提炼
环境描写作用题的解题技巧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④烘托人物心情或象征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地位,暗示人物的命运。
⑤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制造悬念,情节发展的线索。
⑥揭示、丰富、或深化作品主题。
环
境
人物
情节
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也可从以下角度归类
这一思考角度涵盖:
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角度简记:
四循环+一读者
1、环境角度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氛围
塑造典型环境 (使环境更具有典型性)
2.情节角度
推动情节发展;
贯穿全文,层层递进,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使文章产生波澜,使文章平中见奇;
充满戏剧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设置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人物角度
烘托了人物?性格、心情,丰富凸显了人物?形象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4. 主旨角度
凸显主旨? 丰富了文章主旨
1、?联系段落位置、词语选用、描写对象、情节发展和作品主题。
2、要有多角度意识,至少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个角度考虑。
3、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空洞。
4、分点作答,语言力求精准。
误区:
联系的意识
多角度的意识
文本意识
分点意识
注意:
灵活,分析考查段落有没有其他的内容
例如: 《晚秋》
1、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 ?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
(1)反衬瓦萨卡烦闷的心情,交代他处境凄凉。
(2)※照应标题?
※
典例练习
1、开头段和结尾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开头)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严寒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怜的夕阳像喝多了酒,醉醺醺地投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 …(结尾)爸爸搬过来自己的破棉被盖上去,钻进去,把海龙夹在中间,用力挤,挤出热气来。小石屋格外温馨。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石缝儿溜走了,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严冬海猎》
【答案】
①渲染气候的寒冷,暗示捕鱼环境的恶劣,为后文写海龙下海捕鱼作铺垫,衬托少年坚强的人物性格。
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通过描写大海的平静,渲染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深化主题,暗示海龙捕鱼惊险过后家中的安宁与温馨。
?
② 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 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
(5 分)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孤独的旗帜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了苏州河的特点,河面窄河道浅,突出了中国守军所处的环境艰险。
2.因为有苏州河做掩护,我才可能借此由英租界爬到河北岸送旗,为后文的情节推进做了铺垫。
3.三面都被包围,南面有租界,战士们如何进行抵抗,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出题方式:某个词或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写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方式:
1、 内容含义 常有不总有
人? 景? 物? 哲理、抒情
2、 结构作用 必有
3、 手法作用 有,再答
4、 表达情感
5、 表达效果 ? 自己结合文本理解
结构作用文首:
1、点明主旨 ∕ 统领全文 ∕ 奠定文章?基调
2、引起下文 ∕ 为下文作铺垫 ∕ 为下文提供背景 ∕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与下文作对比 ∕ 欲扬先抑
结构作用:
文中:
承上?启下?
文末:
1、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2、与开头∕ 题目相呼应
《母亲的手》 庄因
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①内容上:对梦境中景物及人物的描绘烘托了母亲高大伟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及热烈的赞美之情(感情),奠定文章怀念母亲的深沉基调。
②结构上:由梦境中作者的视线定焦在母亲的那一双巨手之上,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手的描绘,由梦境转入实写记忆中母亲的手,过渡自然。
③艺术效果:作者在一幅幅写意画式的中国山水的梦幻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丰富了母爱的传统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