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散文阅读(讲练课件64张)-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山东)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散文阅读(讲练课件64张)-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山东)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4:3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3 现代文阅读Ⅱ(二)(散文阅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系列之
备考指南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
目录
探究情感体验
备考指南
01
高考形势
从2020年开始,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卷)将原来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变更为“现代文阅读Ⅱ”, 试题既有对全国卷的继承,更有在选文和题型上的创新。从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来看,散文阅读将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从整体上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强调文质兼美,格调健康,内容和主流意识相契合。
2.内容或感受形象,体验意蕴,或念土怀乡,眷念风物;或写景状物,即兴感悟;或映现人性,褒贬人格;或体验社会,再现生活;或反思人生,省察自我。
3.主客观题兼顾,以内容概括、句段理解、鉴赏语言、结构主题、情感把握等为主要考查方向。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02
1.整体把握
第一步:通读,把握全貌。抒情散文看情感变化;叙事散文看叙述的事件;记游散文看时空的变化。
第二步:段读,概括大意。以段为单位细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看出文章思路。
第三步:分层,理清关系。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寻找线索并分析作用
①寻找线索的方法。
a.明确常见线索类型。游踪、事物、时间、情感,事件的发展等。
b.抓住关键位置。如文章的标题,或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议论抒情部分等。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
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等作用。
3.分析语段的作用
①在内容主题方面。内容角度,要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作用。主题角度,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在结构思路方面。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方面。考虑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和表达效果,以及读者情感(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针对性练习】
(2020·山东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水记[注](之四)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衡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 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做干巴菌,正闪亮亮的,在锅子中间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 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的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
【答案】 D
【针对性练习】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D项,文章意《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意欲表现建水城的繁华富庶,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故选D。
【针对性练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
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
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
【答案】 A
【针对性练习】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故选A。
【针对性练习】
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
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针对性练习】
【3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作答时,首先根据文章写作背景,写作意图、语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依据写作主旨、语段位置等回答其在文中的作用。
作答时,首先在文内勾画出饮食描写方面花费大量笔墨的地方,然后再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①文章运用大量笔墨写了建水城内临安饭店中食客满堂的场面,“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以此表现建水城的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文章还重点写了烧卖的做法,“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并且说“这家烧麦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以此表现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②后文中还重点写了小巷中蘑菇的香气和小巷里的人提着蔬菜行走,并对蔬菜进行了铺陈,“草茅、莴笋、茄子、青椒、豆腐,短、肉糜、菱”,以此表现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针对性练习】
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
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针对性练习】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行文线索上。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①作答本题,需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来把握文章内容。在空间上,第一段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描写建水城,然后依次抓住这些语句“一旦进入城门”“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针对性练习】
概括内容,分析形象
03
1.归纳主旨“五抓手”
①抓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抓开头结尾。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抓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④抓段意层意。有的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者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抓写作背景。有的文章主旨还需要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
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②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概括分析。
③从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针对性练习】
(2020·山东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娜拉走后怎样
易卜生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 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即《玩偶之家》) 。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 就是Die Frau vom Meere(《海上夫人》)。这女人是已经结了婚的,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只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的。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是另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摘编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有删改)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到《海上夫人》是想借此故事说明,娜拉如果也能得到那样的自由,或者她也便可以不离开家庭。
B.文章提到英国人的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女性如果贸然离开家庭绝无找到出路的可能。
C.文章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表达了鲁迅反对惊醒梦中人的观点。
D.文章认为娜拉这个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在帮助下生活下去,那么娜拉们便也大可自由地离开家庭。
【答案】A
【针对性练习】
【分析】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女性如果贸然离开家庭绝无找到出路的可能”错,结合原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可见写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出走是要有所“准备”的,鲁迅提出,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独立才不致被旧势力所扼杀,也才能取得真正的发言权,否则就会“无路可走”。
C项,“表达了鲁迅反对惊醒梦中人的观点”错,结合原文“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不是反对惊醒梦中人,而是说必须要想好出路才能行动,不能盲目。
D项,“那么娜拉们便也大可自由地离开家庭”错。原文是“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可见作者并不认为靠着别人的同情就可以大胆离家出走。故选A。
【针对性练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使用外来词汇, 诸如“《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 就是Die Frau vom Meere(《海上夫人》) ”, 正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外国文学、文化和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B.文章提到娜拉结局的可能性时说,“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体现了鲁迅语言幽默风趣却又饱含辛辣讽刺的典型风格。
C.文章提到“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愧儡”,这里的“男人”“女人”运用借代,既是娜拉们和她们的丈夫,也是当时中国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缩影。
D.文章多处运用比喻论证,诸如“战斗不算好事情”“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答案】C
【针对性练习】
【分析】
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项,“这里的‘男人’‘女人’运用借代”错,“男人”“女人”不是借代,就是指所有的普通大众。
故选C。
【针对性练习】
3.鲁迅文章思辨性极强、行文跌宕,自立自破中攻计反驳浑然天成,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答案】
①娜拉出走或像《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一般留在家中。
②娜拉留在梦中安眠或惊醒过来不再回到梦境。
③娜拉得到同情帮助而活,或随娜拉们数量变多、同情减少得到厌恶。
④娜拉作为一个被迫离开的普通人物和情愿闯出去牺牲的人物。
⑤作为主动牺牲者的适意和看客们的麻木、丑陋。
【针对性练习】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概括及对论证结构的鉴赏能力。
文章先提出问题: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接着用《海上夫人》来侧面回答,“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也就是说,娜拉只有两条路,出走或像《海上夫人》中的主人公一般留在家中。接着又提出问题:娜拉走后怎样?通过一个英国人作的一篇戏剧和一位上海作家说的娜拉的另外一种结局,作者指出“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作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也就是说,娜拉要么留在梦中安眠,要么惊醒过来不再回到梦境。接着作者又顺理成章提出问题: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自然提到“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也就是要经济独立。然后作者又提出另外的可能,“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也就是娜拉得到同情帮助而活,或随娜拉们数量变多、同情减少得到厌恶,这就通过假设论证,给出了娜拉们另外的打击。接着作者又说“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即娜拉作为一个被迫离开的普通人物和情愿闯出去牺牲的人物而存在。最后,作者剥开血淋淋的现实“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作者指出娜拉们作为主动牺牲者的适意,揭露了看客们的麻木、丑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鲁迅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思辨性极强;且通过假设拓展出不同的道路,又一一批驳,自立自破,最后指出了问题的根源。
【针对性练习】
4.本文虽明写挪威女性娜拉出走后的去向,却句句暗含对中国女性乃至中国国民的映射。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①娜拉出走后,或者走向堕落,或者自立自强,代表了外国女性在她们所处时代的觉醒意识和囚徒困境。
②中国女性在五四运动后,走上了外国女性走过的道路,觉醒后毅然离家,便也要面对娜拉曾经遇到的问题,堕落自毁或者自立新生。
③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女性,想要获得自主自由,走上娜拉离家之路后,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战斗获得经济权。
④国家和人民,也要自立自强,通过斗争获得经济权和话语权。
【针对性练习】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主题的现实性、深刻性的能力及个性化解读能力。
娜拉走后怎样?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鲁迅认为,在当时条件下主要是两条路——“娜拉也实在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五四”以后的中国妇女(主要是知识青年妇女),由于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而开始有了初步的觉醒,于是大胆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挣脱了旧的枷锁,冲出了封建牢笼,这是很大的进步。但仅仅是这一步却远远不够,对于今后的道路,他们不明确,也没有深想。小的牢笼冲破了,可是大的社会牢笼呢?关久了的妇女确实难以应付外界的复杂局面。她们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有许多美好的梦,而那些空幻的梦一遇到冷酷的现实,常常会被撞得粉碎。“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事实正是这样,一旦梦幻破灭而又走投无路,便会陷于绝境;当你挣不脱社会的封建罗网时,便只有 “堕落”或是“回来”,剩下的乃是死路一条。所以,鲁迅提出,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独立才不致被旧势力所扼杀,也才能取得真正的发言权。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女性,想要获得自主自由,走上娜拉离家之路后,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应该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战斗获得经济权。国家和人民,也要自立自强,通过斗争获得经济权和话语权。
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
04
1.理解意蕴
第一步:理解字面义。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第二步: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三步:含蓄的词句,可能包含多层含义,要结合情感、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2.鉴赏语言
第一步:指出特点。散文的语言特点包括遣词造句、修辞、表达、风格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这种特点或手法的使用情况。
第三步:明确效果。语言的精彩之处是就表达效果而言的,表达效果是重点,要注意与抒发的情感相联系。
【针对性练习】
(2020·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乾陵到茂陵
林非
汽车开出了西安市区,就在一片望不到边缘的丘陵地上,缓缓地攀登着。
这黄土高原上,有多少数不清的方阵:火红的,是辣椒;碧绿青翠的,是玉米;黄澄澄一片的,是刚收割后耙平的土地。 这缤纷的色彩,这几何的图形,真秀丽迷人。庄稼人的手真巧,心真灵,我觉得自己似乎是进了艺术家们精心开垦的花园。
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寥廓和雄浑的大地,层层地包围着它,不由得使我从心底里感到舒展,想要伸出手掌,触摸那离得多近的天空,扯几朵白云下来。
在这高原上,望着头顶的云彩,沉思着天地的悠悠,回忆着祖先的足迹,我的多少情丝,随着起伏的丘陵,越过人生,越过历史,在半空里翱翔,就这样到达了乾陵底下的一片平滩上。
我沿着夹道的石俑,穿过两行碧绿的枫树,往顶上攀去。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乾陵,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矮的小丘。我心里想,走不了几步路,就能站在顶上眺望了。不过真的走起来,却还挺费劲的。那一段陡峭的土路,爬得我气喘吁吁,额头冒汗,幸好路畔有丛丛的柏树,遮住燥热的阳光,阵阵的凉风,习习吹来,给了我跋涉的兴致,于是信步走了上去。
我的心儿在胸口突突地跳,喉咙里不住地喘着粗气,原来我刚才过早地轻视它了。我将会功亏一篑,屈服于被自己轻视的小丘吗?绝对不行,这不合我的脾气,于是我在峻嶒的乱石中,寻觅着平稳的立脚点,左手按住石块的边缘,右手拉住石缝里的青草,连奔带跑,总算走到了小丘的顶上。
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都想牢牢地统治这幽谷里的子民;一旦死去,还要将他们的尸骨,永远高踞在群氓的顶巅,这是多么狂妄和愚蠢的念头。对于不甘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
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
看完了乾陵,背着一身历史的重担,又乘上车,赶往南边百里以外的茂陵去。在阴沉沉的暮霭中,远远望着那座埋葬汉武帝刘彻的坟墓,觉得很晦暗和凄凉。比起陡峭的乾陵来,自然要矮小得多了。不过它的形状也规则得多了,简直是立体几何中最为标准的铲型图案。有几个操着南方口音的老人,冒着零零落落的雨丝,在路旁眺望着这座土丘,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知道是充满感情的膜拜,还是理性的否定?当我在暮色苍茫中,匆匆赶往霍去病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在他的墓前凭吊一番,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大将军,作历史的遐想了,虽然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曾在我的青年时代,鼓舞过我踏上人生的途程。
我迎着一阵阵潮湿的雾气,迎着从天顶上垂下的夜幕,大步流星地走去,终于寻觅到了墓侧两庑的石雕。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绪,这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瞧瞧那个石俑吧,只是就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稍加凿磨,便活脱脱是个焦躁不安的人,睁大了眼睛,紧紧闭住了阔嘴,在诅咒着天道的不公,瞧他那硕大的手,还伸开粗糙的指头,压住自己凸起的肚子,憋着满腹的怒气,实在太难以忍受了。我分明像是看到了他在不住地抽噎。
看完了石人,我还想仔细揣摩人与熊搏斗的那座石雕,可是天色愈益昏暗了下来,我只好迈开脚步,浏览了精神抖擞的卧牛,英姿雄勃发的跃马,眈眈疾视的伏虎。而当我站在那座马踏匈奴的石雕前,辨认着威武的马头下面,在那石像扬起的脸颊上,眼睛和鼻梁都被压扁了似的,可是他拉住马腹的手指,却镂刻的太清晰了,显出一种蠕动和挣扎的力量。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它顿时使我想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样磅礴的气势。
我深深庆幸着今天这后半段的旅程,能在无意间亲炙不少稀世的艺术珍品。从黎明到黄昏,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
(有删改)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先写自己认为乾陵只是矮矮的小丘,后又写攀登时气喘吁吁,但最终也不放弃,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
B.文中写到汉武帝墓前几位老人的眺望,并对他们的心理进行想象和推理,实则表现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
C.在写到霍去病墓时,作者只引用了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却足以表现出他对霍去病的无限尊重。
D.作者在写石俑和马踏匈奴的石人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善于抓住其中神韵,形象而有灵性。
【答案】 A
【针对性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A项,“意在突出自己倔强顽强的性格”分析错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但此处更多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于象征着封建独裁者意图不朽的陵墓的态度。故选A。
【针对性练习】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以景点、行踪来安排材料,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B.第二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土高原色彩绚烂、苍茫雄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C.有别于游乾陵的感慨,作者在游茂陵时将重点放在了墓旁的石雕上,在对石雕作品的细致刻画中,带领读者游弋于永恒的艺术空间。
D.文章主要放在对历史的“遗作”——陵墓的夹叙夹议上,以叙衬底,以议调色,并融注史实,行文舒展,可谓耐人寻味。
【答案】 B
【针对性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综合鉴赏能力。
B项,“写出了黄土高原……苍茫雄浑的特点”理解错误,第二段未写出“苍茫雄浑”,在第三段“在这些图案的外面,却又是苍茫、辽阔和雄浑的大地,层层的包围着它”才写出。故选B。
【针对性练习】
3.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在内容上,此句写作者远望所看到的乾陵,昔日帝王武则天和李治的陵墓在作者的眼中成 了矮矮的小丘,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或者说曾经的帝王如今也不过是一丘黄土,没有永恒)
②在结构上,为后文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议论张本(作铺垫)。
【针对性练习】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内容方面:这句话写的是“我”在攀爬过程中所见到的武则天和唐高宗坟墓的样子:一座矮的小丘。情感方面:这里作者使用了“只能说是”“矮小”的词句,结合武则天、唐高宗的身份,以及后文“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可知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即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的帝王与帝王陵墓也是渺小的。结构方面:引出后文“这里,是附近一大片平原的制高点。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的大地,尽收眼底。连同武则天在内的多少帝王,或者是不用帝王称号的那些独裁者,当他们活在世上时……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为作者对封建帝王与人民百姓的议论张本。
【针对性练习】
4.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在汽车里颠簸了将近四百里路,我的收获却或许是漂洋过海也无法得到的”,你认为作者都收获了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
①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登上乾陵,追忆武则天等历代封建帝王的独裁历史,不过是一场虚 空。
②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
③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 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
【针对性练习】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依据“这埋葬着武则天和她丈天唐高宗李治,远远看去,也许只能说是一座矮的小丘”“可是他们在生前也许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竟有许多平凡的人们,站在他们的头顶,缅怀往昔和瞻望未来”可概括为:封建独裁历史的可笑。依据“对于不甘心做奴隶的人们,对于具有自尊心的人们来说,是多大的不公,多大的侮辱”“让他们的幽灵在地下哭泣吧,多少平凡的人们,终将拨开专制的迷雾,走向自由和平等的坦途”可概括为: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自由平等永远属于人民;历史的独裁最终被不甘奴役的人们推翻,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是历史进步的永恒动力。依据“这十多件艺术品都凝结了那些无名艺术家构思的智慧,天真的情趣,看似幼稚和笨拙,却透出一股晶莹的灵气”“这无名的艺术家,用模糊的影子强调那石像狰狞的神情,却又用分明的笔法强调他抗拒的力量,审美的情趣实在丰富多彩,像这样来刻画力度的艺术似乎还不多见”可概括为:无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人类的瑰宝。岁月悠悠,沧桑变迁,人类文明的创造会历久弥新。
探究情感体验
05
1.探究情感体验“三步走”
第一步:总览全文,整体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全文脉络,明确主题,整体认知。
第二步:内引外联,言之有据。既要关照文章观点,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还要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
第三步:结构完整,力求简明。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述。结构要清晰、完整,语言要简练准确。
【针对性练习】
(2020·山东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景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
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衬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
【针对性练习】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看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答案】D
【针对性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分析错误,依据文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可知只是他们对那段曾经的岁月不了解,并非无法理解和沟通,文末“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等也可以看出两代人是可以理解和沟通的。
故选D。
【针对性练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答案】C
【针对性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热闹”“轻快”分析错误,“有蛐蛐的叫声”以声写静;“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过度解读,本文中关于月光夜色的描绘并不在于烘托二姐形象,只是人物活动的环境。
故选C。
【针对性练习】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答案】
含意:“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
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表达了“我”的观点,点明并加深了文章主旨。
【针对性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含意和作用的能力。
理解最后一段的含意,抓住位置,立足整体,联系上下文。联系上文,因为家里贫穷,“我”和二姐只能一人上高中,且结合上段“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可知“我”和二姐的命运是由时代导致的,“我”对二姐怀有歉疚之情,最后一段表示要把这段经历记述下来,留给自己的孩子和那些侄男甥女们,是为了让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可得出答案“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
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与标题“一份久远的歉疚”相照应;从内容上看,“歉疚”表明对二姐的情感,“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表明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后人珍惜眼前幸福生活,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
【针对性练习】
4.本文画线部分隐含着二姐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不能继续读书时内心的伤感和痛苦。如“笑容是凄淡的”“眼里含着泪水”。
②在弟弟面前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如“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③对弟弟读书的期望与祝福。如“好好读书”的叮嘱,送给弟弟钢笔。
【针对性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她眼里含着泪水”,运用神态描写,二姐因为家里贫穷,只能选择放弃学业,“凄淡”“泪水”这些词语表现出二姐不得不放弃上学的伤感和痛苦。
“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运用语言描写,二姐放弃上学时内心是痛苦的,但她依然笑着,并反复叮嘱弟弟好好上学,替自己读书,可见二姐是用强颜欢笑掩饰自己对读书的渴求。
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却为“我”放弃上学的机会,在开学前,“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并两次叮嘱弟弟“好好读书”,将自己对读书的渴求寄托在弟弟身上,钢笔和叮嘱是对弟弟好好读书的期望和祝福。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