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1 17:14: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导入新课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历北宋五朝,才情豪放一生,亦荣辱迭起一生。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的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里写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感受他独特的情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制作:苑仁纯
[宋]苏轼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反复诵读,借助意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
1、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2、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操。
有关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作者简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里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2、写作背景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外号。词牌规定了曲调。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是不能没有词牌。“黄州定慧寺寓居作”是题目,交代了地点。“寓居”在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地主绅士官员等人。
苏东坡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文学生命的起点却是在黄州。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苏东坡在黄州只有短短4年多时间,住了3个地方,定惠院、临皋亭、南堂。按照3个住处,黄冈市委归纳了苏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第一阶段(定惠院阶段)痛苦孤独(失意自伤、低沉苦闷),第二阶段(临皋亭阶段)自省彻悟(随遇而安、洒脱旷达),第三阶段(南堂阶段)超越旷达(乐观豪迈、积极向上)。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人。。
3、题目解说
作者:八音魔琴
预习设计
1、请默写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填空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⑵__________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
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⑷是故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⑸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
⑹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中藻荇交横
水光潋滟晴方好
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然后知不足
秋天漠漠向昏黑
晓驾炭车辗冰辙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李白在《送友人》中形容友人行踪飘忽不定,表现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⑴苏轼:字_____,号__________,_____著名文学家。与________同是_____派代表,并称“苏辛”。与父_____,弟_____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⑵“卜算子”是____名,“黄州定慧寺寓居作”是____,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为_____________期间,同时期作品我们学过《______________》
5、给加点字注音
卜( )算子 疏( )桐 缥缈( )( )
鸿( )影 无人省( ) 拣( )尽 不肯栖( )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辛弃疾
豪放
苏洵
苏辙
词牌
题目
黄州团练副使
记承天寺夜游

shū
jiǎn
piāo
miǎo
xǐng
hóng

朗读诗歌
1、读准加点字的音
2、划分词的朗读节拍
3、标出韵脚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疏通文意
缺月 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残月
稀疏
残月悬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
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漏,漏壶;漏断,指深夜。
疏通文意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
幽居之人
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
仿佛天边孤雁般缥渺的身影。
孤单的鸿雁
疏通文意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
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
知晓
疏通文意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栖息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译文
残月悬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渺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1、全词分为上下两阙,请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自主探究
明确: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自主探究
⑴缺月表面写月亮的不圆,其实在人生层面比喻的写出了才华如明月的苏轼,此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悲凉阶段,与家人悲离;还在社会环境层面暗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残缺黑暗,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自主探究
⑵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人才难以得到重用。
⑶漏断说明到了深夜,作者的心情才得以安静下来。
⑷幽人是苏轼自称为幽囚之人,联系背景,可知当时苏轼处境艰难,心情低落。
自主探究
⑸孤鸿,指孤单的鸿雁,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里,文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⑹寒枝,暗示苏轼当时的凄凉处境。
⑺沙洲,是江湖河流里和海滨、湖滨带出露水面的沙滩,在当时人烟稀少,荒凉清冷。
自主探究
4、小结: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1.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里“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⑴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⑵同意。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合作探究
2.“谁见幽人独往来?”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
⑵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合作探究
⑴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3.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试分析本词里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孤鸿影的“幽人”那样孤高的心境。这两句词,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片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令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合作探究
4、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⑴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⑵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⑶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⑷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合作探究
5、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6、说说本词的主旨。
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合作探究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感悟:要有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
⑴苏轼《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营造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苏轼《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苏轼《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直接写出作者孤寂的心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⑴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_________的氛围。(3分)
⑵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3分)
疏桐
孤鸿
凄清孤寂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1分)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3分)。
3、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卜算子
蒋冕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
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
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⑴本词没有题目,请你拟一标题。_________
⑵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冷”。
C “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雁的孤独。
D “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⑶请分析,这首词和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孤雁/一雁
D
主旨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借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表现出自己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苏词最后一句则借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
手法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全部采用正面描写表现主旨。
苏词最后一句除采用正面描写外,还采用以景结情表现主旨。
拓展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

2、预习《卜算子?咏梅》。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