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件(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件(4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1 17: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夏---

商---
(西周)
(东周: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元---
明---

中国古代的朝代顺序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集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国体: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谁来统治)
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怎样统治)
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夏、商、周
(BC2070年——BC476年)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清朝
(公元前221年——1912年)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程目标:
  了解分封制和的宗法制基本内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大禹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一想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大禹成为夏朝的王。
(1)开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年老时沿用禅让的惯例,选举继位人。禹死后,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1、源于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一、王位世袭制——权力延续的“接力棒”
(2)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3)方式:王位继承采用世袭制,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1、源于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4)评价: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一、王位世袭制——权力延续的“接力棒”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孔子《礼记.礼运》
禅让制
世袭制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王权: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炙,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判定吉凶。占卜的内容、结果以及日后是否应验,都刻在兆纹旁边,叫做“卜辞”。商朝中央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称“卜”。
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一、王位世袭制——权力延续的“接力棒”
?
行政设置
职责义务
中央
相、卿士
参与商王决策
卜、祝、史
负责占卜、祭祀和记录王朝大事

执掌军权
地方
侯、伯
臣服商朝的方国领袖;商朝高官;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如:伊尹放太甲) 。
学思之窗:从课本中的资料看商朝的相权有多大?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权力延续的“接力棒”
(2)中央和地方
商王(自称余一人)
中央
相   卜  史  师
卿士  祝
参与商王决策
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
执掌军权
地方
侯  伯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
效忠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武王灭商
周武王(姬发)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阅读教材P5—6,并结合以下问题:探寻分封制的内涵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1、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什么?分给谁?
2、受封者享有什么权利,要履行什么义务?
3、西周分封制有何特点?有何影响?结果如何?为什么?
⑴概念: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
2、分封制的目的
材料一 据载,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周公辅政。管叔、蔡叔、霍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殷商的残余势力武庚乘机拉拢三叔,并联合原殷商盟友的东方诸侯起兵反周。周公意识到没有经过战争征服的广大东部地区,殷商的残余势力十分顽固。经过三年苦战,周公平定叛乱。战后,周公在新征服的东部大举分封加强统治,这就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3、分封制分封的对象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史料 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分什么?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3、分封制的对象:
王室贵族:
燕、鲁、卫、晋、吴;
先代贵族:
杞、宋、许、陈、楚
功 臣:齐
封国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得田而耕,
缴税、服役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食邑
服务,食禄





天子统治天下,
管辖王畿。
奴 隶
天子把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国家。诸侯等再如法炮制。
金字塔般的体系
4、分封的内容: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裔,让他们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对卿大夫实行在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封帮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5、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诸侯的职位世袭,在封国内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周天子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材料一: 诸侯要定期朝见天子,汇报自己的政务。一次不朝见,就贬低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则出兵进行讨伐。
服从周王命令,朝觐述职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材料二: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查众诸侯谁纳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既是侮慢王于不贡。”
材料三: 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点燃烽火,结果诸侯都纷纷派兵来勤王。
交纳贡赋
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6、分封制的破坏
材料一: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 《孟子·告子》
材料二:(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候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①王室衰微,诸候不尊天子。②分封制崩溃。
③造成春秋时期诸候争霸,国家分裂。
(2)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后期却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你认为导致此情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7、分封制的评价
积极作用: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
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3.西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消极作用:1.诸侯享有极大的独立性;
2.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
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瓦解。
二、分封制——众星拱月格局的造就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三.宗法制——权力延续的有效保障
分封制的实施,虽然加强了统治,但并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权力的有效延续呢?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王位之争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依据是什么呢?
宗,尊祖庙也。
——《说文》
会意。从宀示。
宀,房屋,示,神祗。
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
本义:宗庙,祖庙。
宗法制: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1、宗法制的含义

三.宗法制——权力延续的有效保障
2、宗法制的目的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慎势》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三、宗法制——权力延续的有效保障
3、宗法制的内容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由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和财产,其他庶子进行分封。
(3)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1)(实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周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与卿大夫、士的大小宗关系以此类推;大宗可以约束和命令小宗,小宗要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
因此,嫡长子和庶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而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大夫
大宗

大宗
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天子
庶民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
诸侯
大宗
4、特点:
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与“国”的统一。
5、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任人唯亲、唯上是从、认祖归宗;家谱、宗祠、祭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等)
分析下图,并结合教材P6图示,探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关系: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四、知识拓展——礼乐制度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级礼服。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礼乐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据《周礼》记载,衮服是西周统治阶级的最高一级礼服。
你发现下面两套服饰有何不同?
西周一般贵族服饰
●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夏商周的王被称为“天子”;据大量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表明,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有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据史料记载:“巫”是早期国家中最重要的官职之一。
特点①: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转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商代贵族以政治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实体。……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实行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整个国家的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特点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早期国家是从部落制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的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据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西周实行分封制,“尚有千八百国”。这些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当其羽翼丰满或王室衰微时,他们往往会起来反对王室。王国维在谈到早期国家权力时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特点三: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三.宗法制——权力延续的有效保障
分封制的实施,虽然加强了统治,但并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实现权力的有效延续呢?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子——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你们都别争了!我是父王最疼爱的儿子,父王一定会挑我的。
王位之争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依据是什么呢?
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大致是:周天子为天子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别子(王的其他儿子)为小宗,受封为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则为大宗,其权位亦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为小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采邑为大宗,权位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为小宗,封为士。士亦由嫡长子继承,别子不再分封,为平民。宗法制通行于百姓、贵族,而以姬姓宗族为首。姬姓贵族与异姓之间通过婚姻结成甥舅关系,也包含在宗法制范围之内,成为宗法制的组成部分。简言之,从天子到士都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别子分封,这是宗法制的特征。
五、礼乐制度
在西周社会,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分成许多等级,联系这种等级关系的是血缘纽带,而维持这种等级的则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目的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配有特定的音乐,是人一切行为的准则。目的是建立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社会秩序。
礼: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
乐:音乐、舞蹈、歌咏,是与礼相应的乐舞,配合礼的进行
作用: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不可僭越
实质: 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主要内容: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制度,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
作用: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血缘纽带
政治表现
维护工具
维护工具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之间关系:
补充: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
地方
分封制
(重点)
宗法制(重点)
王位世袭制
相、卿、师等的设立
封侯、伯
作用
对象
破坏
内容
特点
作用
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被破坏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嫡长子继承制
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目的
中央
行政管理制度
知识整合
据史书记载,奄国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扩大了奴隶制的规模
B.促进了西周经济的发展
C.巩固并扩大了西周王权统治
D.避免了诸侯国势力的增长
B
C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A
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