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坐而论道
站而论道
跪而论道
宋
明清
汉至唐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变化: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 坐着(隋唐) 跪着(明清)
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明太祖曰:“……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卷59
材料三: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统领各部,宰相权力扩大。
材料四: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宰相胡惟庸,从此撤销宰相。
④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
①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③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废宰相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胡惟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
中书省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学思之窗
⊙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主,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固然可以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2、你是如何看待宰相制度的废除?
①积极:
②消极:
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容易形成君主的独裁专制。
没了丞相,每天要批N多奏折
太祖很累
朕当了皇帝还上夜班
我太难了
①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太祖累到吐血啊!!!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二)内阁的出现
成祖时就设立了内阁,帮助他处理政务
今晚加班有盒饭哦~
1、原因:
废宰相后,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2、内阁形成过程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 (削弱六部职权)—全盛
票拟: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思考: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O
X(时期)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升降、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
权力
来源
职权
任免
对皇权
作用
都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予
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制皇权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
皇太极
2.康熙:南书房
康熙亲政忍不下去了
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
康熙
康熙
圣旨
草拟谕旨
康熙亲政忍不下去了
设立了南书房
草拟谕旨
三足鼎立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办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人员简单
军机处
原因
特点
军机处
原因
职能
简
速
密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3.雍正:军机处
军机处的影响
雍正
就在雍正这里
皇权达到了巅峰
1
2
3
感谢国家
感谢人民
感谢BLABLABLA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能迅速处理各种文书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朝
中外朝
郡国并行;州郡县
隋唐
三省六部
道州县;藩镇割据
宋朝
二府三司
路府州县;军、财、政
元朝
一省制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
军机处
省—府—州—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活动探究
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材料二: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此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8页“历史纵横”
【思考】
根据材料回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活动探究
1、政治上:奠定格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经济上:大规模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
3、文化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材料一: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二: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思考】
根据材料回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活动探究二
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
活动探究
1、政治上,暴政,不利于民主
2、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上,钳制思想,文化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影响
积极:
消极:
1、政治上:奠定格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2、经济上:大规模经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
3、文化上:民族融合,文化交流
1、政治上,暴政,不利于民主
2、经济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文化上,钳制思想,文化专制
1、明初在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皇权的加强 D、内阁的废除
2、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是指
①承宣布政使司②提刑按察司③奴儿干都司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A
B
3、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4、“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某在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A
B
早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过程
特点
影响
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
皇权不断强化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秦 汉至元 明清
本单元小结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