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2 10: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
探究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阅读史料:
回答下列问题:
⑴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
⑵新中国初期实行这种外交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外交方针的制定
(背景)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1) 资本主义阵营
(削弱)
(2) 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国际环境
有利形势
(4)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最突出特点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内容
含义
意义

2、内容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
先清除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与主权,奠定了与世
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外交关系的基础。
旗帜鲜明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探究:新中国初期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一: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结论: 二者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一边倒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苏愿意同中国建交。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有共同利益。
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友好关系
——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950)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巩固友谊,保障安全,维护和平
二、外交成就(建国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朝鲜(10.6)
社会主义国家
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
新中国第一年建交的国家:
大多数国家为人民民主国家
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10.6)
波兰(10.7)
蒙古(10.16)
民主德国(10.27)
阿尔巴尼亚(11.23)
越南(1950.1.18)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西藏地区的关系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互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突破国家性质的限制
成熟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一边倒”政策有突破吗?
内容
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1970年第2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5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写入160多份国际文件。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3、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背景:
目的:
特点:
成果:
意义:
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4、万隆会议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的中国政府代表团
背景: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的万隆
内容: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方针:求同存异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同:①共同的遭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②共同的要求: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异:国家性质
求同存异
改变会议航向的舵手
万隆会议后,一位路透社的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 …代表们惊叹的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
周恩来万隆之行
“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 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奎琳
“?如果认为我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苏联前外长莫洛托夫
感悟伟人
“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
“如果世上能多一些像周恩来一样的领导人,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印度印中友协会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外交成就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方针 政策、内容 成就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