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蒋説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
精品课件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放战争历史分期
一、争取和平民主 阶段(1945.8—1946.6)
1、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6)
2、战略反攻阶段 (1947.6—1948.9)
3、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
三、最后胜利阶段 (1949.1—1949.9)
二,三年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炮弹作花瓶,人世无战争
和平、民主
漫画:窃贼和他的老板
抗战胜利了,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积极准备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种力量对中国前途的态度主张如何?
全国人民:
渴望和平民主、反对战争
中共:
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国民党:
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
美国:
采取“扶蒋反共”政策
渴望和平民主
坚持
独裁内战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背景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
毛泽东先生勋鉴: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 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商大计‥‥‥ 蒋中正 八月二十日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将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
1、蒋介石在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国内和平问题。这是蒋介石的真实意思表示吗?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2、毛泽东是否应该去重庆谈判?
如果你是当年的蒋介石,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当年的毛泽东,你会怎么做?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马上发动内战?
国内外要求和平的舆论压力
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
困难
采取“假和平、
真内战”的策略
磨好刀再杀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如果毛不去:
就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如果毛去:
利用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政权和军队
获得准备发动内战的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毛泽东是否应该去重庆?
不去重庆:
正中蒋介石的圈套
去重庆:
争取和平
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对策。最后,毛泽东发力排众议,说道 :“蒋介石三次邀我,这个风险要冒。不去,不利。虽然是假戏,但要假戏真做。不然,内战的帽子就戴到了我的头上,戴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头上。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失掉一些人心。能谈则谈,谈不成,顶多是坐牢,杀头。”
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精品课件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重庆谈判
a、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
b、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经过:1945年8月底—10月10日 43天
人民力量的胜利
中 共—表明争取和平民主诚意,政治上取得主动地位
国民党—被迫接受和平建国方针;若发动内战,政
治上陷于被动
《双十协定》
谈判成果:
意义: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精品课件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旧政协”
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1946年初 重庆
意义: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秋)
3、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二、三年解放战争
--战略防御阶段
二、三年解放战争
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中共的战略战术
(3)、战况
粉碎全面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
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陕
北
山
东
几个月后,重点
进攻被粉碎
解放战争防御阶段
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全面进攻被粉碎
(1946.6-1947.6)
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项 目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430万人
130万人
接受美国大量武器、飞机、军舰和8亿多美元的物资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外国的接济
军队数量
装备情况
国共双方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资料
1946年8月6日
延安
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
“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 ”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
—— 毛泽东
资料
试概括出中共的战略思想。那么具体采取什么战术呢?
—— 战略上藐视敌人
——战术上重视敌人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思考:文中的“第二年”是哪一年?
什么是“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
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100万人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5万人
373万人
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B、经济上,土地改革
A、军事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阶段
二、三年解放战争
毛泽东说:“如果我们能够 普 遍彻底的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材料:
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
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
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思考:中共在这三个时期实行不同土地政策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从上可知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性质
B、革命对象
C、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国内阶级关系 的变化
C
目的不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为了反对国民党;抗日战争时期,是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是为了反对国民党.
中华民国拉壮丁的告示
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学思之窗】?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五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
陈毅说: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拉开反攻序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思考:主攻方向为何选在中原地区?
重
点
武汉
南京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大
别
山
刘邓大军
陈赓兵团
陈粟大军
陈赓
陈毅
粟裕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战略反攻阶段
二、三年解放战争
战略反攻的意义
①打破了国民党的中原防御体系。
②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作用。
③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为什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部别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战略
态势
战略进攻
重点防御
机动 兵力
优于敌军
不足
装备
大为改善
略占优势
后方
巩固
危机四伏
士气
高昂
低落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的顺序?
经济:当时东北是全国产粮最多的地区,其中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铁路1.4万公里,占全国的50%以上,公路占全国的50%,另外还有广阔的航运网,许多优良的港湾。
战略上:如控制了东北就可以使东北和华北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并有一个兵源充足,物资雄厚的后方,摆脱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分割包围的局面。
二、三年解放战争
--战略决战阶段
东北
战略决战的首战为什么选在
辽沈战役
(1948.9 —— 1948.11)
东北解放军
长
春
沈阳
营口
锦州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1948.11 —— 1949.1)
碾庄
双堆集
徐州
陈官庄
华东解放军
中间突破
分段歼敌
歼敌55万余人
大同
石家庄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天津
塘沽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1949、1、31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歼敌55.5万
歼敌47万
歼灭、收编敌人52万
三大战役后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关键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
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目的: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三、最后胜利阶段
--北平和平谈判
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1949年4月1日在北平举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会场,
周恩来正在讲话
1945年4月15日,
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三、最后胜利阶段
--北平和平谈判
1945年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5年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三、最后胜利阶段
--北平和平谈判
江阴
湖口
东路军
中路军
西路军
南京解放
三、最后胜利阶段
三、最后胜利阶段
--渡江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1949年4月23日,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
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哈哈,中正言之有理呀!但只说对了一半。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
三、最后胜利阶段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三、最后胜利阶段
时 间
法币发行量
抗战前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4亿元
8.2万多亿元
40万亿元
660万亿元
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简表
三、最后胜利阶段
1937年可买 两头牛
1945年可买 两个鸡蛋
1946年可买 六分之一块肥皂
1947年可买 一只煤球
1948年可买 五百分之一两大米
1949年可买 五十亿分之一两大米
法币100元购买力的变化
三、最后胜利阶段
三、最后胜利阶段
这幅画反映
了什么问题?
1948年12月,上海滩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救济会施给粥
露宿街头等待救济的饥民
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三、最后胜利阶段
1948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建议:“劝蒋委员长退休,让位于李宗仁或者国民党内的其他较有前途的政治领袖”
三、最后胜利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三、最后胜利阶段
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共产党方面:
(核心)
(灵魂)
(方向)
(中坚)
(保障)
(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有一支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三、最后胜利阶段
领导:
思想:
道路:
军队:
战线:
人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屈辱、分裂历史的 结束,新民主主义国家即将诞生。
(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 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3)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