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3 第2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 选择性必修3 第2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2-01 20:22:0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重新引起各国的关注,不少国家纷纷提出了核电发展计划。据此回答1~3题。
1.在山东东部沿海建核电站的主要目的是(  )
A.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建站优势明显
B.缓解山东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C.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建站优势明显
D.解决矿产资源贫乏的状况
2.目前,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消费比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水电、核能
B.煤炭、水电、石油和天然气、核能
C.石油和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
D.煤炭、核能、石油和天然气、水电
3.关于在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B.是应对我国国内能源紧缺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措施之一,填补能源需求缺口
C.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唯一举措
D.可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有利于改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气质量
1.B 2.A 3.C [第1题,随着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供应紧张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建设一个与全省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能源保障体系,为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能源支撑。第2题,目前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以石油为主,而我国是以煤炭为主,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如天然气、水能、核能等所占的比重偏小。第3题,大力发展核电是我国的宏观能源形势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不是唯一举措。]
4.石油、天然气与煤炭相比,其优点有(  )
①发热量较高 ②分布广泛、均匀 ③探明储量很大 ④便于开采、运输和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D [本题考查石油、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突出优点。石油、天然气同煤炭相比,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煤炭分布广泛、储量较大,而石油、天然气的发热量比煤炭高,且使用、运输方便。]
近年来,石油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口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  )
A.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
B.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
C.石油总量供不应求
D.石油输出国限产提价
6.为保证我国石油的战略安全,下列措施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采取节油措施
B.加强地质勘探
C.投资开发国外石油
D.减少汽车数量
5.A 6.D [第5题,“石油危机”“能源危机”的客观原因是主要产油区与主要消费区不一致。第6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消费量增加,因此并不能依靠减少汽车数量的办法来保证石油供给。]
我国决定在部分城市倡导推广使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替代汽油,降低汽油的消耗,从而减少石油进口量。据此回答7~8题。
7.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景广阔,其主要原因是(  )
A.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B.乙醇可以改变石油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C.汽油价格过于昂贵
D.我国的乙醇生产处于过剩状况
8.使用乙醇替代汽油,可产生的影响是(  )
A.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B.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C.减轻大气污染
D.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
7.A 8.C [第7题,汽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炼,具有可再生资源的特点。第8题,乙醇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汽油的燃烧产物为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后者的燃烧产物能导致光化学烟雾的发生。]
下图示意世界四个国家21世纪初期能源消费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表明上述国家中(  )
A.①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
C.③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最大
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
10.在防止世界气候变暖、节能减排中最应该承担更大义务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B 10.B [第9题,读图可知,①国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但其能源消费总量是四个国家中最低的,石油消费量四国中居首位的不是①国,故A项错误;②国矿物能源消费结构较均衡,各类能源均占一定的消费比重,其中石油消费量最大,故B项正确;③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根据四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核电消费量所占比重可知,②国核电消费最大,故C项错误;④国以天然气为主,根据四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可知,②国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故D项错误。第10题,读图可知,②国能源消费总量最多,在防止世界气候变暖、节能减排中最应该承担更大的义务,故B项正确。]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0
百万吨以后,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00百万吨,国家就应该有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在内的有力措施,来保证石油安全。
材料二 某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分布图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2)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解析] 分析材料,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答案] (1)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因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中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
(2)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地质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20年2月17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2~14题。
12.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14.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12.B 13.D 14.C [第12题,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沉积岩,B项正确。第13题,可燃冰可部分替代石油;可燃冰主要蕴藏在深海,开发成本高;页岩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页岩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属于清洁能源,D项正确。第14题,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四个区域中,只有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可能有可燃冰。C项正确。]
15.下图为我国2000年至2015年能源消费构成及消费增速变化示意图。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是(  )
A.以水能为主
B.已进入石油时代
C.能源利用单一化
D.以化石能源为主
D [读图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占主导地位。D项正确。]
16.读下面漫画,回答问题。
(1)材料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
(2)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消费增量国。2017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达到63%,超过国际上通行的安全警戒线,开始威胁到国家石油安全。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3)随着汽车排放的尾气与燃油工厂排放的废气的大量增加,城市中的大气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主要造成________问题。分析这种大气污染的危害。
[解析] 第(1)题,命题着眼于考查在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并根据此形势对图示内容作出合理的解释。第(2)题,我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高,威胁到国家的石油安全;命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多角度分析应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对策。第(3)题,燃油产生的废气对城市大气造成污染,其中光化学烟雾危害比较大;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
[答案] (1)油价上涨
(2)使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加战略石油储备;节约能源,提高石油的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
(3)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眼睛和咽喉,严重时破坏人体呼吸系统;对植物和橡胶物品产生损害。
6/6(共78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水浇地
齐全
丰富
土壤
水田
旱地
无水浇
“三废”

不足
总体偏低
面源污染
质量差
数量少
水土资源
空间
下降
较低
增产难度较大
品种结构性
供需区域性
刚性增长
18
珍惜
合理利用
切实保护
占多少,补多少
耕地
非农建设
后备
农业科学技术
绿色生产
丰产技术
农田综合整治
生产环境
减产
食物链
污染
耕地污染
耕地
增加
较低
生产性
劳动力
水利设施
粮食生产
农民的耕种
预警与监控
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
气象灾害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探究点
W(共74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碳氢
燃料
液态
不均衡
渤海湾
塔里木盆地
极不平衡
中东
勘探
石油钻井平台
钻井开采
油田位置
石油输出国组织
正比
集中度
经济发展状况
沙特阿拉伯
美国
日本
欧盟
印度
人均石油
国际纠纷
供需
中东
俄罗斯
中东
中俄
多元化
中缅
中哈
石油战略储备
偏少
地质调查
减缓
走低
走出去
石油勘查
能源
新能源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探究点
W(共57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空间”
安全
发展空间
航空航线
海域上空
海面
海底

近海浅
海底隧道
海底
海域上空
洋沿岸
海域
空域管理
国际航空飞行
海岛
港口航运
海岛
海上通道
海上城市
经济资源中心
四面环水
外海底
海底隧道
海底
深海采矿
光缆
开放程度
过渡
海陆资源
环境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探究点
W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1.近些年来,有些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受到缺水的威胁,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膨胀,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 ②气候趋于干旱,降水量减少 ③水资源受污染,破坏严重 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B [淡水资源丰富的国家缺水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其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调节径流的季节分配不均
C [注意纵坐标表示的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可利用量”和“开发利用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开发程度越高说明水资源越紧缺,因此海河流域水资源最紧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其利用率。]
为解决天津用水紧张的状况,国务院决定引黄济津,即从位于山东东阿县的位山闸引黄河水进入天津市,全长440千米。因为相关河道污染严重,调水被迫改线,损失用水4
000多万立方米。近年来,我国每天污水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全国约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据此回答第3题。
3.此次调水并没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要想彻底缓解华北缺水的状况,有效的措施是(  )
①引长江水进入华北 ②引珠江水进入华北 ③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开挖入海新河⑥将华北地区的部分居民迁走
A.①③
B.②⑤⑥
C.③⑤
D.①④⑥
A [想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缺水状况,有效的措施是引长江水进入华北,但当地要注意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读图,完成4~6题。
4.由图可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是(  )
A.工业节水
B.生活节水
C.农业节水
D.生态节水
5.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较低,原因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为(  )
A.漫灌
B.滴灌
C.喷灌
D.根灌
6.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中,不属于节流措施的是(  )
A.改进灌溉技术
B.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C.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D.海水淡化
4.C 5.A 6.D [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64.6%,因此农业节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点。第5题,漫灌由于渗漏和蒸发,灌溉效率比较低,是我国主要的灌溉方式。第6题,海水淡化属于开源措施。]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修建水库
C.改进灌溉技术
D.人工降雨
8.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
A.海水淡化
B.开发水源
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7.C 8.A [第7题,开源是指开辟水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改进灌溉技术是属于节流措施。第8题,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太高,实施海水淡化不是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
近几十年来,水资源不足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甚至危及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生存。虚拟水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贫水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水和粮食的安全。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
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
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
10.根据该段材料可以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缺水国家应从富水国家直接进口水资源来弥补不足
B.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C.发展中国家应积极生产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
D.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它仅指农产品中的含水量
9.D 10.B [第9题,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地下水流动更新的速度最慢,所以自净能力最差。第10题,注意阅读材料,明确“虚拟水”的含义即可判断出,开展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
区域
水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耕地占全国的比重
外流区
长江以南地区
80.4
53.5
35.2
长江以北地区
14.7
44.5
59.2
内流河地区
4.9
2
5.6
材料二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2002年我国用水量为5
497亿立方米,不到全国的水资源总量的1/5,但缺水已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1)试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现状。
(2)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水资源危机对我国农业、城市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解析] 本题考察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和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因素以及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严重。
(2)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以及流域植被和湿地的毁坏。
(3)危及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如农田受灾、人畜饮水困难;影响我国城市生产生活,如城市供水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如水体污染、河川断流、城市地面下沉、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等。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量。“消耗”是指某流域中现有的地下、地表水体因为蒸发、汇入其他流域或大海,或者用于产品生产而损失的水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耗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读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完成12~14题。
12.“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江苏
B.山西
C.北京
D.海南
13.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有(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有(  )
①跨流域调水 ②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C 13.A 14.C [第12题,“灰水足迹”比重越大,说明污染越严重。由图可知,北京“灰水足迹”比重大,污染重。第13题,图中显示“绿水足迹”海南远大于新疆,说明海南农业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远大于新疆,主要是因为海南年降水量大、气温高;海南面积远小于新疆,海南的耕地面积也比新疆少;新疆主要发展绿洲农业,不可能发展耗水量大的品种。第14题,跨流域调水和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入海量不能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而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可以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
15.(易错题)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D [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春旱严重;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和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显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缩减农田面积又不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必须采取新的节水措施,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点拨:B项降低农业用水总量可以缓解用水紧张状况,但不符合生产实际。]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岛是一个缺水的城市,现在饮用崂山水的人很少了。二十多年前进行的引黄济青工程,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但目前这个水是不够用的,必须有一些水源来补充。现在海水淡化、脱盐技术的发展足可以使海水变为纯净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所以可以作为新的解决水源的方向。
(1)请说出青岛市的缺水属于哪种类型,并分析该市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除海水淡化外,请你说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该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3)引黄济青和海水淡化对青岛市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题,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相对较小,而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且发展速度快,水量相对不足。第(2)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可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考虑。第(3)题,引黄济青和海水淡化都增大了青岛市可利用淡水的数量,从而缓解水资源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答案] (1)资源型缺水。青岛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对水的污染和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
(2)加快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的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严格限制水污染物的排放;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3)增大了青岛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缓解了水资源供应不足产生的矛盾;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7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概况,以及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运用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概况。(区域认知)2.理解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综合思维)3.掌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地理实践力)4.理解水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水资源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天然水。狭义的水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
一、我国水资源概况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我国水资源丰富,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六位。从人均水资源来看,我国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水污染严重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方面。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37页图2?12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水资源量少。
(一)时空分布不均,缺水问题突出
1.时空分布不均
(1)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2)在时间分配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2.供需矛盾突出
(1)现状: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土地、产业布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性。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分布与用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2)主要表现:一是供求总量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二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用水缺口明显扩大,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工农业和服务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很大压力。
3.缺水问题突出
(1)原因:当用水需求超过水资源供给能力时,就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
(2)现状:我国水资源时空不均衡,表现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多为资源型缺水,影响因素有气候、地形、地质等。南方地区以水质性缺水为主,是由于不合理用水、水体受到污染等造成的。
(二)水污染问题严重
1.来源: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污水等造成的。我国单位工业产值的污染排放量明显较高,城市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长,处理率也不高。
2.现状
(1)目前,我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为水体自净能力有限,北方的污染负荷普遍重于南方。
(2)在我国沿海地区,由于人为超量开采地下水,破坏了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动力平衡,海水侵入滨海地区的地下水中,发生海水入侵现象。结果使灌溉用水变咸,导致土壤盐渍化,灌溉机井报废,水田面积减少,并引发水质性缺水。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农业是用水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仍普遍沿用,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
2.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平均用水量高。
3.城镇居民用水铺张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
[易错提醒] 在我国南方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特别提醒]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二、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一)兴修水利,优化水资源配置
对自然界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进行调控和整治,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水旱灾害。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比如水库、渠道、跨流域调水工程等,可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2.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是水资源安全保护的重要方式,如新疆的坎儿井、黄土高原的水窖、建设“海绵城市”等。
3.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江河湖泊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等,都是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关键。
[特别提醒] 解决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分别是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二)节约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
1.结合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调整,推广和普及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进而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改进陈旧的灌溉系统,将大水漫灌改为更加节约的喷灌或滴灌等,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减少浪费。
(三)水污染防治
1.排放污染物时,必须充分考虑水体的承载能力,把环境污染控制在特定限度之内。
2.通过法治、管理、科技等手段,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3.建立水质检测体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监督管理。
4.地理信息技术在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遥感技术可快速准确地查明水体污染的范围、程度等,还具有实时预报和动态监测能力。
[易错提醒] 提高水价是为了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三、跨境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1.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紧缺有加剧的趋势。各个国家都需要更多的水资源,因缺水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
2.措施
跨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牵涉到所在国家的发展与安全。对国际性河流的开发利用,关系到沿河各国的切身利益。各国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协调一致,统一制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促进沿河国家的合作共赢。
1.全球绝大部分的淡水资源已经得到了开发利用。
(  )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因此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  )
3.大规模开发地下水是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措施。
(  )
4.海水淡化成本太高,因此该技术没有实际推广价值。
(  )
5.目前,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主要位于
(  )
A.干旱区      
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
D.湿润区
提示:1.× 全球绝大部分的淡水资源储存在两极的冰川中,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2.×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是正常现象,而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应是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华北地区。
3.× 地下水应合理开发利用。
4.×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投入实际应用。
5.C [我国半湿润地区由于工农业发达,降水集中在夏季,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
2018年12月12日,在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全省首批22本水权证正式发出,这标志着临安在浙江省率先成功试点制度性的山塘水库水权交易。所谓水权,就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即在一定期限内所拥有的水资源使用、转让、收益等权利。这种改革试点,可以盘活“沉睡”水资源并将其推向市场。
问题1 (区域认知)浙江省的水资源是否丰富?原因是什么?
提示:浙江省水资源很丰富,主要是因为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地表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问题2 (综合思维)进行水权交易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1.水资源短缺的分析思路
2.结合水资源短缺的形成原因,归纳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对策
水资源短缺原因
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储量有限
海水淡化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人为原因
用水量大增
节约用水,控制人口增长
水污染严重
防止和治理水污染
水资源浪费
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3.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中国水资源总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②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③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3)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4.跨境水资源问题与国家安全
跨境水资源问题
措施
因缺水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地区冲突频繁发生
各国需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协调一致,统一制定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案,促进沿河国家的合作共赢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回答1~3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1.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2.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3.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1.B 2.B 3.C [第1题,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并结合各国人口数量进行计算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水资源总量远远高于法国,故A项错误。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大约是美国的9.82倍,接近十倍,故B项正确。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我国人均水平的2.47倍,接近1/4,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而是由人口总数少造成的,故D项错误。第2题,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国民素质较低,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第3题,依据上题分析可知,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具体措施是发展科技,更新设备,保护水资源,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
区域认知——我国西部地区的“母亲水窖”工程
干旱缺水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西部是地球上主要的干旱带之一。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流动,妇女成为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她们不得不每日往返几里、几十里山路找回生命水。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之时,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妇联提出“举全国妇女之力,建西部美好家园”的号召,帮助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妇女和解决饮水困难,2000年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具体承办了“情系西部、共享母爱”世纪爱心行动大型公益活动,募捐善款1.16亿元,用于设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专项基金,该项目已于2001年开始实施,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截至2015年底,该项目改善3
543所农村中小学饮水卫生状况,解决了中西部朝阳区290万贫困群众的饮用水困难。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植被
D.土壤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来看,西北重于东南。第(2)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考察了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的分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能力。总体上我国水贫困程度西北重于东南。
题组1 我国水资源概况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重点缺水地区),完成1~3题。
1.下列对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2.⑤地区是我国降水最为稀少的地区之一,却不是重点缺水地区,推测其原因可能有(  )
①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 ②有大河流过,带来大量的水资源 ③地下水丰富 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生活中的地理)解决③地缺水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1.C 2.B 3.D [第1题,近海养殖业为海洋养殖业,与华北地区的缺水关系不大,C错误。第2题,⑤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沙漠地区,虽然降水稀少,但是人口稀少,生产、生活用水量小;地下水丰富;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故该地不是重点缺水地区。第3题,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处北方,降水少,地表径流量少,故最有效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
题组2 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4.下图“节水曲”反映了(  )
A.工业节水
B.农业节水
C.家庭节水
D.水资源的浪费
C [漫画中反映的是家庭生活中的节水现象。]
题组3 跨境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5.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 第(1)题,富塔贾隆高原降水量大,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故被称为“西非水塔”。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沙漠和时令河较多,所以要发展农业生产,合理分配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是关键。
[答案] (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保护对策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国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出现用水高峰。为了满足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地方无节制扩大水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从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此外,我国水土组合失衡,南方多水少地,北方多地少水,发展严重失调。水资源安全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迫在眉睫,应采取经济、法律、科学技术等手段,在保护水资源质量和供应的同时,防止出现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水土流失等现象,做到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水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1.政府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定,我国许多大型企业造成水污染,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肆意排放污水,出现“一个企业污染一方水土”的局面。在农业生产上,我国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尚未健全,有效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农业经营方式变化还不相适应,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2.全民对水资源安全的认识不到位,从生活到生产存在浪费使用
尽管我国政府针对水资源浪费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但是力度还不够,未能使广大民众自发节约用水。除了生活用水之外,农田灌溉也出现水资源浪费。很多农民认为,农田灌溉水越多效果越好。“大漫灌”的农作物灌溉方法,造成某些地区季度性缺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对河流进行超负荷开发,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某些企业在违规的经济开发活动中,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竟然超过40%,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3.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制约
当前我国缺乏成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不能对污染水域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技术上也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某个水域发生污染,只能加大人力加以控制,防止人们饮用污染水,但是不能防止污染水的下渗。在治理期间内,这些水可能还会污染地下水源。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治理难度,进入治理污染的冗长期,后续治理还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二、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
为了确保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也必须采取相应保护和治理措施来解决眼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当前关于水资源安全保护和治理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加强法律惩戒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保护国家水资源上,首先要从法律着手,对于污染水域的产业要加强治理力度,给予警示惩戒。同时各部门协调进行,共同合作,严厉打击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利用媒体、广播等宣传教育形式来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开展保护水资源教育活动,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深切体会到我国加强水资源的安全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若不加以保护,我们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后将面临断水的危机。让人们从生活到生产都要自觉保护水资源,在生活中对水进行循环利用,反对浪费;在生产中要监控生产技术和工艺,对水资源做到“有度、有序、有偿”的可持续开发。
2.创新农村水利体制机制,科学发展农业;加强绿化,避免水土流失
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创新农田水利组织发动和建设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水电管理创新,促进农村水利发展,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要合理灌溉,科学发展农业,对于不同的地质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在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和节约水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水旱灾害导致我国地域性缺水现象频繁发生,所以加强绿化,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
3.合理利用地下水,开发海水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深层水,只有不到0.1%的地下水是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利用地下水的时候一定要适度,不能任意索取。世界上所占面积最大的就是海洋,如果能够对海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会为人类带来丰富的水资源,甚至可以解决全球性缺水的问题。因此,在水资源利用上应注重对海水淡化加工。
4.在生产预防的基础上,提高水污染治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水污染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弊病。大量工业废水和有毒有害液体被排进江河湖海,导致水资源不能被使用,形成死水,从而使得生态系统失衡,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反应,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节约用水,形成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针对治理污水投资大、消耗高、耗时长的问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治理水污染的方案,从技术设备上提高效率,从而让污染水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治理。
(来源于《光明日报》,作者李袆恒、邢鸿飞,有删改)
教材P39活动
1.西北地区缺水的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该区域多地下溶洞和暗河,不利于地表水的储存。
2.主要功能是收集雨水,起到蓄水的作用。
3.修建水窖要注意保护当地生态,防止土地荒漠化;修建地头水柜要注意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教材P41~42活动
1.通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富含氮和磷的污水。措施:应从控制人为污染源着手,调查清楚排入水体的废水和污水的氮、磷浓度,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2.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流等水体,导致水中营养元素过剩,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浓度降低,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明显恶化。
教材P43~44活动
1.(1)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美化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
(3)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新系统;加强排水设施维护;定期进行管道疏浚;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和城市水系。
2.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涵养水源,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教材P46~47活动
1.(1)略。
(2)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
(3)略。
2.(1)中上游河段每年汛期为12月至次年3月,下游河段汛期为每年6月至8月。原因:中上游河段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集中在12月至次年3月,所以每年汛期为12月至次年3月;下游地势低平,水系广布,排水不畅,沼泽广布,沼泽地对河流流量的调节作用明显,汛期延后时间较长,为每年6月至8月。
(2)一是河流经的地区多为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脆弱;二是正处于旱季;三是巴拉圭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协调管理没有跟上;四是植被破坏严重。
(3)利用与保护方面协调。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生态保护等方面。
14/14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2.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1.B 2.D [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逐渐减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第2题,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改善耕地质量等方面考虑。]
读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3~5题。
3.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  )
A.1% B.20%   C.19%   D.21%
4.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温室效应
5.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A.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性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3.C 4.B 5.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中未利用地占总面积的20%,不适宜地占1%,所以,该区域土地后备资源约占土地面积的19%。第4题,该区域中宜林地的面积占54%,宜牧地占33%,宜农地占12%,但是实际利用中耕地占40%,林地占18%,草地占20%,说明植被破坏现象严重,再加上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多,所以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第5题,解决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护植被,所以现阶段应该退耕还林还草。]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6~7题。
6.漫画描述的人类行为产生相同资源问题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从耕地损失的方式看,漫画③描述的行为属于(  )
A.建设用地
B.生态退耕
C.农业结构调整
D.灾毁
6.B 7.A [第6题,四幅漫画描述的行为依次是污水排放、建设占地、建设占地、采富弃贫,它们导致的资源问题分别是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和矿产资源短缺。第7题,漫画③中的人类行为属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占用耕地的方式。]
近年来,黄土高原推动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原来栽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的农业经营带来的影响是(  )
A.农业生产结构趋向多元化
B.科技含量减弱
C.趋向机械化
D.趋于自给自足
9.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河川淤沙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洪水流量增加
8.A 9.B [第8题,“退耕还草”“退耕还林”,走多种经营之路,有利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提高。第9题,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可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
阅读下列漫画,回答10~11题。
10.漫画中的行为属于滥采导致耕地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漫画④中的耕牛是题眼,说明滥采瓷泥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
11.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图
图乙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单位:亿亩)
(1)从图乙中可看出,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年份是________________年。
(2)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简述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
(3)面对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分析回答为保护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可以从图乙中数量的变化分析得出。第(2)题,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第(3)题,要把土地分成已经破坏的、没有破坏的两种类型进行分析。
[答案] (1)2003
(2)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灌溉便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
(3)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
读漫画,回答12~13题。
12.此漫画反映了哪种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13.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常采用建设防护林的措施来治理,不同地区建设的防护林不同,下面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防风固沙林
B.沙漠绿洲——水土保持林
C.三江源——水源涵养林
D.工矿企业内——农田防护林
12.B 13.C [第12题,从漫画中可知,建筑物密集,土地公公拿着“寻找土地”的牌子,可知该漫画反映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第13题,黄土高原应该是水土保持林,沙漠绿洲对应防风固沙林,工矿企业内应该建设环境保护林,三江源是水源涵养林。]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耕地保护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开创性改革措施。结合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完成14~15题。
14.关于我国耕地不足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 ③高产、稳产田的面积远低于低产田面积 ④东部各省区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5.为了保证我国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垦草原 ②围湖造田 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改善耕地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B 15.C [第14题,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由于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原少,耕地相对较少;我国经济发展快,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占用大量的耕地,使本就不足的耕地进一步减少;我国人口净增加多,人均耕地更显得不足。而高产稳产田少是表示耕地的质量不高,而不是数量不足。④仅说了东部地区,不代表全国,与题干不符。点拨:做题时一定读清题干内容。第15题,为保证粮食自给,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耕地质量,增加粮食产量。]
16.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性产业,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耕地分布图
(1)读图概括我国耕地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
(2)河套平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之一,近年来土地退化现象严重,说明其主要表现;简述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的措施。
(3)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种植稻米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而种植蔬菜、花卉的面积在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耕地多分布在气候条件适宜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第(2)题,河套平原地区本身比较干旱,引黄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容易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进而引发荒漠化问题。第(3)题,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崛起,市场发生了改变,因此其农业类型也就发生了相应的调整。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2)表现:土地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措施:保护植被,禁止乱垦滥挖;合理排灌,提倡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作物。
(3)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提高,因此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转为大规模生产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
7/7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石油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结合资料,了解世界石油分布特点。(区域认知)2.结合图表资料,说出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的现状。(综合思维)3.运用图表,分析我国石油现状以及保障石油供应采取的措施。(地理实践力)4.举例说明石油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石油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液态可燃矿产。石油不仅是宝贵的燃料资源,而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代社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石油资源分布
1.世界石油分布特点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各国石油探明储量差异甚大,前10位的国家,合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
85%
以上,而中东占全世界的近一半。
2.我国石油分布特点
我国石油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珠江口以及近海大陆架等地。
[易错提醒] 四川盆地天然气丰富,石油资源并不丰富。
二、石油生产与消费
(一)生产
1.石油生产过程分为勘探与开采两个阶段。油田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决定了石油的开采方式。陆地及浅海石油采取钻井开采的方式,海底油田则需要使用石油钻井平台进行开采。
2.影响石油开发的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储量与石油产量通常呈正比关系,但受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的石油开发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异。
3.石油生产现状
世界石油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20
世纪
60
年代,一部分石油生产国为了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维护共同的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二)消费
1.影响因素:石油消耗量受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数量、石油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
2.石油消费现状
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非常高,其中美国更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燃油价格较低,政府补贴较大。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产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其人均石油消耗量居世界前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人口大国的石油消耗量也越来越大。2017
年,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66页图2?52可以看出:世界石油消耗量逐年增加。
三、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1.尽管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石油储量较低。我国现有油田大都已过高峰生产阶段,继续增产的压力较大。
2.在油气资源丰富的海域,我国面临着与邻国的国际纠纷,严重制约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迅速攀升。从
1993
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供需矛盾逐渐突出,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针对我国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所采取的措施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1)主要石油进口国家: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
(2)我国石油进口现状:过度依赖海路进口石油
中东石油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需要经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等地。其中,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属于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
(3)针对石油进口现状采取的措施:陆上油气管道的建设
为了减少对海路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促使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我国一直在积极寻求陆上石油进口的新通道。如今,我国已相继建成了中俄东北石油运输管道、中哈西北石油运输管道和中缅西南石油运输管道。这些陆上油气管道的建成,显著增强了我国石油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除了开拓新的石油进口通道,扩大石油战略储备也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但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数量偏少,应对风险能力还需加强。
3.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1)现状:近年来受油价低迷的影响,我国石油勘查速度减缓,石油产量持续走低。
(2)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应加强石油基础地质调查,提高石油勘查技术水平,促进石油储量和产量较快增长。石油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投资国外油气领域,推进资源开发,谋取合作共赢。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为了减少因能源消耗所造成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我国应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尽量多使用洁净能源。同时,我国应大力开发新能源,以确保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67页图2?55可以看出: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轻巧记忆] 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识记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开源”即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加强资源勘探、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节流”即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1.目前进口石油占我国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
(  )
2.我国西部的石油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  )
3.中国是世界消费石油最多的国家。
(  )
据美国《地理》杂志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约8
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据此完成4~5题。
4.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有
(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提示:
1.√ 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
2.× 我国西部的石油集中分布区不包括四川盆地。
3.× 我国是世界石油最大的进口国,美国是世界石油最大的消费国。
4.C 5.A [第4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约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5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7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为32
004万吨,同比增长12.1%。随着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19年的67.4%增长至72.3%,超过国际上通行的安全的警戒线,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漫画反映出的私家车主感受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油价过高、消费压力较大。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目前的石油消费状况有何特点?
提示:经济总量大,石油消费总量大,严重依赖进口,存在严重的石油安全问题。
问题3 (综合思维)在目前形势下我国应怎样面对石油安全隐患?
提示:积极扩大石油进口渠道;增加石油储备;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1.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1)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加强资源勘探;(2)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3)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4)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5)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2.节约石油和开发石油替代品方面的建议
(1)节约石油方面:①加大科技投入,研制节油设备,提高石油利用率;②加大石油管理力度,杜绝浪费现象。
(2)开发替代能源:①开发研制太阳能动力汽车;②研制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③研发煤炭液化技术,替代部分石油。
阅读漫画《兄弟连》,完成下列问题。
(1)出现漫画中情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兄弟连”的进攻下,与________________相关的产业将“节节败退”。
(3)为应对“兄弟连”的进攻,我国应怎样做?
[解析] 第(1)题,漫画显示的是石油及其制成品价格不断上涨,其实质是石油供需失衡。第(2)题,石油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导致与石油相关的工业生产成本增加。第(3)题,应对石油及其制成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的措施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寻找替代品、提高利用率、增加开采量。
[答案] (1)石油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石油
(3)适度开发国内石油,均衡生产,提高出油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石油的利用率,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加强勘探,增加石油的可采储量;到国外开采石油;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综合思维——干热岩发电
干热岩是指一种没有水或蒸汽的热岩体,主要是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类岩体。干热岩埋藏于地下2
000~6
000
m的深处,温度为150~650
℃。地球上的干热岩资源占已探明地热资源的30%左右,其中距地表4~6
km、岩体温度为200
℃的干热岩具有较高的开采和利用价值。干热岩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利用其发电不仅可大幅降低温室效应和酸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而且具有电价竞争力。
干热岩是致密不渗透的高温岩体,普遍埋藏于地下3到10km,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的方式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目前有开发价值的干热岩地区主要为有火山活动或地壳较薄的地带。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最可能为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的是(  )
A.北美洲东部   
B.欧洲南部
C.非洲西部
D.西伯利亚地区
(2)干热岩发电(  )
A.技术水平要求高,利于大规模开发
B.资源分布地域性强,利于推广
C.受季节、气候制约,发电不稳定
D.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
(1)B (2)D [第(1)题,北美洲东部、非洲西部和西伯利亚地区,均位于板块的内部,而欧洲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火山活动比较活跃,所以干热岩分布最为广泛。第(2)题,干热岩开发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开发,A项错;干热岩资源分布地域性强,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只有在干热岩分布密集的地区才可以进行开发,不利于推广,B项错;干热岩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气候、季节等无关,C项错;干热岩发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D项对。]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干热岩发电,主要考察了干热岩分布地区和发电的条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素养。欧洲南部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火山活动比较活跃,所以干热岩分布最为广泛。干热岩开发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开发;干热岩资源分布地域性强,地区分布差异很大,只有在干热岩分布密集的地区才可以进行开发,不利于推广;干热岩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与气候、季节等无关;干热岩发电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
题组1 石油资源的分布
1.下列关于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都集中分布在西部,东部很少
B.西部的石油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C.我国四大天然气区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陕甘宁地区
D.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到珠江三角洲
C [我国的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东部集中分布在大庆、胜利、辽河、大港、中原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西气东输主干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长江三角洲的上海。]
题组2 石油生产与消费
中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但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3%、欧盟的16.8%、美国的28.6%。读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煤、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见下图),回答2~3题。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2.(生活中的地理)在甲、乙、丙、丁各种能源使用过程中,其产生的气体对矮牵牛叶片伤害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中国能源消费中,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能源在两图中是指(  )
A.乙、b
B.丁、c
C.乙、d
D.丙、d
2.A 3.C [第2题,据图和中国实际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能源。过多燃烧煤炭形成的酸雨对植物具有强腐蚀性。第3题,我国目前需要大量进口的是石油。]
题组3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为保障石油安全,将大量增加战略石油储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针对我国石油进口日益增多的现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势在必行。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应建在(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青藏地区
D.内蒙古自治区
5.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  )
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 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 ④加大能源的调配程度,维持能源生产消费均匀的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B 5.A [第4题,我国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的原则为交通便利,便于从海外进口以及尽快投放到石油消费市场,故应建在东部沿海地区。第5题,目前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量过大,能源的利用率过低,故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此外还要加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石油的替代能源等。]
新时代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1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能源权力中心越来越分散,国与国之间的能源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供给质量、促进能源供给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探索消解能源安全困境的方法路径。
一、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现状及能源产业的环境约束加剧
1.短期内很难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是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家,这种能源分布状况决定了我国只能以煤炭作为主要供应能源。据统计,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65%,石油天然气占27%;我国煤炭消费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显然,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比例,而且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煤炭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给我国环境安全带来严重挑战。此外,我国还面临着能源利用率低、高能耗产业占比过高等问题,这些不仅带来了能源浪费问题,还带来了环境污染。
2.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近年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期,
能源需求量还会持续稳定增长,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还将持续上升。然而,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控制了中东和中亚地区,并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控制马六甲海峡,这对我国能源外部供给造成了威胁。此外,我国石油进口地多为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的地区,如中东、北非、拉美等地区,很容易产生能源供给中断问题。
3.能源安全政治化倾向明显
能源问题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都将能源安全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试图建立有利于本国的全球能源格局,这使我国与许多国家处于能源竞争状态。此外,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常常与环境安全、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交织在一起,使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更为复杂。
4.资源禀赋差、供需结构失衡、国际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威胁能源安全
(1)能源资源禀赋较差。从总体上看,我国能源储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这意味着我国必然会遇到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衡,煤炭多分布于华北和西部地区,石油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及海域,而能源消费地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这无疑给我国能源的优化配置带来许多困难。此外,我国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0%以上,而石油、天然气、水电等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低质能源所占比例较高,许多能源都处于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的偏远地区,这些直接影响了我国能源开发与供给。
(2)能源供需结构失衡。当前我国能源需求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但是能源生产难以满足能源消费需要,使得能源供需矛盾日渐凸显,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程度。此外,我国各工业部门中,钢铁、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等部门所占比例过高,而这些工业部门多是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耗量超过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70%,这不仅增加了我国能源消耗,还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
(3)国际能源市场因素。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甚至已超过60%,这意味着中国将更多地依赖国际能源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及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明显改善,但在石油进口、对外石油合作等方面仍会遭到西方国家的干扰和破坏,这些直接影响着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策略建议
1.以创新驱动确保能源安全
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能源革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首先,以制度创新保障能源安全。应当建立“政监分离”的能源监管体系,明确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权力边界,减少政府对能源生产、价格和消费的过度干预。应当加强国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公平、统一、开放的国内能源市场。应建立能源技术委员会、技术监测中心、新能源推广中心等能源交易平台,完善“用能权”交易制度及其配套制度。此外,以科技创新促进能源安全。应当研制先进的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化石能源的利用方式,不断优化能源供给方式。应当将互联网技术用于能源生产、输送、消费等环节,以互联网技术优化能源结构,如可以用网络技术监测能源供给情况,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入网比例,从而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2.以系统优化确保能源安全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协调发展是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确保能源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评价国家能源系统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所以,应当将协调发展作为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消除能源生产布局不合理、消费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好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多的问题。比如,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产能,推动高能耗产业向能源生产基地转移。应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电能替代计划,提高电能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
3.以绿色发展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生产安全、能源进口安全等方面,还包括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将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作为能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能源供给多元化。比如,应大力开发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此外,应当开发洁净煤发电、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等先进技术,开发无污染的水电技术、环保式火电技术等,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能源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应当健全环境征税体系,开征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税,提高环境污染企业的税负成本;应当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财政补贴,提升绿色能源在能源供给体系中的比重。
4.以能源合作保障能源安全
随着我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日渐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能源市场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应当将能源进口作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我国的对外能源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我们可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进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打造石油丝绸之路,推进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在次贷危机后,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量逐步下降,世界能源供需渐渐变成买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沙特、伊朗、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都在积极寻找石油买家,从而为我国的石油进口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我国应加强与沙特、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等产油国的合作,建立长期能源合作关系,为我国能源供给提供持续稳定保障。
(来源于《人民论坛》,作者芦艺,有删改)
教材P63活动
1.随着科技水平发展,勘探、开采技术不断提高,新的油气资源不断被发现。主要影响因素:科学技术。
2.丹霞的说法正确。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终会枯竭,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
教材P66活动
1.(1)相同点:核能、水力发电和再生能源比重都比较低。不同点: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2)我国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煤开采价格低,且技术难度不高。
2.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发热量低,燃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气多,污染严重,利用不便;而天然气发热量高,污染小。因此提高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
教材P70~71活动
1.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中东占一半左右,来自俄罗斯和非洲等地区石油比例在增加。原因是为了促进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风险,保证石油安全。
2.(1)石油出口国主要分布在中东、非洲、拉丁美洲。进口国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东亚、南亚。
(2)石油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不一致,影响着石油能源供需平衡和油价振荡,也往往是引起一些石油热点地区政治摩擦与冲突的原因。
3.(1)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由瓜达尔港转到巴基斯坦境内的石油管道运往中国可绕开马六甲海峡,减少运费,缩短运输时间;有利于石油运输线路多元化。
(2)进一步降低中国能源进口的风险;对冲马六甲海峡的风险,弱化新加坡的战略地位;带动巴基斯坦经济发展。
14/14课时分层作业(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1.分布在河西走廊的重要有色金属矿产是(  )
A.稀土      
B.镍矿
C.铅锌
D.金
B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分布的有色金属矿产是金昌的镍矿。]
2.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根本原因是(  )
A.绝大部分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B.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C.矿产资源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D.人类面临矿产资源匮乏与枯竭的威胁
A [绝大部分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不可再生,对其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3.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B.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C.开采中采富弃贫,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一般来说,东多西少
B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开采中采富弃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我国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而矿产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故A、C、D选项错误。]
4.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
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
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
D.有色金属、稀土矿、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
D [我国矿产多伴生矿,不易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矿产分布区和加工消费区不能配套;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劣势。因此A、B、C选项都不正确,只有D选项正确。]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此完成5~6题。
5.该省采矿产业发展导致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是(  )
A.露天矿表土剥离造成土地沙漠化
B.矿区道路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C.重化工业体系多高耗高排产业,环境污染严重
D.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极易造成生态退化
6.围绕能源开发,贵州适合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  )
①煤电钢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电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C 6.D [第5题,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贫乏,采矿、修路易造成生态问题,而非土地沙漠化、水污染,A、B错;该地煤炭、铝土矿资源丰富,多高耗能工业,排放酸性气体,环境污染严重,C对;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D错。第6题,根据题干信息,贵州煤炭、铝土矿丰富,可发展煤—电—铝、煤—焦—化,②④对;冶炼钢铁要依赖铁矿,贵州并无丰富铁矿资源形成煤—铁—钢;煤炭经气化、液化可输出煤气、液化气,①③错。]
下图是我国著名的“乌金三角”,分布着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目前该区已成为我国优质动力煤生产和出口基地。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属于“乌金三角”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的是(  )
①煤炭储量丰富 ②煤炭质量高,开采条件好 ③邻近广阔的能源消费市场 ④水陆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做法与“乌金三角”地区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是(  )
A.努力扩大煤炭的开采量和外运量,提高经济效益
B.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C.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D.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控制三废污染
7.A 8.A [第7题,属于“乌金三角”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条件的是煤炭储量丰富,①对;煤炭质量高,开采条件好,②对;邻近东部地区广阔的能源消费市场,③对;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运条件差,④错;故选A。第8题,下列做法与“乌金三角”地区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是努力扩大煤炭的开采量和外运量,提高经济效益,会加快资源枯竭,A对;调整产业结构,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控制三废污染等做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B、C、D错。]
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森林破坏
D.湿地萎缩
10.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矿产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为(  )
A.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
B.限制矿产开发,保护环境
C.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
D.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增加附加值
9.B 10.D [第9题,图示区域位于气候干旱的非洲北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第10题,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容易导致资源的枯竭;加大矿产的外运能力,出口矿产资源,经济效益低;限制矿产开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既能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又能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1.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手段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不断提高,使其正面临迅速耗竭的危险。读世界14种重要矿产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制约。
(2)绝大部分矿产资源属_____________资源,其储量是________________的。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4)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资源_________________,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矿产资源的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是有规律的。第(2)题,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第(3)题,主要是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从图中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消费水平提高,矿产开采寿命衰减;消费增长率越大,矿产开采寿命衰减得越快。第(4)题,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矿产资源要合理开采利用,延长耗竭时间。
[答案] (1)地质
(2)非可再生 有限 发达国家
(3)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快
(4)合理开采利用,提高利用率 耗竭时间
读1978~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完成12~13题。
12.我国非能源矿产与经济增速不匹配的省份是(  )
A.蜀、辽
B.豫、滇
C.陇、黑
D.京、赣
13.闽、粤两省矿产资源不足,但经济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科技先进
D.地理位置优越
12.A 13.D [第12题,根据1978~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非能源矿产资源状况与经济发展对比图可以看出:蜀、辽两省非能源矿产占全国比重较高,但经济增速慢,所以两者不匹配。豫、滇两省,豫匹配不合理,滇匹配合理;陇、黑两省,匹配合理;京、赣两省市,北京匹配不合理。第13题,闽、粤两省濒临海洋,地理位置优越,海上交通便利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14~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采矿人员无视《矿产资源法》,纷纷涌入国家规划的矿区,把完整的大矿区、大矿带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小矿,乱采滥挖,使矿体从地表到深处,都被搞得支离破碎。
材料二 我国南方某地,铜矿资源丰富。为了炼铜,人们无休止地毁林开矿,加上当地其他一些自然原因,导致泥石流危害严重。地面被冲刷成的沟谷多达上百条,使30%以上乡镇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材料三 我国有许多种矿物共生在一起的矿床,但采矿时往往只采一种,抛弃其他有用成分,如采铅锌矿时,就把与之共生的硫铁矿(化工原料)抛弃,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
14.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15.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  )
A.进口矿产,减少我国矿产资源的开采量
B.集中开采富矿,关闭贫矿
C.大力开采海洋矿产资源,禁止开发陆地矿产资源
D.制止破坏矿产资源的恶劣行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14.B 15.D [第14题,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第15题,必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制止破坏矿产资源的恶劣行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它含的有效元素含量很低,有“工业维生素”之称。下图为江西赣州稀土开采和利用状况。
分析稀土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为稀土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措施。
[解析] 稀土开采的利用率仅为10%,说明其开采利用率较低,应提高资源利用率;每开采1吨稀土金属会排出大量有毒气体,说明污染严重,应对毒气回收利用;稀土开采时山林面积被破坏,应恢复植被;开矿时产生的大量废渣会占用土地,污染土壤,应加大治理。
[答案] 问题:开采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破坏地表植被;地下矿产被采空,使地面塌陷下沉;大量矿渣占用土地,污染水土。
措施:提高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持合理的开采规模;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加大废弃矿山的复垦,恢复植被。
7/7(共72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天然水
淡水
时空
浪费
利用效率

缺水问题
污染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年际变化
冬春
夏秋
总量
空间分布
不匹配
分布
用水需求
服务业
工农业
水质性
水质性
资源型
时空
资源型
工业
增长
较高
农业
海水
水质性
入侵
统灌溉
铺张浪费

水利工程
因地制宜
防洪减灾
灌溉农业
节水
用水效率
承载能力
灌溉系统
喷灌
滴灌
节水意识
宣传教育
旱作
水质检测
承载能力
预防
治理
遥感
地理信息
加剧
缺水

利用
协调一致
际性河流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探究点
W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数量
②农业科技
③整体质量欠佳
④粮食增产
⑤质量偏低
⑥时空分布不均
⑦水污染
⑧极不平衡
⑨储量与产量
⑩石油战略储备
?越来越大
?新能源
?相对集中
?储备体系
?资源供给国际化
?航空
?海底光缆
[学思心得]
                                
                                
                                
                                
                                
                                
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为了解决自然资源紧张问题,一要“开源”,二要“节流”。据此回答1~3题。
1.海水淡化可以扩大淡水来源,目前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埃及
D.沙特阿拉伯
2.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
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
3.对非可再生的资源来说,“开源”的最好办法是(  )
A.限制利用
B.实现综合利用,寻找替代能源
C.禁止开采
D.加快勘探开发,扩大开采量
1.D 2.D 3.B [第1题,海水淡化成本高,因此只有在非常缺水的地区而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或地区才能开展。第2题,节流是节约,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第3题,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在人类历史时期不能再生,因此要做到充分利用,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同时,积极开发新的、可以替代的资源。]
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主要措施
具体措施
开发水源
修坝蓄水
修渠调水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退田还湖
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依法)
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农业节水)
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及重复利用率(工业节水)
加强宣传,节约生活用水,提高节水意识(生活节水)
4.香港人口700多万(2015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香港面积1
104
km2,岛上最长河流深圳河不足30
km。下图示意香港岛和附近地区以及香港的气候资料。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简述香港的气候特征,并分析香港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原因。
(2)请你为香港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香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岛屿上水资源短缺,主要与岛屿面积、地形等自然因素导致河流短小,以及生活生产用水量大有关。第(2)题,解决缺水问题要从开源、节流、治污三方面考虑。
[答案] (1)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原因:香港面积小,河流短小,陆地上储存淡水资源的条件差;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广东调水。广东省高温多雨,淡水资源丰富;两地区相邻,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废水(污水)回收利用。香港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③海水淡化。香港经济比较发达,临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④提高利用率。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及重复利用率。
⑤增强节水意识。加强宣传,节约用水,提高节水意识。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和解决措施
现状
耕地不足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施
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2013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
2013~2019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5~6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104
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6.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5.B 6.D [第5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且草地减少最快,耕地增加,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首要选择。第6题,该地区以沙地为主,其次是草地,植被稀少,可知该区域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5/6(共30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章末小结与测评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确保耕地①
提高耕地质量
防治耕地污染
提高耕地积极性
加强②应用
绝对量
分布空间后备资源数人均粮食④粮食种植粮食总体供需区域品种结构
大,人③不平衡,水量少质量占有量较
难度大/比餐收益
性矛盾突
性矛盾加
土资源配差,开发利少

均不足


置欠佳用难度大
粮食问题
份和[世界一(1石清运输
/我//都修水
我国的耕地
我国粮食
特点「中国—不平衡
国日化水资水回
水滨题突出
资源特点
安全现状
石油
提高
资源

资源
影响石油⑨、资金、
我国石油资

耕地资源与国家
安日水污染⑦小
因素技术经济、政治等
粮食安全
与国生开发
家安
加大国内源
题严重|资|水资

现状|石油生产集中度相对山石油开发
护\「节约用水资源
源源与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力度,推
国家
动石油企家
施日水,构

建节水利用效
安全
影响经济发展状况、人口业“走出去
型社
率低
海洋涓因素「数量石油储量等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空间
改善能源
资源[现状一些人口大国的石油消费结构
与国
我国矿产资源
消耗量①,中国位居大力开发
矿产资矿产资矿产资家安
世界第二位
种类多区域分布广贫矿多,富源与国源与国源极其全
储量丰泛,⑩
矿少,共防外交民经济分类
海域上空
⑩航线等

生矿多
海梅海面及渔业捕捞和养殖、港口航运
加大期察|全政完善国家
填海造陆、海岛开发、海上□利国
力度,实法规,
推进改善矿区生态洋厂水体
矿产资源战略
城市
用家
环境,提高资
现“开源|科学“节战略
方安

源利用效率间海底空间海底隧道、⑦、深海釆矿式|全
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海岸带
利用强度较大

专题2
专题3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运用图表,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说明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我国耕地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地理实践力)4.结合资料,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
一、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一)耕地资源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一般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通常,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旱地又分为水浇地和无水浇条件的旱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优势: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三)我国耕地资源特点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不足。
2.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随着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日趋凸显,尤其是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3.耕地资源空间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27页图2?2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图2?3通过展示2011~2015年新增加和减少的耕地面积,说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
3.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问题。
[图表点拨] 读教材第32页图2?8时,注意左轴和右轴分别表示哪些农作物的产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其中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三、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一)确保耕地数量
1.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措施
(1)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管理,遏制耕地过快减少;执行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占多少,补多少,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偿制度。
(3)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整理复垦指数,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二)
提高耕地质量
1.耕地质量的影响: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2.措施
(1)为了改进耕地质量,需要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推进生态农业和绿色生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耕地质量。
(2)加强粮食作物丰产技术的应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
(三)防止耕地污染
1.耕地污染的危害:耕地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污染物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
2.现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进而威胁到耕地安全。
3.措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防治耕地污染,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比如,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推广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污染,切实保障耕地安全。
(四)提高耕种积极性
1.积极性低的原因:
我国种粮成本逐年增加,尤其是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性成本逐年增加,粮食种植收益较低,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扩大粮食再生产的动力不足,农村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
2.措施
(1)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
(2)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
(3)扶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户。
(4)切实提高农民的耕种积极性。
(五)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1.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粮食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2.实际应用:目前,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监测,为国家把握农业生产全局提供多种服务和决策依据。
[特别提醒] 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是人地矛盾,解决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轻巧记忆]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工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措施: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1.我国自然条件越好的地方,人均耕地越多。
(  )
2.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达2/3以上。
(  )
3.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大规模开发利用荒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  )
4.随着大量荒地被开发,我国人均耕地将大大增加。
(  )
5.为保护耕地资源,不准城市建设占用耕地。
(  )
提示:1.× 我国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人均耕地较少。
2.× 我国耕地中,中高产田仅占1/3左右。
3.× 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于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价值,而不是“开荒种田”。
4.× 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5.× 城镇化过程中难免要占用耕地。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材料一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截至2017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公顷(1公顷=15亩),居世界第四位,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4%,占比低于许多国家。我国人均耕地1.47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排在世界120位以后。
材料二 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多万公顷。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
材料三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问题1 
(综合思维)通过阅读材料,请用简单话语描述一下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提示: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原因可从我国的土地构成方面寻找答案。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侵蚀造成土地减少等。引起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可从材料二得出,但引起土地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增加。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对于我国耕地资源短缺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提示: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退耕还湖和沼泽,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答案可从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多角度分析。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耕地资源绝对量大,人均耕地少。
(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受污染和退化严重。
(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
(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
(5)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1)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
(2)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耕地污染和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5)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减少。
3.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
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取得良好效果。云南省按照“盘活存量、内涵挖潜”要求,积极开展旧城和旧村改造,推进建设用地清理。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行为属于合理利用土地的是(  )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
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
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标准是(  )
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生产优势 ②能改善生态环境 ③单位面积产值的高低 ④不占用耕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D 2.A [第1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第2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主要标准包括: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生产优势;②能改善生态环境。]
地理实践力——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原因一:国家建设占用耕地。
现在正处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为了建设道路、城市、工矿、乡村等占用了大量耕地,城郊村旁的优质耕地就减少很多。工业用地超出合理限度,工业用地规模过大并占据黄金地段,不仅土地产出率低,且污染城市环境。
原因二:农村宅基地占用耕地。
中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耕地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确,宅基地审批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使宅基地占用耕地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原因三:建设开发区占用耕地。
很多地方盲目设立各种开发区,造成了大量耕地的“撂荒”现象。据调查,全国开发区有43%闲置,土地利用率低下,耕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地方政府建设开发区占用农民大量的耕地,给农民的征地款仅是很低的补偿标准,或者不能到位、克扣、挪用、截留,带来严重的社会动荡问题。
原因四:其他原因导致耕地减少。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每年都会使耕地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导致地力衰竭,可耕土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由于干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荒芜;我国宜农荒地较少,开垦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启动,导致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
下图是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
(1)图中反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不断膨胀
④城镇化进程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我国耕地占土地资源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
B.山区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
D.城市建筑、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1)B (2)B [第(1)题,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镇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第(2)题,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12%,所以山地多,平地少,决定了耕地比重小。]
[素养立意] 本题组考察了我国耕地人均面积减少耕地资源比重小的原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镇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不断占用耕地。山地多,平地少,决定了耕地比重小。
题组1 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截至2016年底,我国耕地总面积为20.24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7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亩,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优良田。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还有大面积的宜耕、宜林荒地待垦用
B.耕地和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C.东南地区耕地广,西北地区林地广
D.南方平原降水多,故水田集中
2.土地退化有多种类型,但不包括(  )
A.烧荒导致土地荒芜
B.水土流失导致表土损失
C.灌溉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1.B 2.A [第1题,我国土地开发力度较大,后备土地已经很少了;东南地区多丘陵山地,耕地较少;西北地区降水较少,不可能有大面积的森林;南方多丘陵山地,水田分散。第2题,烧荒对地面的植被造成破坏,但不一定影响土地肥力。]
题组2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3.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有(  )
①增加耕地面积 ②切实保护耕地 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毁林开荒 ⑤大力开垦草原 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D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大量增加耕地面积不现实;毁林开荒和大力开垦草原将导致生态破坏,同时也不利于林、牧业的发展。]
题组3 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下图为近年来影响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回答4~5
题。
4.图中因素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生活中的地理)下列地区中退耕因素与图中①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B.三江平原退耕还湿
C.云贵高原退耕还林
D.河西走廊退耕还湖
4.C 5.D [第4题,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只是使农业用地的方式发生改变,并没有使农业用地实质减少,但建设用地和灾害损失却使土地不能再作为农业用地使用。第5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退耕应当是退耕还草。]
全球粮农治理框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阐明我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粮食安全理念。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既受其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也受其资源禀赋的约束。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缓解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因此,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这是我国现阶段面临复杂国际环境所应坚持的农业发展方向。
一、中国为粮食安全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及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12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
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由1992年的46.6%削减到目前的15.2%,不足世界平均关税水平的1/4,是世界上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我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近年来,中粮集团、北大荒、首农集团等国内大型粮油企业纷纷“走出去”,在与国际大国粮商的同台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特别是中粮集团,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五大粮商,在巴西、阿根廷、黑海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等粮食核心产区构建起多元化进口格局,建立了超过我国进口粮食贸易量一倍以上的全球贸易能力,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明显增强。
我国一直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积极响应和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涉粮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推动增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在涉粮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规则制定,成功推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10多项农药残留国际标准、谷物国际运输标准、国际贸易粮食检疫措施标准等国际标准的制定,主导制定修订小麦规格、玉米规格等多项粮食国际标准。牵头推动亚洲合作对话“粮食、水与能源安全相互关系”工作,积极参与东盟与中日韩“10+3”大米紧急储备机制,先后发起或主办APEC农业与粮食部长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金砖国家农业部长会议、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农业部长会议、世界农业展望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虽然持续向好,但我国粮食紧平衡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红线”、生态“红灯”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仍挑战着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随着国内外市场联通性不断增强,未来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风险和挑战,如大宗资源性农产品对外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双高”,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进口农产品在全球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主要品种基本上来自少数几个农业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地相对单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国政策变化和产量变化;国际农产品定价权缺失导致跨国交易处于劣势,容易增大输入性风险;海上运输通道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运输断供风险;部分农产品的“黄箱”支持措施(即具有市场扭曲作用的补贴,)逐步接近或超过“微量允许”标准,而另一些种类的农产品补贴又受到有关贸易伙伴国的质疑和挑战等。因此,今后我国必须要用新的粮食安全观来统领粮食安全问题。
展望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国际粮农机构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效果逐步显现,各国促进国际粮食市场有序流通、维护世界粮食市场总体稳定的愿望增强,贫困缺粮国家粮食生产得到发展,能够减轻国际市场波动对我国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营造了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扩大贸易流通,以促进全球粮食资源合理流动,提升整体粮食安全水平。而未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盼亦将会有所增加,我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二、以新粮食安全观作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指引
所谓新粮食安全观,具体来讲,就是指在粮食产量稳居高位、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升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具有从“单一安全”向“全链条安全”、从“消极安全”向“积极安全”、从“数量型安全”向“质量型和能力型安全”转变的新认识和开放、多元、优质、绿色的新思维。粮稳则民安,食安即民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端稳自己的“饭碗”,需要牢固树立新粮食安全观,深刻理解并准确把握粮食安全的历史性转变,更加科学地指导和安排粮食生产,打造粮食全产业链竞争实力,如此才能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然,从更长的时期来看,实现粮食安全也有着积极的前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新技术的采用,将会历史性地提升粮食供给的安全水平。
现阶段是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从自给自足到面向全球整合资源的战略转变期。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应以全球化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粮食安全问题,并进一步巩固和夯实我国可持续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在数量安全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消费总量还将进一步增长,消费结构也将加快升级。因此,要确保主粮数量的有效供给,稳定粮食生产,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质量安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我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质量会日益关注,今后要切实加快实现与需求升级紧密对接的高质量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能力安全方面,今后要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及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在全球范围建构我国种植、加工、存运、交易的内外联通农业大循环体系。实现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变,这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亟待补齐的发展短板。
三、在筑牢中国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扩大农业开放是我国基于资源禀赋的理性和自主抉择,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在持续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持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以维护和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今后我国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和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建设,进一步重塑有利于国内农业发展的国际农业规则,以维护全球市场稳定。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等国际相关治理机构和平台的合作交流,改善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农业国际贸易秩序,提升我国对重要国际农产品的定价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APEC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
创造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大力加强区域农业合作,推进实施新型农业国际合作战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创新“南南合作”模式,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积极努力,在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积极承担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化解地区粮食危机和援助贫困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提升我国的大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积极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推进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努力在全球范围配置农业资源,引领我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加速推进。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海外市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和大品牌。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维护和完善WTO规则,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内大型交易所的国际化步伐,加快交割仓库全球布局,完善期货交易平台规则体系,拓展交易平台功能,发挥我国大宗农产品消费中心的影响力,逐步实现由国内定价中心向亚太区域性定价中心,最终实现全球定价中心的战略转变。
(来源于《学习时报》,作者史妍嵋,有删改)
教材P27~28活动
1.(1)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及欧洲西部、非洲的尼日利亚。共同点:水热条件好,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2)与气候(水热条件)、地形、水源以及人口、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
2.(1)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厂、乡村等)占用耕地。
(2)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耕地污染和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教材P30活动
1.(1)我国水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的省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2)造成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南方多涝灾,北方地区极度缺水,大部分依赖灌溉。
2.(1)广东、福建、江西、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山东、河南、湖北、四川。
(2)气候(水热条件)、地形、水源。
教材P32活动
1.科技进步。
2.(1)确保耕地数量;(2)提高耕地质量;(3)防止耕地污染;(4)提高耕种积极性;(5)加强农业科技的应用。
教材P33活动
1.不是。应该适度休耕,以保持土壤肥力。
2.不是。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或坡度太大的地形的土地不能开垦成耕地,否则会造成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教材P35活动
1.(1)表中粮食自给率小于100%的都是不能自给的省份。主要原因是:有些省份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适合耕作的土地少;有些省份由于城镇化进程快,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有些省份由于人口增长快,粮食播种面积降低,经济作物比例上升。
(2)向平原地区集中,有利于发展机械化耕作,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2.(1)第二条。第一条维持较低的消费水平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三条扩大粮食进口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第二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可行的。
(2)解决措施: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防止耕地污染;提高耕种积极性;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14/15课时分层作业(七) 
(建议用时:45分钟)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据此完成1~2题。
东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
苏通大桥
1.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
A.旅游大客车   
B.公交大客车
C.集装箱卡车
D.水产冷藏车
2.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形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这一设计思路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海啸
B.赤潮
C.潮汐
D.寒潮
1.C 2.C [第1题,由题目所给信息可知,东海大桥由上海南汇通往洋山深水港,而洋山深水港主要进行集装箱运输,因此东海大桥主要通行集装箱卡车。第2题,钱塘江潮水汹涌,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可以减少潮水对桥梁的作用,确保大桥的安全。]
随着世界人口的猛增,陆地资源越来越少,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属于海洋空间开发利用同一领域的是(  )
A.沿海港口、航海运河、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B.海港码头、海滨浴场、海上油库、海底光缆、海上电站
C.海底隧道、围海造陆、海底货场、海底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
D.海洋牧场、海底仓库、海洋公园、工业人工岛、海上运动区
4.下列各组港口中,都属于北大西洋沿岸大港的是(  )
①波士顿、汉堡、安特卫普 ②鹿特丹、圣保罗、开普敦 ③伦敦、悉尼、圣弗朗西斯科 ④纽约、利物浦、蒙特利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A 4.C [第3题,沿海港口、航海运河、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同属于海洋空间利用中的海洋运输领域。第4题,巴西圣保罗、南非开普敦、澳大利亚悉尼都位于南半球,圣弗朗西斯科位于北太平洋沿岸;故选C。点拨:考查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明确北大西洋沿岸的位置。]
5.海洋通讯的主要方式是(  )
A.海底隧道
B.跨海高架电缆
C.海底管道
D.海底光缆
D [海底隧道与海底管道属于海洋交通运输方式的利用;海洋通讯主要是铺设海底光缆。]
6.近年来,我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港,走最近的航线要依次经过(  )
A.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
B.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C.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琼州海峡
D.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
D [从波斯湾出霍尔木兹海峡进入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到南海,再经台湾海峡到上海港,这是从波斯湾运往上海的最近航道。]
7.有关“围海造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造陆是沿海地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
B.围海造陆不会影响海岸生态系统
C.围海造陆是近几年开始利用海洋空间的唯一形式
D.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国土是围海造陆得来的
A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地域面积有限,通过“围海造陆”增加陆地面积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主要途径;沿海地区是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生态较脆弱,“围海造陆”这一人类行为对海岸的生态环境影响极大;海洋空间利用的形式并不单一,如交通运输、生产、居住、通讯、储藏、文化娱乐等;美国国土面积广阔,已有的陆地面积多,“围海造陆”得来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小。]
海洋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据此完成第8题。
8.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域上空、海底和海岸带三部分
B.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C.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不是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D.由于深海环境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所以深海空间不能利用
B [此题主要考查海洋空间利用的问题,包括海洋空间类型、利用特点及利用中的问题。误区为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深海环境虽然黑暗、高压、低温、缺氧,但并不是一点也不能利用,只是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
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国土”,海洋开发、海洋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我国沿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台湾以东受寒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B.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
C.受季风气候影响,沿岸形成季风洋流
D.海岸线漫长曲折,利于建设优良港口
10.近20年来,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  )
A.便于检修渔船,发展生态渔业
B.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C.防治赤潮、咸潮等污染问题
D.推动近海水产养殖事业的发展
9.D 10.B [第9题,根据中国相关海洋知识可知,台湾以东受台湾暖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故排除选项A;大陆架富含油气,锰结核等矿产资源分布在深海洋盆中,故排除选项B;我国沿岸洋流不随季节改变流向,不是季风洋流,故排除选项C;我国海岸线漫长曲折,有利于建设优良港口,故选项D正确。第10题,渔业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但过度捕捞会造成渔业资源的枯竭,造成渔业生产的崩溃。“伏季休渔”制度,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保护渔业资源的一种制度。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主要目的是给鱼类的繁殖、恢复提供时间,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故选项B正确。]
11.读我国南方某滨海城市局部海岸的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海岸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简述该区域合理利用海洋空间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本题较简单,读图即可获取信息,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海岸线弯曲程度变化及该地港口建设和数量对比。从图中可知陆地面积扩大,原因可从南方滨海城市经济发达,城镇化进程快,城市用地需求增加等方面回答。第(2)题,结合上题原因分析可以得出对应措施。
[答案] (1)特点:海岸不断向海洋推进,推进速度变快,海岸线变平直。 原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或填海造陆);港口工程建设;河流泥沙淤积。
(2)因地制宜利用海洋空间;避免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2.在滩涂围垦农田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问题
B.土地沙化问题
C.土地盐渍化问题
D.石漠化问题
C [水土流失问题主要出现在湿润的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土地沙化问题主要位于气候干旱地区;由于沿海地区土壤中的盐分含量相对较高,有些在沿海滩涂围垦的农田因缺乏淡水浇灌而出现盐渍化问题;石漠化主要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故选C。]
13.海上工厂与陆地工厂相比,所没有的优点是(  )
A.不占陆地面积   
B.工厂主体小
C.离加工原料地近
D.建造及管理费用低
D [海上工厂肯定不占陆地面积;海上工厂主体比较小;海上工厂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加工,离原料地近;海洋空间利用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故选D项。]
14.下面四幅图所示的景观属于围海造陆的是(  )
A [B属于海上钻井平台;C属于人工岛;D属于海上城市,故选A。]
15.图中该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合理的是(  )
A.甲、丁处适合围海造陆,乙处可以填海造陆
B.丙海湾适合建跨海大桥
C.甲处适合建挥发性垃圾填埋场
D.为了保证环境质量,适宜在丁处建化工厂
B [丙海湾海域面积狭小,沿海地区地势平坦,适合建设跨海大桥,B项正确;乙处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填海造陆工程难度大,A项错误;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岛位于西欧地区,深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甲处、丁处位于盛行西风的上风向,建设挥发性垃圾填埋场或化工厂会污染环境,C项、D项错误。]
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低地之国”荷兰1/4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据统计,荷兰围海造陆总面积超过7
000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5。须德海湾是一个伸入陆地的海湾,湾内岸线长达300千米,湾口宽仅30千米。1932年,荷兰人修筑宽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拦海大堤,把须德海湾与北海隔开,不仅根除了风暴潮对沿海低地的侵害,而且拓展了陆地面积,造就了一个大型淡水湖——艾瑟尔湖。
材料二 须德海围海造陆工程示意图
(1)荷兰花费大量的资金大面积围海造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目前,荷兰又将围垦的一些低地“退陆还海”,主要原因是什么?
(3)荷兰等欧洲国家积极推进《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为什么?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围海造陆的原因及危害。荷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围海造陆不当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积极推进《京都议定书》签订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 (1)荷兰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围海造陆不仅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同时还可增加生存空间。
(2)荷兰地势低平,围海造陆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3)积极推进《京都议定书》签订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荷兰等国地势低平,海平面上升将淹没大量的国土。
4/6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通过实例,知道海洋空间的构成、开发利用的领域及主要方式。(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评价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国家安全的影响。(地理实践力)3.举例展示人类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海洋空间利用各个方面的优点。(综合思维)4.通过对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的意识观念。(人地协调观)
海洋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空间”,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发展空间,而且对沿海国家的安全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
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地理区域,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和海岸带四个部分。传统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多限于海上运输、海港建设、围海造陆等,开发活动大部分集中在海洋沿岸及近海浅水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已拓展到海域上空和海底。海域上空的利用如航空航线等,海面及水体资源利用包括跨海大桥、人工岛、海上石油平台等,海底资源利用包括海底隧道、海底城市等。
[特别提醒]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输电、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易错提醒] 海上石油平台虽然开采海底的石油,但属于海面及水体资源。
二、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海域上空
海空一般是指沿海国管辖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及毗连区和专属经济区)上空的空域空间,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海域上空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二)海面及水体
海面及水体是重要的海洋空间资源。从渔业捕捞和养殖、港口航运、填海造陆,到海岛开发、海上城市,人类不断从海洋获取生存空间。其中,海上通道和海岛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尤为突出。
海上通道是大量物流经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也是国际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纽带,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岛是指散布于海洋中,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海岛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在国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海底空间
海底空间开发现已引起世界主要国家的广泛关注。海底隧道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海底光缆则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管辖的外海底及其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深海采矿及其规则制定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四)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海陆资源丰富,人类开发利用强度较大。我国海岸线漫长,拥有广阔的海岸带,这里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然而,随着开发强度的加大,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缺乏统一规则、陆海统筹,开发过度,生态破坏等。
[易错提醒] 围海造陆可以扩大陆地面积,但也会对海岸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有利有弊。
1.围海造陆可以扩大陆地面积,因此,这种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方式百利而无一害。
(  )
2.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属于海底资源的利用。
(  )
3.海洋运输成本较高,基本不受天气影响。
(  )
4.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与日俱增,故我国应当建海上城市。
(  )
5.一些无人居住的、条件异常恶劣的孤岛对人类没有太大意义。
(  )
提示:1.× 围海造陆会对海岸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因此有利有弊。
2.× 开采的石油虽然是海底资源,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位于海面上,属于海面及水体资源利用。
3.× 由于海上气象复杂多变,且航道宽窄、海水深度变化较大,因此海运属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运输方式。海洋运输具有的优点是量大、成本低,适合各种笨重大宗货物远距离运输。
4.× 海上城市的建设难度和资金需求量都远高于围海、填海造陆,海上城市的建设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5.× 海岛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在国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
2010年4月4日,海南省迄今为止最大跨度的跨海大桥——洋浦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标志着海口至洋浦经济开发区一小时交通圈全线贯通。厦门新机场造地选址大嶝岛与小嶝岛之间,利用周边海域淤泥吹填造地,新增土地面积10平方千米。预计2022年底,厦门新机场及配套工程基本建成,2023年投入使用。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人工造陆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提示:围海造陆和填海造陆两种。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工造陆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提示: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因此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造陆发展农业的地区出现土壤盐渍化现象,土地退化严重;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海洋交通与通讯,已经从海面向海底和海洋上空拓展,其主要利用方式有哪些?
提示:其主要利用方式有建造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桥以及铺设海底光缆等。
1.海洋空间利用领域、方式
利用领域
利用方式
海域上空
航空航线
海面及水体
跨海大桥、人工岛、海上石油平台、交通运输、海港建设、围海造陆
海底
海底城市、海底隧道、海底光缆、储藏空间
海岸带
滩涂养殖、港口建设、海洋旅游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方式及意义
类型
分布
开发利用意义
海洋空间资源
交通空间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①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的生活空间;②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
生产空间
海上电站、人工岛、围海造陆、海洋牧场等
通讯空间
海底电缆等
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等
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等
1.海洋空间利用的传统方式是(  )
A.交通运输、围海造陆
B.通信、文化娱乐
C.储藏、电力输送
D.潮汐发电、储藏
A [海洋空间利用包括海域上空、海面及水体、海底、海岸带四个部分。传统的利用方式是交通运输和围海造陆,目前已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2.下列不属于海面及水体开发利用方式的是(  )
A.海上石油平台
B.人工岛
C.跨海大桥
D.海底城市
D [海底城市属于海底空间利用]
区域认知——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
15世纪以前,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15至16世纪,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19世纪,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20世纪初,又开通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的增长,大型油轮得到了发展。集装箱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行时间,减少危险。
(1)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到埃及,最短的海上航线经过(  )
A.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
B.开普敦附近、印度洋、红海
C.巴拿马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苏伊士运河
(2)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航线是(  )
A.欧亚澳航线    
B.北大西洋航线
C.好望角航线
D.北太平洋航线
(1)A (2)B [第(1)题,本题属无图考图题,要求对阿根廷、埃及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当熟悉,并明确主要的海上航线的分布。第(2)题,北大西洋航线连通了北美地区和欧洲各国及北非一些国家。世界上约有1/3的商船航行在这条航线上,这是由两大区之间发达的国际贸易决定的。]
[素养立意] 本题组为无图考图题,要求对阿根廷、埃及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当熟悉,并明确主要的海上航线的分布。考察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在解答这类题时,要熟悉重要的海上咽喉要道,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类似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题组1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特有的缺点是(  )
A.黑暗      
B.低温
C.缺氧
D.海冰破坏
2.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好
3.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海底隧道
1.D 2.D 3.D [该题组主要考查海洋空间的环境特点和利用方式。第1题,陆地的两极地区在极夜期间也有黑暗和低温现象,陆地上海拔高处也存在缺氧现象。第2题,不管是海洋空间,还是陆地空间都需要技术支持;资金投入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海洋中目前尚无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的搬迁;海洋空间大,隐蔽性较好。第3题,海底钻井平台开发的资源虽然在海底,但属于“海上作业平台”。]
题组2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据报道,摩洛哥和西班牙表示,直布罗陀海峡海底隧道有望在2025年建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生活中的地理)报道中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是(  )
A.人工岛
B.海底仓库
C.海底世界
D.海洋交通运输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布罗陀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B.海底隧道属于海洋空间利用
C.海洋交通运输不包括陆地上的码头
D.海底隧道受气候影响比较大
4.D 5.B [海底隧道属于海洋空间利用方式中的海洋交通运输;海洋交通运输包括陆地上的码头,其受气候影响很小。]
中国海洋开发现状与趋势
中国拥有着三万多千米的海岸线和三百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蔚蓝大海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海洋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并存,同时过度捕捞,渤海部分污染严重地区甚至出现了“海底沙漠”。蔚蓝大海,本该是一片生机盎然的世界,现在部分区域却出现水体生物灭绝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加强监管,提高绿色开发水平,发展健康海洋经济,才能让蔚蓝大海“活”出秀美姿态。
1.海洋生产总值逐年提高,环渤海地区占比最大
我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面积,接近陆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铜、煤、硫、磷、石灰岩等矿产;生物资源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镁、钾等化学元素;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
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7年随着我国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稳步提高,但增速波动下滑。2008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9
662亿元,同比增长11.0%;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7
611亿元,同比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48
23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29
377亿元。需要注意的是,受到国内整体经济下行以及海洋生产总值基数扩大的影响,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增速波动下滑。
从海域分布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最高,占比最大。2017年,我国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4
63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1.7%;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2
952亿元,占比29.6%;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生产总值为18
156亿元,占比23.4%。
2.近海污染现象无法根除,部分海域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但是海洋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对海水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全国约十分之一的海湾受到严重污染,部分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破坏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多发频发,溢油、危化品泄漏等环境风险持续加大。
根据海洋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近海海域低于国家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按春、夏、秋、冬季节分别为4.11万、3.36万、4.68万和4.81万平方千米,分别占据近岸海域面积的14%、11%、15%和16%。从数据可以看出,除夏季受到降水量和河流入海量增大的影响,我国近海海域劣于第第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较小外,其余季节均超过4万平方千米,我国近海地区海水污染现象依然存在,海水污染问题依然未得到根除。
从各个海域海水水质情况来看,渤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面积占比较高,海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东海近岸海域受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的影响,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达到31%;南海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15.2%,较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黄海近岸海域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面积占比9.2%,较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
3.过度捕捞,海洋生态遭遇破坏
我国海域共拥有鱼类超过3
000种,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8~2017年,我国海洋渔业整体取得巨大发展,生产总值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2
216亿元,2014年达到近年来最高值4
923亿元,随后受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新常态的影响,生产总值有所回落。2017年,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4
676亿元,与2016年基本持平
虽然我国海洋渔业取得巨大发展,但是,我国海洋渔业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近海过度捕捞现象严重。根据全国人大财经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海洋水产品捕捞量约为1
400万吨/年,其中85.7%的捕捞量发生在近岸海域,这对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渤海海域大型鱼类资源接近枯竭,小型鱼类资源严重缩减,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海底沙漠”。
近岸渔业的过度捕捞不仅对渔业资源可持续性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以渤海海域来看,根据海洋局生物监测数据可了解到,2015~2017年三年时间内,渤海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整体下降。2015年我国渤海地区浮游植物监测认定种类为223种,2016年有所上升达到234种,2017年迅速下滑至160种,下降幅度达到31.6%;浮游动物监测种类数量波动变化,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大型底栖生物监测种类数量连续三年下滑,2017年下降至318种。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的降低,反映出渤海海域海洋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渤海海域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整体生态遭到破坏。
4.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加强监管指导
海洋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对海洋的合理开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依然存在过度捕捞、污染严重的现象。在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促进经济健康增长,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制定多方面政策,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开发水平的提高。整体来看,我国目前关于海洋产业的政策主要包括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规划两个方面。
(来源于前瞻网,作者李一凡,有删改)
教材P74活动
1.有利:①海洋空间广阔,便于立体利用;②地价便宜,不需搬迁人口;③海底隐蔽性能好,海中温度.压力比较稳定。不利:高技术难度、高资金投入、高风险。
2.传统的利用方式是交通运输和围海造陆,目前已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3.略。
教材P78~79活动
1.(1)①位置优势: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处于太平洋西岸,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有广泛联系,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优势:水陆交通便利;③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④社会经济优势:工农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⑤政策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2)①环境污染;②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了鸟类栖息、候鸟越冬的生存环境;④大规模的滩涂养殖,加速了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进程,增加了赤潮灾害的频度。
2.(1)若苏伊士运河停运,使得从欧洲、非洲西部到印度洋的航船不得不绕道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航程大大增加。
(2)苏伊士运河为埃及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是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埃及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3.(1)左边自上而下:英吉利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莫桑比克海峡。右边自上而下:白令海峡、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
(2)马六甲海峡:我国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运输都是走水路,出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和印度洋走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我国对欧洲和西亚、非洲的外贸和远洋运输量占我国外贸远洋运输量的70%,而这些航线无一例外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所以说马六甲海峡不仅是我国石油生命线的“咽喉”也是我国外贸远洋运输的“咽喉”要道。
曼德海峡:我国对欧洲和非洲西部的外贸远洋运输航线最近的线路要经过苏伊士运河,经过苏伊士运河就必须经过曼德海峡,否则就要绕道好望角,航程大大增加。
10/11第三节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概况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以及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1.运用有关图表,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概况及分布特点。(区域认知)2.运用图表和资料,分析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分析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地理实践力)4.树立科学使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矿产资源及其分类
(一)概念: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埋藏在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又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的。
(二)分类
1.依据产出状态,可分
为固态矿产、液态矿产、气态矿产。
2.依据特性及用途分类,可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
二、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一)种类多,储量丰富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矿产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二)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
在我国矿产资源中,少部分矿产品位较高,如钨矿、锑矿等,大部分品位较低,如铁、铜、铝土等多为贫矿。我国有一半以上的矿产以共生的形式赋存,尤其是金属矿产。这些特点使我国矿产利用难度大,开采成本高。
(三)区域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我国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少数省区。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远距离运输。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50页图2?31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易错提醒] 我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号称“资源大国”,但我们又常说我国是“资源小国”这是因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就很少。
三、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矿产资源与国民经济
1.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矿产资源的开发联动效应突出,采矿业通过产业链广泛拉动相关部门,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可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
3.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但其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因此,这些国家不得不从别国大量进口,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
(二)矿产资源与国防外交
1.矿产资源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为武器装备制造提供了几乎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倘若某些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中断,就会直接影响到国防体系的建设。
2.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我国将石油、天然气、煤炭、稀土、晶质石墨等24
种矿产列为战略性矿产,作为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点对象。
3.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的国际争端时有发生。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资源全球化战略,要么直接进口矿产资源,要么投资别国的矿产资源开发。
4.我国现为世界上消费矿产资源最多的国家,矿产品进口量逐年增加,不少矿产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竞争的加剧,境外矿产资源利用成本陡增,矿产资源的供给风险显著加剧。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
[图表点拨] 从教材第53页图2?35可以看出:我国矿产进出口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额的比例在20%以上。
四、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一)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我国国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探明率约为36%,还有大量矿产资源未被探明。因此,需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进一步摸清家底。
(二)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我国对各类矿产资源,尤其是优势矿产资源,应加强管理,制定和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法律法规,使矿产的开发与生产更加有序规范,保障国家矿产资源供应“平时不乱(价格稳定)、关键时不断(供应可靠),”打击非法盗采、走私矿产资源等行为。
(三)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当前,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着力推进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一方面储备稀土、钨、煤炭等相对优势的矿种,另一方面储备铜、铝、铁、锰、铀等相对短缺的矿种。协调好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完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四)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我国坚持和平共赢与互利互惠的资源外交方针,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缓解国内资源缺口,不断提高利用国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按照以市场换资源,以资金、技术换资源,以资源换资源等方式,积极参与国外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建立国外矿产资源稳定供给基地,实现矿产资源国际化战略。
(五)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问题: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方式相对粗放,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开采一种矿产抛弃共生伴生矿产等现象较多,同时造成土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污染矿区的地下水、大气,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不足
40%,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2.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是我国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必由之路。
[特别提醒] 应对矿产资源短缺可以采取的措施:①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②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③积极寻找替代品。
[轻巧记忆] 中国矿产资源状况供需矛盾突出原因: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富矿少,贫矿多,开采中采富弃贫,矿产品位下降;矿产资源的生产与消费不平衡,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矿产富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1.采矿在地下进行,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  )
2.矿产资源的分布没有规律性。
(  )
3.我国的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  )
4.我国国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还有大量矿产资源未被探明。
(  )
5.人们常用“地大物博”来赞美我们的祖国,也有人提出质疑,建议把“博”改为“薄”。提出这种质疑的原因可能是
(  )
A.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不大
B.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C.中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D.中国的自然资源质量不高
提示:
1.×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地下开采是把矿物从地下开采出来,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间使矿区周围的地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导致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破坏,引起断裂、塌陷,甚至地表整体下沉。
2.×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成矿规律的制约,它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
3.√ 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4.√ 我国国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还有大量矿产资源未被探明。
5.B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其中,很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
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品种齐全,然而人均占有量较少,优劣势并存,概括起来就是“大宗不大、稀有不稀”。铜、铁、锰、铝、天然气及石油等资源较为短缺,这些矿产均为我国工业用量较大的支柱性资源。稀土、锌等稀有金属则相对较为丰富,被广泛用于电子与材料工业、新兴能源产业等。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稀有金属的产量与短缺矿产的消费量都位居国际前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国仅有300余座完整矿山,如今,中国已位于国际矿产资源大国之列,其中探明资源总储量位居前列,开采总量名列第二。目前,我国矿山行业拥有800余万从业人员、1万多个大中型企业、11万多个小型企业。历经数代地质人员的辛勤勘查,很多矿产资源得以相继发现与探明。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相关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矿产资源的储量与年均产量快速增长,但资源量人均水平始终在世界水平之下,与其他发达国家依旧存在较大差距。譬如,中国的石油、铝、铜等资源人均消费量不足美国的6%、13%、14%,而钢铁及石油等也不足日本的20%、9%。
当然,尽管资源人均消费量低,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资源需求将快速攀升,因为我国人口众多,需求总量仍旧庞大。依据我国发展规划到,2020年,预计各项资源供需形势十分严峻,缺口铜、铁矿石(65%)等重要资源分别约为374万吨、1.58亿吨,缺口石油将达到2.2~3.2
亿吨。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是怎样的?
提示:
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如何解决我国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
提示:
提高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积极寻找替代品;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1.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原因
2.保护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矿产资源现状
措施
我国国土辽阔,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探明率为36%,还有大量矿产资源未被探明
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开源”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储量消耗大
健全政策法规,科学“节流”
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内矿产资源的同时,我国坚持和平共赢与互利互惠的资源外交方针,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缓解国内资源缺口
推进资源供给国际化战略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方式相对粗放,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开采一种矿产抛弃共生伴生矿等现象较多,同时造成土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污染矿区的地下水、大气,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近些年,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煤荒”“电荒”“油荒”,许多企业因电力不足而被迫停产。这说明(  )
A.我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B.我国资源不足
C.资源问题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D.我国的资源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2.下列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②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小 ③我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④我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C 2.D [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其中,很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
而且我国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对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地理实践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手机、自行车、汽车、空调以及诸多尖端科技领域,都离不开稀土的应用。全球约90%的稀土产品仍然来自中国。《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按现有生产速度,我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仅能维持15至20年,未来极可能需要进口。
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16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据此完成(1)~(2)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1)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16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B.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C.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C (2)B [第(1)题,本题组考查了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减少与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关系密切。第(2)题,稀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严重的稀土资源短缺,因此必须对稀土原矿和经过初级加工的稀土进行出口控制;同时加强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素养立意] 本题组考查了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我国稀土资源储量的减少与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关系密切。我们必须对稀土原矿和经过初级加工的稀土进行出口控制;同时加强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题组1 矿产资源及其分类
1.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绝大部分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B.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多,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大
C.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D.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
B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绝大部分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这是其特征之一;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发展,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明显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消费矿产资源较少,但也存在着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
题组2 我国矿产资源概况
2.我国北方地区矿产资源主要有(  )
A.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
B.石油、钨矿、煤矿
C.煤、石油、铁矿
D.石油、铁矿、铜矿
C [在矿产资源的分布中,我国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南方地区多有色金属矿。]
3.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丰富,但地质条件单一
B.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C.矿产资源贫矿少、富矿多
D.由于矿产资源总量丰富,故后备探明储量充足
B [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规律可循,资源种类多,说明地质条件多样;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的矿产资源具有贫矿多、富矿少、共生矿多的特点;目前我国仍有大量矿产资源未被探明。]
题组3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4.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持续高增长,使得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从2006年起,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超过50%,从我国铁矿资源的供应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国(  )
A.铁矿资源储量少
B.铁矿贫矿多,富矿少
C.铁矿产量不断减少
D.铁矿开采难度增大
B [我国铁矿贫矿多、富矿少,钢铁的冶炼费用高,因而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高。]
题组4 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的措施
5.(生活中的地理)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从而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下列关于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属于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
B.可燃冰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C.可燃冰存在的范围比较广
D.可燃冰在不久的将来可完全可以替代煤、石油等矿产能源
B [可燃冰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矿产分布不均,优势矿产大多用量不大,而一些重要的支柱性矿产多为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需要长期依赖进口。
2.贫矿多富矿少:低品位难选冶矿石所占比例大,如我国铁矿石平均品位为3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以上;锰矿平均品位仅为22%,离世界商品矿石工业标准(48%)相差甚远;铜矿平均品位仅为0.87%;磷矿平均品位仅为16.95%;铝土矿几乎全为一水硬铝石,分离提取难度很大。
3.大型-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以铜矿为例,我国迄今发现的铜矿产地900余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仅占3%,中型矿床占9%,小型矿床多达88%。
4.单一矿种的矿床少,共生矿床多,据统计我国的共、伴生矿床约占已探明矿产储量的80%。
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开发利用的139个矿种,有87种矿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共(伴)生矿产资源。鉴于我国矿产资源“三多三少”的特征,加上认识和技术上的不足,我国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利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综合利用率低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矿业的粗放式经营,人们大多对我国的矿产资源情况缺乏正确的认识,综合利用意识淡薄,矿山企业盲目开采,对共(伴)生矿物及尾矿等不利用或利用率很低。据统计,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分别仅为30%和3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利用率;我国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总体偏低,如粉煤灰的利用率为48%,煤矸石为38%。在品种上,我国综合利用的矿种只占可以开展综合利用矿种总数的50%左右。在数量上,我国铜、铅、锌矿产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平均为5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80%以上,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伴生金的选矿回收率只有50%~60%,伴生银的选矿回收率只有60%~70%,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均落后10%左右。
2.综合利用技术欠缺,工艺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复杂多元素共生矿、低品位矿、难选冶矿所占比例较大,对这些矿的开发利用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任务,但我国适用于这些矿的综合利用技术较为欠缺。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矿产加工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成本高;采矿工艺技术水平落后、选冶过程的自动控制水平低、选冶流程不科学,使很多伴生、共生组分损失遗弃;大型高效低耗选冶加工装备缺乏,选矿厂装备水平不高;相对缺少对尾矿、废渣等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利用的先进装备。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和对贫、杂、微细复合矿石的综合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起步较晚,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小矿,在采用最原始的采矿和选冶方法。我国金属矿产资源选冶加工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综合利用所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市场销路有限,也是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乱采滥挖,资源浪费严重
小矿山各自为政,技术单一,难以形成规模采矿和规模经济,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偏低。国家通过多年治理,对小型矿山进行关停并转,取得一定成效,但小型矿山数量仍然巨大。据统计,我国各种经济类型的矿山企业约16.5万个,其中大型矿山企业占全国矿山总数的0.33%,中型矿山企业占0.82%,小型矿山企业共有16.3万座,占到全国矿山企业总数的98.85%,而小型矿山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0%~60%。由于这些小型矿山企业缺乏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因而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且因其安全环保意识薄弱,使当地在社会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下祸根。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小企业无证违规经营,进行破坏性开采,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4.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金矿采选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9)》显示,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必然会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表下沉、滑坡和泥石流等。矿石选冶过程造成大量废水,有毒气体、粉尘及固体废弃物等“三废”的排放。许多矿山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甚至有的企业对排出的“三废”不进行处理就直接外排。“三废”的排放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砷、氟、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累积,直接危害到矿区周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量矿山废弃固体堆砌场和尾矿堆放库存在地质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走绿色矿业之路,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的巨大潜力所在。
(来源于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教材P49活动
1.包含稀土元素(钇、镧、铽、钕、钆、镨等),铜,铝等材料。废旧的智能手机应回收再处理。
2.略。
教材P52活动
1.(1)优势:区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种全、分布集中,综合利用价值高。困难:伴生矿多,分选利用难度大。
(2)提高科技水平,对伴生矿进行分选利用。
2.案例:如煤炭、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工业发达,矿产资源贫乏。措施: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远距离运输。
教材P54活动
1.(1)原因:鸟粪长期累积起了化学变化,形成磷酸盐矿。可以开发的优势资源还有渔业资源、旅游资源。
(2)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2.略。
教材P56活动
1.(1)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也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倘若某些战略性矿产资源供应中断,就会直接影响到国防体系的建设。由于矿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全部自给自足的矿产资源。因此,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尽管是矿业大国,但也广泛参与国际矿产资源开发。
(2)有利条件:日本经济发达,科技发达。不利条件:矿产资源贫乏,大多数矿藏依赖进口,矿产受国际价格影响较大,不利于国家安全。
2.以石油为例。随着原油进口量持续增加,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从原来的60%增长至70%多,超过国际上通行的安全的警戒线,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能源安全的风险。
教材P59活动
1.(1)按国别综合考虑资源条件、外交关系、社会稳定状况和投资环境等因素,优选可投资进行风险勘查开发的矿产资源地,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
(2)
方式
利处
弊端
企业直接投资
获取更大利润,保障中国矿产安全,带动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投资规模大,费用高,有直接投资失败或者并购失败的风险,还面临着东道国政治干预等问题
企业与其他国家企业合作
享有对外投资和本国企业的双重优惠待遇,减少东道国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政治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
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容易产生分歧
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
投资环境较好,东道国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政治风险较小
组织形式比较复杂,增加了管理上协调的难度
(3)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水平,保障国防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2.(1)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交通。
(2)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走边发展边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举例略。
14/14(共78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







元素
能源矿产
固态矿产
液态矿产
气态矿产
水气矿产
非金
金属矿产
属矿产
总量丰富
种类比较齐全
开采成本
少部分
大部分
共生
金属
难度大
远距离
生产力
空间
少数
联动效应
物质
支撑
贫乏
经济效益
产业链
战略
物质基础
新兴产业
监督管理
宏观调控

居高不下
不均衡
国际争端
全球化
最多
供给
利用成本
勘查
不可再生性
战略
国内
走出去
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化战略
国外
国外
生态环境
相对粗放
采易弃难
土地破坏
生态环境
利用率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探究点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