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3张PPT。同学们好!慈溪西门初级中学 何亚制作饮 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朗读欣赏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想一想?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 (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 (田园诗)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 酒陶渊明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傍晚、近黄昏的时候。人类聚居的地方。【注释】 构筑居室。如此自得的样子结伴回家人生的真正意义1、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在人境 思考讨论?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
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也就代表着
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车马喧”
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
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
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
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
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
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
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
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思考讨论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思考讨论采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得的心情包 含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思考讨论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山间夕阳飞鸟归林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有真意”,“真意”指人的自然本性。(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思考讨论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诈饰,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在人境小 结无车马喧 (果)←心远地自偏(因)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1,诗的格调:闲雅有致。
2,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作特色板书设计无车马喧心远地偏采菊悠然山夕飞鸟生活宁静内心恬淡安然闲适愉悦自得宁静致远
淡泊名利。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思考探究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行路难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
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名贵的菜肴。羞同“馐”(zūn)金酒杯。【注释】 (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直:同“值”(zhù)筷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叉路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像白云一样的船帆佳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胸中郁积的苦闷二、一:设宴美酒结构分析朋友的深厚友情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冰塞川”“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
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共分三层,每层四句。3.“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比
喻什么?比喻奸佞当道,
世路艰难。——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
“济沧海”“行路难……”?“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有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句好。因为“停
杯投箸”比“对案”更形象;“心茫然”虽不如
“长叹息”形象,但“茫然”二字更能深沉地表
现出无所适从之感。你以为呢?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
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问题研讨2.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两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
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
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
态,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悠然见南
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
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
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
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
他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
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问题研讨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 3.用典——
??????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色金樽美酒 玉盘珍馐板书设计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坚冰塞川 大雪满山闲钓碧溪 忽梦乘舟长风破浪 挂帆济海欢乐气氛内心苦闷道路艰险相信希望充满信心行路难怀才不遇 愤懑不平比一比,看谁能最快地背熟这两首诗!己亥杂诗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38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到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张改良内政,抵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句。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 释落红:落花,诗人自喻。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东指:指东方故里。思考问题诗中哪句表现了诗人犹豫孤独和悲壮豪迈复杂心情交织一起?
诗中哪句表现了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词?
诗中写了几种心境?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愤然辞官,愁肠百结时光易逝,日薄西山隐喻当时国势渐颓挥鞭马上,面向故乡随兴赋诗,百感交集落红并不无情腐烂成泥养育春花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诗意分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的名句是哪句?你是怎样理解
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一、二句写诗人愤然辞官后扬鞭东
去远赴天涯;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
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
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量。2.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
“浩荡”修饰离愁,并用“白日斜”来烘托映
衬离愁;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
梏与樊笼的喜悦。如“吟鞭东指”句。3.这首诗的名句是哪句?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诗人因为当时政治腐败,
官场黑暗,理想抱负无法
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
寻找另一种方式去为国效
力。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
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
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
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
来滋养新花。
小结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板书设计己亥
杂诗愤然辞官 扬鞭天涯春泥护花 心系国家移情于物
痴心不改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林黛玉;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背诵《己亥杂诗》,
等着你大显身手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杜甫关于“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zhuǎnshàqǐngxiànsāng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扫除障碍字词读写重丧见长chóngzhòngsāngsàngjiànxiànzhǎngcháng三重茅重量丧乱丧失看见见此屋成长长林梢感知思考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
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
情怀。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群童顽皮 无可奈何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结构分析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现实风白天屋外事自己 理想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雨黑夜屋内人结构分析2.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
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号”,写出了秋风
的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了风势之大。“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冷似铁”,写出了被子又冷、
又硬、又潮、又旧。研读赏析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启发:
1、可以从杜甫当时身处茅屋,却想着“大庇天下寒士”的现象入手。
2、从贯穿在杜甫的《三吏》、《三别》中的思想感情入手。
3、可以联系杜甫的志向和
思想考虑。杜甫身处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要“大庇天下”呢?这和
杜甫的思想密切相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
家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非常大,使他
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由于仕
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
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
朋友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因“茅屋为秋风所
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
。诗人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
诗人首先想到是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到这样
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其真挚的感情是不容置疑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比一比:
谁先背会谁英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
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
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羌qiāng字词读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指西域的天气狐皮袍子锦缎做的被子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穿大沙漠纵横的样子这里指主帅的营帐营门chè牵引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这里形容雪花阴云阴暗无光用丝织成的帐幕【注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浅析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浅析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浅析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细析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细析古诗散八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细析古诗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细析古诗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细析古诗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细析古诗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细析古诗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细析古诗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细析古诗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1.诗歌写了哪两方面内容?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
离别的惆怅。整体感知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诗意分析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边疆瑰奇
雪 景 图军营内外
奇 寒 图边塞暮雪
饯 行 图轮台雪路
惜 别 图风狂雪早
奇丽壮观豪迈艰辛
辽阔瑰丽设宴欢送
深挚沉郁怅惘送别
依依情深边塞奇寒情思惆怅结构提纲研讨赏析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
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示例:“北风卷地北草折”中的“卷”字写出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即”字足见作者惊诧之情;“飞”字表现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梨花喻雪,而且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写出冰天雪地气象变幻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送友离别的伤感情绪。2.“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且红旗在风雪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结却
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友人已去,诗人不
顾风雪侵衣,看着雪上马蹄印迹,在想什么?不尽思
潮,凝聚笔端。而巍巍天山,茫茫雪海,为送别增添
了豪壮气氛。岑参诗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本诗立意奇、
构思新,常以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
宏大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创造出千姿百
态的艺术形象,开拓出广阔、隽永的境
界,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艺术风格综述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拓展
延伸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
请说出其描写精采的句子。
2.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送
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
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
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
的异同。示例:写雪景的诗歌如《湖心亭看雪》、
《江雪》等;表达送别主题的诗歌如《送
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等。两诗的相同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
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
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
独特的情怀。不同:《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
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
烈而深沉。而《白》都是七字句,句式
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王维《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 汉;《渭》诗京城长安。
《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雨凄清。
《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送别地点:
目的地:
送别环境:
送别心情:
朗读基调:
诗歌风格:
重要特点:鲜花送给
速背英雄!周庄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