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

文档属性

名称 《幼时记趣》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14 12: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
幼 时 记 趣沈 复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从童年走来,每当想起童年
时,一件件充满童真的趣事构成了我们美好的
回 忆.
今天谁愿意把自己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讲给
大家,我们一块来分享你的快乐?(请两三名
同学说自己的趣事)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
忘的时期,常人如此,那些伟人,名人也一样。
(展示名人趣事例子)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华盛顿砍树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 是孩 子
的时候,小华盛顿想试试砍刀快不 快,砍
掉了他父亲的两棵名种樱桃树。 他父亲回
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
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 顿 。”
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 华盛顿
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
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 我 好
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 不
愿听你说谎。” 可见,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
满了童真、童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清
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板书课题,完成导入) 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浮生
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
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辞朴
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
人,散文家。以作幕僚、经商为生,游历过许多地方。
他能文善画,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 想的性 格特
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 心 童
趣,这是很珍贵的。 解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
题目。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个
字上?(趣)“趣”是乐趣、情趣,“记趣”,将
乐趣、情趣记录下来; “幼时”:年幼的时候。
合起来可以理解成“记录年幼时的乐趣”。诵读感知指导朗读:
(1)、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
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
(2)、分别请学生试读一段或一遍课文,并让
其说说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3)、通过师生评读,达到学会诵读的目标。
(4)、学生自由读、分组读,读熟文章。
(5)、教师强调指导。
①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鹤唳lì云端
凹凸āo tū 土砾lì 沟壑hè 怡然yí
癞蛤蟆 lài há ma
②句读、停顿 ③要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答疑解惑:
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预设:
1、虚词“之”在文中的用法。
2、“私”在文中的意思:私下,指自己。
3、“心之所向”中对“所向”的理解: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对“神游其中”的理解:想像游历于其中。
4、省略句式。
5、倒装句式: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学习,各助认领段落,借 助 课
下注解工具书通译全文,找出疑难词句,共同
解决。
(2)各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小组补充。
(具体过程如下)
(3)教师讲析疑难词句。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张开,睁大看到代:它的所以时常的一定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
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
云端,怡然称快。
私下,自己(之)无实意那么果真观赏代“昂首观之”的动作慢慢地用(之)它(以之)(于)译文: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他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鹤图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
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
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
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自己(身)的地方瓦砾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己感到得意译文: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成树林,把昆虫蚂蚁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
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
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
数十,驱之别院。看见观看(于)代二虫斗兴趣浓厚把山移开表修饰表被动:被正不禁(感到)害怕鞭打驱赶译文:
一天,看到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样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大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子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的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本课知识小结:
①同音字:砾—唳 鹤—壑 向—项
②同义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③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想像)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④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⑤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⑥省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的重点词句,下节课检测比赛。
2、翻译全文。第二课时复习检测:
以比赛的形式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
检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看看谁最棒!
请选择你要做的题目。鸦雀无声搜索枯肠记忆犹新津津有味明察秋毫邪雀无声余忆童稚时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
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时有物外之趣
幼小 10分
张开 10分
眼力 10分
看清 10分
秋日鸟兽新长的羽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10分
小 10分
花纹 10分
经常 10分
所以, 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 20分
共计100分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返回搜索枯肠以丛草为林
以土砾凸者为邱
凹者为壑
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
观之正浓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蛤蟆也
二虫尽为所吞
方出神把……当作……
同“丘”,土山
山沟
想象中游历
自己感到得意
程度深,指兴趣浓厚
搬开,移开
原来是

正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共计100分返回记忆犹新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怡然称快私下,指自己
想象的景象
那么
或者
同“僵”,僵硬
白色
慢慢,缓缓
朝着,冲着
当作
喜悦的 样子
正确理解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词。共计100分返回明察秋毫观:1、昂首观之
2、作青云鹤观
察:1、明察秋毫
2、必细察其纹理
神:1、定神细视
2、神游其中
时:1、余忆童稚时
2、故时有物外之趣
为: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观:(看)
(景象、景观)
察:(看到、看清)
(观察)
神:(精神、注意力)
(想像力)
时:(时候)
(时常)
为:(因为)
(被)正确理解下列句中红色字词。共计100分返回津津有味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共计100分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心中想像的鹤舞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
百飞舞的蚊子,果真是鹤了。
当作青云白鹤看(观赏)。
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
想像在里面游乐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处得其乐。返回具体研读文章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相信同学们都已
经知道了沈复所记之趣是什么了(“物外之趣”)。文章
中共写了哪些这样的趣事呢?请大家再读文章,用简要
的语言概括文章所记的趣事。
说明:此环节依然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学生回答的答案中生成最终答案。
参考答案:
观蚊如鹤之趣
神游山林之趣
鞭打蛤蟆之趣(二)、课文追忆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
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品
味文中精美的语句,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
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如:
①余忆童稚时……(憨态可掬,童真童趣融
于其中) ?? ②心之所向,则……也(想象奇特) ?? ③徐喷以烟……怏(非童稚不能为也) ?? ④忽有庞然大物……(照应上文“以…为…”,
儿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 ⑤神定……驱之别院
(物我同趣,令人哑然失笑)(三)结合文章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读了这一课,你能就课外结构、内容、写
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
题进行研究探讨吗?
教师准备以下问题: ??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
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
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
得的闲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
文中的合理性。 ?? ③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
么地方?
童心: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
童趣: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延伸拓展 阅读《孙叔敖埋蛇》,回答问题。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
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
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 之,恐 去 母 而 死
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
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
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列女传·仁智传》)
注:阴德:指有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向者:刚才。1、解释红色的词。 ①杀而埋之
②其母问其故
③闻见两头之蛇者死
④向者吾见 之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
节奏。
吾 闻 有 阴 德 者 天 报 以 福
3、读了这则故事,其“趣”表现在什么地方?你
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附译文:
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在一次游玩时,看见一条长
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叔敖
哭起来。它的母亲问他为什麼哭,孙叔敖便回答说:
“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刚才我看了两
头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的。”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
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母亲说:“我听说对别人有恩德而又不为人所知的人,
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
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