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9课《老人与海》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9课《老人与海》 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6:4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侧重于反映社会文化面貌。
第一篇《大卫·科波菲尔》以客观描述为主,
运用环境、人物外貌、人物行为等外部描写,推动情节跌宕发展;
第二篇《复活》更重视主观描写与分析,
添加了大量人物心理描写和全知视角的心理诠释等内部刻画,
集中展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艰难探索与蜕变。
本单元后两篇课文都是现代小说,
更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发展,
故事情节更为迭宕变化甚至奇幻色彩,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一搏
二搏
三博
四搏
五搏
鲨鱼类型





数量或规模





使用武器





战况如何




1、梳理概括五次搏斗场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预习任务一
2.请选择令你感触最深的心理独白并进行分析,概括出老人形象的精神特点。
①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
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②“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③眼下可不是想自己缺什么的时候,还是想想用手头儿的东西能派什么用场吧。
④人不抱希望才愚蠢呢。
⑤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
⑥“跟他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预习任务二
老 人 与 海(第一课时)
——海明威
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矛盾加剧,人对自身的信心受挫。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主人公多是一些平凡甚至平庸的普通人,
他们有苦恼、有缺陷、有欲望。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
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让人们悲观绝望。
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各种畸形人、变态人大量涌现。
在这种整体的文学态势里,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却表现出向英雄与环境抗争主题和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
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
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
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一位老人,在大海上捕鱼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导读导学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海明威和“迷惘的一代”“冰山原则”等背景知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过赏析内心独白,感受主人公桑迪亚哥的精神,
体会“人的灵魂的尊严”。
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获得美国授予的银制勇敢勋章。
他因为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
于1954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文坛硬汉”,被称为
“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迷惘的一代
硬汉形象
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 Ice-berg Theory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
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
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
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只要作者写的真实,
读者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
可以说这一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已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
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
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在语言风格方面,
作家采用干净利落、简洁精练的句子进行叙述,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作家。
早期作品表现了一战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20世纪末回到美国,写了不小以拳击家、渔民、猎人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性格。
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丰碑。
知人论世
他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代表作还有《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
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习惯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硬汉”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这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
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桑迪亚哥,
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
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
作品简介
老渔夫桑地亚哥驾舟于海上连续84天,
但是却连一条鱼也没捕到。
在其他渔民的奚落中,
老人决定第85次出海,
去寻找他自己的幸运之神。
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
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然而,在归航途中,
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
尽管老人奋力拼搏,
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
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
本文节选的就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小说节选部分共有老人与鲨鱼的几个回合的较量?
对象都是什么鱼?
五个回合。
灰鲭鲨
加拉诺鲨×2
加拉诺鲨
加拉诺鲨×2
鲨鱼群
自读深思,整体感知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一搏
二搏
三博
四搏
五搏
鲨鱼类型
灰鲭鲨

加拉诺鲨
铲鼻鲨
加拉诺鲨
鲨鱼
数量或规模
1
2
1
2
一群
使用武器
渔叉
绑着刀子的船桨
绑着刀子的船桨

短棍
短棍、舵柄
战况如何
杀死灰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鲨,
刀子被折断。

两条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1、梳理概括五次搏斗场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老 人 与 海(第二课时)
——海明威
老人实现了愿望,捕到了鱼,但是,尽管他费尽力气,勇敢搏斗,
但是最终的结局,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
有人说,老人成功了,有人说,老人失败了。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人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
赏析语段,小组探究
通过赏析内心独白,概括主人公桑迪亚哥的精神特征。
请选择令你感触最深的心理独白并进行分析,概括出老人形象的精神特点。
①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
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②“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③眼下可不是想自己缺什么的时候,还是想想用手头儿的东西能派什么用场吧。
④人不抱希望才愚蠢呢。
⑤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
⑥“跟他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请选择令你感触最深的心理独白并进行分析,概括出老人形象的精神特点。
①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
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②“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③眼下可不是想自己缺什么的时候,还是想想用手头儿的东西能派什么用场吧。
④人不抱希望才愚蠢呢。
⑤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
⑥“跟他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
(人要有面对挫折的准备和勇气)
(精神永不言败)
(乐观坚强)
(永不绝望)
胜利者——
失败者——
失败的英雄——
总 结
老人的内心独白
老人的心理变化
老人对待搏斗的态度
老人手中的武器
老人自身的境况
对老人手部的细节描写
老人回到渔港后的细节描写
你可以让他失去生命,可是无法让他屈服。
人生的使命就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它集中阐释了海明威倡导的“硬汉精神”。
失去过武器,但从没放下过武器;
即使看不到希望,也尽力面对;
不空想,有了航线就要勇于担当;
积极行动,务实;
决不屈服,渴望胜利;
坦然承受结果。
老人出海后满载而归,此时此刻他似乎征服了大自然,是一个胜利者。
然而他“先前走得太远”,大海上到处都有鲨鱼在等待,
仿佛是大海派出的复仇女神。
最终,老人的战利品只剩下了一副
“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英尺长,
头尾之间却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的大马林鱼骨架。
老人的失败是注定了的,因为他实在是“走得太远”了。
这就像古希腊文学里所塑造的一个个英雄一样,
他们摆脱不了命运赋予的失败。
明知道失败,就默然接受失败吗?
明知道结局是死亡,就不去认真生活吗?
你可以让他失去生命,可是无法让他屈服。
人生的使命就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
它集中阐释了海明威倡导的“硬汉精神”。
失去过武器,但从没放下过武器;
即使看不到希望,也尽力面对;
不空想,有了航线就要勇于担当;
积极行动,务实;
决不屈服,渴望胜利;
坦然承受结果。
这句话,集中阐释了海明威倡导的“硬汉性格”。最终,希望的微光也闪现了。
小孩诺曼林与老人约好要再一次出海,要作好更充足的准备;
老人也再一次梦见了狮子
——孔武有力的百兽之王,搏斗与胜利的象征!小男孩、狮子,无一不是美国文学里所体现的未来信念。
老人身上展现的硬汉性格,亦是美国文学里所持有的生活态度。
美国能在战后迅速崛起,靠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提 升
老人身上还有没有其他的人性光辉?
老人是怎么称呼怎么对待灰鲭鲨和大马林鱼的?
老人是怎么对待大海的?
老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职业的?
老人是怎么看待这次出海的?
检测
给圣地亚哥写一则颁奖词。
作业
节选中没有老人的外貌描写,
你能发挥想象给老人写一段外貌吗?可根据前面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展开想象,抓住某一个特征来写,如可写老人的手、老人的面庞等,字数50——100字。
老 人 与 海(第三课时)
——海明威
老人乐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面对注定的失败,如此不屈不挠有意义吗?
从第一条鲨鱼的出现,老人就意识到保住马林鱼的希望十分渺茫。
后来老人拼得筋疲力尽,几近死亡,
大马林鱼还是被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老人这样做值得吗?
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学习目标


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并能运用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和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能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自读深思
请赏析文中对灰鲭鲨的嘴部的描写和对灰鲭鲨的挣扎过程的描写。
1.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小说为什么要描绘鲨鱼的凶残?
3.为什么要细致刻画老人的手部?
4.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1)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
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了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
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
(2)两条鲨鱼一道儿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最近的一条张开大嘴
咬进死鱼的银白色的肚皮时,就把短棍高高地举起,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
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同时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
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去的时候,他又朝它的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5.本文的结构/叙事顺序是什么?
小组探究
(1)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来势的凶猛快捷,
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
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2)这段话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多用动词,鲜明生动,
给人惊惧、紧张感,但这种感情不直露,而是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
蕴含在自然的行文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和效果。
(1)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
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了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
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浮现在太阳光下。
(2)两条鲨鱼一道儿来到跟前,他看见离得最近的一条张开大嘴
咬进死鱼的银白色的肚皮时,就把短棍高高地举起,朝鲨鱼的宽大的头顶狠狠地劈去。
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坚韧的橡皮,同时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上。
鲨鱼从死鱼身上滑下去的时候,他又朝它的鼻尖上狠狠地揍了一棍。
总结归纳
1.情节结构上,采用线性时间顺序叙写5次搏斗,而且只用简明的视角描写标志情节的推动与发展——情节推动显得简洁明晰;
2.内心独白上,只是用“他说”“他想”进行标明,没有修饰语,
忠实传达老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3.场面描写上,少用形容词、副词,将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不加修饰地直接呈现,写得真实且干净;
4.细节描写上,很真实,和新闻一样精确且客观;
5.语言描写上,简短、口语化,多用重复词,符合人物的身份。
总结提升1
独白式心理描写:小说在行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
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心态,
而且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
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
主人公内心战胜对手的自豪、面对困难的坚毅以及无法获得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
这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特色。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
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不同的话能反映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运用独白式心理描写的三原则:
①应写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内心独白。
②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出现时,才伴之以必要的内心独白。
③内心独白,要努力表现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变化过程。
总结提升2
欣赏漫画
《玩大了》,
任选一条鱼,
替它写一段
简短的内心独白。
课堂检测
作业
完成导学案习题。
在20世纪布满阴霾的西方文学天空,《老人与海》是一抹鲜明的亮色,因为人对自身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在文学中的表现,在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希腊文学中,人之上有神,人步履维艰,常常遭到神的戏弄,如《俄狄浦斯》的主人公,因触犯神威而被缚,被折磨,被放逐;但其中也反映了人类对自己有勇气与命运抗争,以及抗争中所表现的悲壮和崇高的激赏。人没有被神压垮,人在和神的对立中,也使自己具有了 神的品格。文艺复兴至浪漫主义时期,人不断向神威挑战,进而取代了神的位置,成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浮士德》中,灵魂的超越似乎永无正境;惠特曼视自我为天地之中心,他在寻求"认同"中,给宇宙万物打上自我的烙印;《鲁滨逊漂流记》则以财富相许,尽显海外拓殖和冒险的魅力。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人对自身的信心受挫,表现在欧洲文学中,自我的内外扩张逐渐消失了,主人公多是一些普通人,他们有凡俗的苦恼,常人的缺陷,和卑微的欲望。20世纪初,西方社会经历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更把人类拖进灾难的深渊。作为对现实的反映,西方文学对人普遍悲观绝望,于是,各种猥琐的畸形人、变态人大行其道。在这样的整体文学情势中,发表于1952年的《老人与海》却早现出向传统人类信念回归的倾向,对人的勇气和力量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这是十分难得的,它是战后人类疗救战争创伤,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中恢复过来的一剂良药。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提醒读者注意海明威作品中的"美国人的身份和精神"。美国文化虽脱胎于欧洲文化母体,但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美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西进运动和边疆开发,而西进运动与边疆开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征服自然的斗争。广袤的国土和充沛的资源,涵养、滋润并充实 着美利坚民族,也为美国作家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国文学和欧洲文学显示出巨大的分野:美国文学着重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欧洲文学着重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美国文学史上,库柏、爱默生、马克·吐温、惠特曼、麦尔维尔、杰克·伦敦等作家笔下,大自然以各种方式成为人施展抱负的舞台。
《老人与海》延续了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题,并开创了新的维度。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老人对待大海及其生物的矛盾态度。海明威通常把人与环境,人与各种异己力量之间多样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竞争和对抗的关系,《老人与海》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竞争激发生命活力,但当竞争的对立面是大自然时,人在道义就就不再理直气壮,其竞争的合理性就受到质疑,因为取胜意味着对大自然的征服,意味着索取,这征服和索取充满杀戮和血腥气。小说中写到桑提亚哥杀海豚是"从肛门一刀剖到下唇的尖端",杀马林鱼时,"尽量往高处举起鱼叉,……把铁叉扎进鱼的侧面,恰恰扎到那翘在半空,跟老汉胸口一般高的大胸鳍后面。他……扶在叉把上,再往深里攮,然后用全身的重量顶进去。"这些细节描写折射出桑提亚哥的残忍。桑提亚哥想到杀死大鱼后的收益:"有一千五百磅,……拿出三分之二,切洗干净,卖三毛钱一磅,一共多少钱呢?"一副实利者精明的算计。这个世界只认胜负输赢,连善恶问题都变得无足轻重。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家庭,没有社会关系,人被极大地简化,他只需要膂力、勇气和生存的智慧,他孤独地面对挑战,承担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也被竞争异化了。但另一方面,老人在大自然面前又是谦逊的,充满温情的。他说大海是阴性的,他喜欢。大海里的一只倦鸟,一只水母,一条鱼,都能引出他慈爱的关注和悠长的回忆。他和自然对话,倾听它们的声音。他在与马林鱼搏斗时,一面不得不杀死它,一面又反复称大鱼是他的兄弟,他的朋友,他叹服着大鱼的壮美,他说:"我从来没见过什么东西比你更大、更漂亮、更沉着、更高尚。"上述两种矛盾的态度表明,海明威在主体本位和自然本位二者之间难以取舍,桑提亚哥因此同时选择了向大自然索取馈赠和与自然平等相处这对立的两个方面。他不是一味狂妄自大,但也没有矫饰地把自己摆在屈从的位置。大自然是他的供养者,他不得不向它索取;但他也敬畏自然生命,并尝试着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在不侵犯他者生存权利的前提下,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