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共5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统编版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共52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7:1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广义: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消 息
通 讯
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通讯的类别:
(新闻性 文学性)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内容
表达方式
时效性
通讯与消息相比: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灵活)
以记叙为主


作者简介
1.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最高的地区。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
2.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一九六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一九六四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一九七三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一九七四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
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一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 指导。
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一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九九一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一九九三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一九九五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一九九六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一九九七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一九九八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 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二000年八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当代神农氏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稻菽 饥馑 田埂 蔸
早籼 糠 籼粳 分蘖
蕴藏 模式 屏息 刻骨铭心
shū
j n
gěng
jīng
niè
dōu
xiān
kān
yùn

bǐng
míng
mú 模样
模本,模范,模式,楷模。
模样,模子,模具。
píng 屏幕
屏息,屏除,屏气,屏退。
屏幕,屏风,屏障。
2积累字词
3.积累词语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馑:饥饿,饥荒。
4.脉胳梳理: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学习人物通讯,我们应该知道它:
“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为什么写”,培养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一、写了什么?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大概猜测:文章会涉及到哪些内容?
稻菽——与农业、粮食有关
喜看——表明态度
副标——点名人物及其身份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能力训练: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
1、文章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体现出袁隆平什么样的品质?
在书上标划事例,在每则事例旁边空白处写出品质。
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注意速读方法:关注文章整体结构、标题、首段(句)、尾段(句)、观点评论局、反复出现的关键词...
第一部分
2001 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
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并反复分析、实践。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
第二部分
1964 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部分
1992 年袁隆平发表文章回应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四部分
1986 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能力训练: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
2、请尝试把文章四个小标题改成相对统一的句式:
(“即XXXX是XXXX”)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 )
能力训练: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
2、请尝试把文章四个小标题改成相对统一的句式:
(“即XXXX是XXXX”)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写了什么”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怎么写的?”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
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结构和手法
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4、用数字说话
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真实性)
写法小结: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新闻性:突显重点
力求真实
文学性:丰富细节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
“为什么写”
全面地记叙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
是“中国的脊梁”。
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要点: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