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14《故都的秋》课件1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 2019 必修上册 14《故都的秋》课件1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8:3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3.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故 都 的 秋
题解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
含有对故都(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地点( 北平)
事物(内容)
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显现。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主要经历: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
在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在文艺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代表作:《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
《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走近作者
关键词:清、静、悲凉(文眼)
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走近文本
文眼:奠定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
故都的秋总体感觉是怎样的?
请找出概括故都秋天特点的词语。
请用简练的文字初步概括1-2段中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南国之秋——慢、润、淡

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
北国之秋
对比手法
(醇厚、浓郁)
烘托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文眼)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的秋景图(用五个字来概括),请结合故都的秋的特点,赏析这些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分组讨论
1.秋晨院落图
碧绿天色
鸽声
牵牛花
一椽破屋
破壁腰
悲凉
日光


秋草
描写景物:
人的感受:
落蕊
极微细极柔软
触觉、听觉、嗅觉: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内心感情:
清闲,落寞
2.秋槐落蕊图
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
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
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3.秋蝉残鸣图
衰弱,残声(本身就悲凉)
“息列索落”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境的宁静、
情和境的悲凉
4.秋雨话凉图
“淡黄微绿”
清、静
5.秋果奇景图
作者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用平常的景物,绘秋色、谱秋声、抒秋心,写出了独具特色的秋,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与眷恋。
所以作者在文末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小结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来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
清、静、悲凉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它们的结合点是什么?
探究
作者为何偏爱这笔下的秋景?
作者原因
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

时代原因
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