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击添加标题文字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明确“拿来主义”的含意。
2. 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领悟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3.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4.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对敌人的蔑视和自己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本色。颈联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句谈自己对敌斗争的态度,“俯首”句谈自己对人民的态度,作者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诗的结构的承继关系来说,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进一步剖析。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当然是对敌人的憎和对人民的爱。
诗海拾贝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 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试图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30 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1936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年,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葬于上海万国公墓。鲁迅在《自嘲》里写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其中,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作者简介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任务活动一 知背景,明文体,读课文
知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驳论文的写法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文章题目为“拿来主义”,但是在开头,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反而先言“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最后才提出了“拿来主义”。这种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写作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技巧指导】
所谓驳论,就是批驳他人的言论或观点。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在批驳他人观点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便彻底驳倒对方。写这类文章的一般思路是:列举现象→分析弊端→探究根源→指出方法。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亮观点、证观点。
任务活动一 知背景,明文体,读课文
任务活动二 读课文,构建文本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列现象、示弊端、探根源、亮观点、证观点。
请大家以鲁迅先生的名篇《拿来主义》为例,阅读讨论分析这个写作思路。
第一步:列现象。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第二步:示弊端。(这种一味的送去,造成物质的枯竭。)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第三步:探根源。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任务活动二 读课文,构建文本
第四步:亮观点。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第五步:证观点。就是论证己方观点。如: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任务活动二 读课文,构建文本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任务活动三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
闭关主义
表现: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危害:给枪炮打破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图为1900年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的情形
图为1900年被八国联军火烧后的圆明园
任务活动三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
送去主义
表现:只是送出去
危害: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尼
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发了疯
送去主义--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亡国灭种
古董
梅兰芳
古画和新画
任务活动三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
送来主义
表现: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危害:深受其害,引起中国青年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德国废枪炮
吸食鸦片
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的宣传画
任务活动三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哪几个“主义”?它们的表现和危害是什么?
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落后挨打——误国
亡国灭种——卖国
深受其害——害国
否定
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
任务活动三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
(二)怎么样拿来?
文化遗产
“大宅子”比喻什么?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人 物
态 度
本 质
孱 头
废 物
昏 蛋
怕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羡慕旧主人,欣欣然接受一切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
拒绝接受的逃避主义者
2本文充分发挥了比喻论证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本 体
喻 体
做 法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精华与糟粕并存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吸收
批判吸收
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摒弃
2本文充分发挥了比喻论证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总结全文。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诙谐中见讥讽,憎恶溢于言表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任务活动四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
分析下列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与送去主义类比,进行揶揄与嘲讽
任务活动四 精读全文,探究文本的语言特色
1.素材积累
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不请自来。对于这些送来的东西,我们应批判地吸收。全盘拿来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地加以摒弃;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应用角度】 “拿来与创新”“舍与得”“文化”“借鉴”“包容”等。
2.素材应用
放眼当代,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人们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集“先进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创新的基础是拿来,但是创新比“拿来”更为不易,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经过了6次蜕皮。试想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能“吐丝酿蜜”,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般甜美了。
你谈我谈大家谈
1、“拿来主义”的思想,含义深远,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你知道中国有哪些“拿来主义”吗?
2、有人说“开卷有益”,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宽带网络,运用今天所学的观点,谈谈你准备怎样阅读。
3、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