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导入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整合探究,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155-220,字孟德,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魏武帝”。
文学家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 “七子”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pì
jīn
wèi
yōu
mò
duō
qì
zā
bǔ
任务一:诵读全诗
任务二:初步理解
1.《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独立思考3分钟)
2.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并能大致翻译诗歌。(小组讨论5min,老师抽人回答问题)
释疑
1.《短歌行》一诗的诗眼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
相关链接——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答案 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不为五斗米折2.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并大致翻译诗歌。
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部分:虚心纳士,一统天下。
任务三:鉴赏技巧,体悟情感
1.《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用典的作用: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怀古伤今,咏史言志,使表情达意委婉含蓄,意味深长;
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1.《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引用此事,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任务活动四 比较异同,拓展阅读
1.小说《三国演义》中称《短歌行》一诗作于赤壁大战之前,并在小说中描写了曹操吟诵这首诗的情形。但小说中的《短歌行》与课本所选在个别文字上有所不同。如:“何时可掇”,小说中作“何时可辍”;“何枝可依”,小说中作“无枝可依”;“海不厌深”,小说中作“水不厌深”。这些不同的字眼,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辍,停止。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的贤才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意思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小说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而课本所选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②“无”字,展现的是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③“水”字与“海”字相比过于普通,“海”意味着有深度,更辽阔。“海”本身就很深了,还“不厌深”,体现出曹操胸襟的博大。
2.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
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
②除比兴手法外,《短歌行》大量用典;《龟虽寿》则托物言志,诗人以老骥自比,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