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此时朱自清先生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他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看到很多革命同志堕落,对现实非常不满,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
他的妻子陈竹隐女士曾说:“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可见他当时心情的苦闷。
自 主 先 学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á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明线:游踪 (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荷塘月色》的圆型结构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作者漫步荷塘的游踪
小路
家门口
荷塘
作者的情感变化
失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家门口
小路
荷塘
感情: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伤
课文分析
一、夜赏缘起(1-3)
二、荷塘漫步(4-6)
三、回到现实 (7-10)
寂静的小路
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图
荷塘上的月色—洁白月色图
荷塘四周的景色—蛙声蝉鸣图
荷塘月色图
品读课文
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比喻
零星 袅娜 明珠
星星 美人拟人 比喻
缕缕 通感
渺茫的歌声似的
一道凝碧 比喻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动
幽雅宁静
月下的
通
感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叫做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嗅觉
听觉
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视觉
听觉
博喻手法的运用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思考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荷塘上的月色—洁白月色图
以流水写月光——突出其光辉一泻无疑
以薄雾写月光——突出其朦胧美
以荷叶荷花写月光——突出其恬静柔美
以树影写月光——突出其光影浓淡的和谐之美
炼字:泻、浮
泻、浮
泻——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准确地写出了月
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荷塘上,将其光辉照耀着荷塘。
浮——轻飘柔美,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一个水汽迷蒙,月色轻笼的
境界呼之欲出,突出朦胧美。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实
虚
实
虚
朦 胧 优 雅
荷塘四周的景色—蛙声蝉鸣图
树(杨柳)——一团烟雾
远山——隐隐约约
小路灯——没精打采 淡淡的哀伤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对比:“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思考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待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朱自清忠厚而拘谨的个性,在为人和教学方面固然是一个优点,但在抒情散文里,过分落实,却有碍想像之飞跃,情感之激昂,“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荷塘月色》中十一句话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像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 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也不美。
2
1
3
余光中论朱自清散文
荷塘月色
余光中
论朱自清散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