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闻一多
红烛
闻一多(1899-1946)
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关于作品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关于新月派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解读诗歌的钥匙——抓意象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 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
听朗读 读课文 注意节奏
感受三美 把握主题
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 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 与“流泪” 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明确
具体分析
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用意吗?
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着诗人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 “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
后的醒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更须
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 “矛盾!冲突!”吗?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
对。从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诗歌第4节传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重在奉献。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接着诗人用“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几个动词,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热血沸腾,使他们奋起,从而积极行动起来求得自身的解放。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诗人面对烛泪有哪些思考?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仍在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真实性。而烛泪是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的精神,歌颂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焦急的泪,也是喜悦的泪!它会“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反映出苦难社会需要光明、勇气、牺牲,终
会驱除黑暗,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整体赏析
1、抒情的脉络: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2、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3、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经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国。
课堂小结
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体现了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
作业
反复朗读这首诗体会新月派的三美原则
感受诗中洋溢的青春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