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第七单元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1.语言: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 (1)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2)鉴赏文章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核心素养目标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参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相同的自然世界,会在两位大师的内心有怎样的折射呢?
激趣导入
《荷塘月色》在描写荷塘上和荷塘四周的景象时,分别用了何种描写手法?请在图中①②处填出,每处限定4个字。
答案 ①正面描写
②侧面烘托
任务活动一读文章,构建文本
下面是《故都的秋》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
任务活动一读文章,构建文本
①秋院晨景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秋果美景
⑥清静 ⑦悲凉
任务活动二 读文章,探究文本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作家刻意追求的境界。一篇散文既要有“景”,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本课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值得我们仔细赏鉴。
找出两篇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画面并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蓝朵图
庭院品秋
视觉——秋色
落蕊图
①
触觉——柔软
秋蝉图
残声啼秋
②
秋雨图
闲人叹秋
③
秋果图
柿枣映秋
④
清晨踏秋
听觉——秋声
听觉——秋韵
视觉——秋色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自然之景与人间真情
答案 (1)《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
(2)《故都的秋》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原状本色的真实再现,如同梦幻一般奇妙。
(3)《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作了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作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是因为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并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
《荷塘月色》中,作者“忽然”想起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作了一番尽情的描写,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任务探究三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3(拓展延伸)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作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任务探究三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知人不易,论世更难。既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及心境,又要了解创作背景。
答案 (1)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2)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3)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
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文学知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并编辑出版了《创造丛书》等。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究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流派特色十分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浓厚的抒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任务探究三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这句话可以称之为“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
答案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背景展示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文学知识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运用自如、诗意浓郁、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悍等特点。
3(拓展延伸)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作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任务探究三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朱自清和郁达夫的内心世界
答案 朱自清的散文真是清丽、清秀、清纯、清新。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朱先生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郁达夫的散文真如他的名字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国破家亡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任务探究四 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
答案 相同点:都用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故都的秋》中,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再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
任务探究四 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
不同点:《故都的秋》运用对比。文中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比较,来表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个对比中兼用了比喻,从味觉、视觉的相似上去作比,不仅形象,而且让人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运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风格。
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4分)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所给这段写景状物的文字,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感觉进行描绘。仿写时,也要注意以上要求。
答案:(示例)早晨醒来,披一件薄衫,到湖边一走,你也能看得到柔枝轻垂的翠色的杨柳,听得见湖面上鱼跃时的水声。在绿草地上,伸手轻触一缕迎面吹来的微风,或在旧墙角下,默视着像静女似的无名花儿的细茎,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几分春意。
感悟自然
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创作的精妙艺术品。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蓝天白云,杨柳清风,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实。当沧海变成桑田,当科技载着人类上九天,当人类还沉浸于征服自然的乐趣之中时,各种后果也悄然而至。臭氧层破坏,酸雨蔓延,土壤沙化,资源匮乏,地球——人类唯一共有的家园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本来美好的家园变得面目全非,伤痕累累。于是,保护自然和环境便成为全球性的话题,而且刻不容缓,原因很简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是从大自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根在大自然里,我们理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真诚地向大自然祈祷,寻求它无言的启示吧!
任务探究五 时文赏析
改正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既有传承已久的历代生态智慧,也有与时俱进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不可否认地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因此,新时代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坚持的应该是集合了古今中外先进自然观精华而形成的科学自然观,它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
一是敬畏自然,视自然与人类一体。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连同社会历史观都是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国道家思想主张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视天地人三才为一体,同时主张要敬畏天命。科学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领袖多次强调,“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
二是尊重自然,视自然为人类之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是大自然长期孕育的产物,是自然之子。同时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全部需要,就像家长一样,不仅给孩子以生命,还要供给孩子吃穿住行,提供成长的空间。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无论前途是晴是雨,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三是顺应自然,视自然为人类之师。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注重师法自然,不夺农时。《管子》曰:“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美国生态伦理学者罗尔斯顿也认为,我们应当像遵循指导教师那样遵循大自然,因为自然具有某种“引导功能”:“它指导我们,使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置身何处,我们的天职是什么;与自然相遇还能告诉我们应期待什么,应该以什么为满足。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反思自然学会如何生存。”
四是保护自然,视自然为人类之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一种互利共生的朋友关系。古代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追求“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的物我和谐境界。今天我们更要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形成善待自然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