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22:3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
预习检测
1、阅读《故都的秋》,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驯鸽( xùn ) 落蕊( ruǐ ) 细腻( nì )
颓废( tuí ) 橄榄( lǎn ) 椭圆( tuǒ )
平仄( zè ) 椽( chuán ) 浑浑噩噩( è )
2、阅读《荷塘月色》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煤屑路( xiè ) 幽僻( pì ) 踱着(duó )
蓊郁( wěng ) 弥望(mí ) 袅娜( niǎo nuó )
羞涩( sè ) 斑驳( bó ) 倩影( qiàn )
媛女( yuán ) 敛裾( jū ) 梵婀玲(fàn )
树梢( shāo ) 酣眠( hān ) 宛然(wǎn )
活动一:
1.《故都的秋》哪些段落写到了秋景?概括景色特点并赏析
2.《荷塘月色》中,“荷塘”和“月色”,各有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选代表发言。
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
小院清晨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活动一:1《故都的秋》秋景
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五幅画面的?
(1)从 中,我读出了故都之秋的 之美。
(2)从 中,我读出了月下荷塘的 之美。
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自我展示品读赏析内容。
一 赏美景
小院清晨
一椽破屋,破壁腰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牵牛的蓝朵,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落蕊轻扫
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蝉残鸣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秋雨话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系列索罗的下起雨来了。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秋果奇景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故都的秋,在( )
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中。
清、静、悲凉
回味涵咏,感受秋意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景象,传达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秋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活动一:
课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凝碧
月光下的荷塘
静动
结合
拟人
博喻
通感
静态(无风)
动态(有风)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相互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也叫“移觉” 或“移就”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举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转为听觉
那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转为味觉
中国古代写荷花
“亭亭玉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高洁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热烈、艳丽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新
朱自清笔下的荷花:素淡幽雅
荷塘上的月色

“泻” 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
化虚为实
洁白而鲜艳
轻盈透明,亦真亦幻。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视觉
听觉
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把人带入到一种朦胧的美的幻境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月色
荷 塘 四 周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以动衬静
比喻
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景物特点:淡雅、朦胧
衬托手法: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主题探究
探究1:
1.《故都的秋》作者为何偏爱“清、静、悲凉”的秋景?
2.找出《荷塘月色》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
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作者原因
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

时代原因
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探究2、《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去途
荷塘
归途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把握结构
明线
暗线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探寻背景
?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朱自清《哪里走》)?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又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
l 内心矛盾与冲突
“在寂寞中,在无人告语的境况里,寄情山水,向大自然倾述内心的独语。”
--- 冯至《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