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程山水一人生
部编版必修上《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主讲人
丹东二中 张莉莉
结合文本赏析赤壁水月图。
赏景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结合文本赏析泰山日出图。
赏景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品情
探究:
在这如画山水中,你能感受到苏轼和姚鼐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呢?
品情
苏轼:在矛盾中走向理性 旷达
姚鼐:在激荡中走向淡定 自足
情景交融
在山水中寄托了苏轼和姚鼐经历人生大转折时,复杂而深邃的思考和感悟。
情理
游赤壁后的苏轼:
元丰八年 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 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 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 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 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
元祐八年 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
绍圣元年 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 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兴办教育。
元符三年 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病逝常州。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 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明志
如果苏轼和姚鼐穿越到2020年,成为学校的导师。你会选择谁做你的导师呢?
游赤壁后的苏轼:
元丰八年 司马光复相,苏轼升任朝奉郎知登州。 四个月后,还朝任礼部郎中。再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 政见不合,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整治西湖,修苏堤。
元祐六年 受人攻击,调知颍州。整治颍州水利,修筑堤坝。
元祐七年 调知扬州,关心百姓,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
元祐八年 君臣不睦,调知定州,肃贪倡廉。
绍圣元年 新党执政,被贬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 再贬琼州别驾,儋州安置。兴办教育。
元符三年 赦复为朝奉郎。北归回朝任职。途中病逝常州。
登泰山后的姚鼐:
乾隆四十一年至乾隆四十三年 主持扬州梅花书院。
乾隆四十五年至乾隆五十二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至乾隆五十四年 主持徽州紫阳书院。
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五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六年至嘉庆十年 主持安庆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至嘉庆二十年 主持江宁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 卒于江宁钟山书院。
一程山水一人生
主讲人
丹东二中 张莉莉
作业
写作:
1、苏轼和姚鼐会如何互评对方的《赤壁赋》和《登泰山记》?
2、选一处你喜欢的风景,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要求:情景交融)
第七单元导语: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本单元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
我理解的写景文可以教什么:
提升文学欣赏品味,体会民族心理,使学生通过学习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景物与人生的关系,生命如何在自然中找到归宿,生命质量如何升华……
我所理解的本专题的学习目标:
文本本身+任务群要求+单元目标
景 文学阅读 单元导语
自然情怀 单元任务
写作要求 学习提示
我所理解的小范围整合
现代散文:写景文的表现技巧、传统文人心态在现代散文中的印记
古代散文:独特的中国文人表达方式,在山水中寻找人生归宿的传统。
核心议题:失意的人从山水中获得智慧。
群文意义:反观自然,善待自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赏景:赏析两篇文章的景物。
三,品情:探究苏轼和姚鼐在山水美景中寄托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四,明志:理解两人的人生抉择,涵养自己。
五,结课。
六,作业:写作
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赋的相关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这是课标中对课文最初浅层次的要求,是感悟作者感情的前提条件。
2.能力目标:合作学习,用文言视角解读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的关系,通过水月意象的变化体悟出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对于这一心境的把握让学生更好地感悟鉴赏文言文的过程。
3.情感目标:探讨学习,通过同传统中国文人身处逆境时不同的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这是将文言文中的精神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一:
一叶扁舟,月夜款款而来
苏子与客驾一叶扁舟,月夜从云天相接的迷茫的江面上款款漂来的视觉画面。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1.月光下的江面景象有什么特点?请用最贴近译文的语言描述出来。
2.真是水欲静而情未止啊。那你能通过朗读体会到苏子此时的心情吗?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乐
月笼江水,水月相融,茫茫一色。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二:
一曲箫声,打破夜色的宁静
江面上渺渺箫音,打破了夜色的宁静,画面中既有客在船头吹奏凄婉而孤独的苦箫,又有苏子时而正襟危坐的姿态以及时而凝视远方的叹息。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1.用箫音和画面伴随一位学生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学生置入情境、闭上眼睛想像,借助文本说说:箫音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苏子的心情?
凄凉、萧瑟。
悲!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2.在此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音乐、表达情感的?
要求:
1.从修辞手法、侧面烘托的运用。
2.再仿照“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夸张句式,尝试换用水声、猿鸣、山岩等物象来侧面衬托主人公的悲愁之深重。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三:
一位士子,难以释怀的叹息……
1.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朗读的效果。
评价标准:
看能否抓住每句的引领性动词,读出天马行空、汪洋恣肆的情感,读出无以解脱、难以释怀的愁绪与无奈——即要读出苏轼散文的风格来!具体说,要读出“破、下、临、横”的贯虹之气,读出“侣、友、驾、举”的超然之胸,读出“寄、渺、哀、羡”的阔宽之怀,读出“挟、抱、托”的梦幻与沉醉。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三:
一位士子,难以释怀的叹息……
2.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当年苏轼高中进士时仁宗皇帝褒奖他的话,说一说:当年春风得意的他,此时又为何叹息?
一叹时事变迁、物是人非,
二叹天高地阔、自己渺小,
三叹江水东流、人生苦短,
四叹脱俗超凡、不可骤得。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四:
一位智者,妙语点化人生……
1.探究:如果让你们朗读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读?
前半部分要读出哲理性、思辨性的语气,后半部分要读出劝慰和自慰的语气。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四:
一位智者,妙语点化人生……
2.说说看,苏轼又是怎样的一个善劝而自劝的人呢?
这里以水无常形、月无常态作比,以自然变数之规律说理,以物有得失的禅道自慰。这段说给别人听、又说给自己听的几句话,三言两语便一语中的,点化了自己写满委屈、痛苦与矛盾的复杂心情;它是苏轼旷古绝世的大家的心灵、大气的风范的写照,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唯一的一个能在困厄中做到融佛、道、儒三家于一身的思想见证,教学中要紧扣这一点来深入解读。
解读文本.
深度研学
画面五:
一江秋水,承载喜笑悲愁
解读文本中的“喜”、“笑”,结合苏轼的这段人生经历,深度剖析苏轼的思想,还原一个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苏轼此时的喜与乐只是暂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不久他又到承天寺夜游时,矛盾而复杂的心情、出世与入世的纠结,无不体现在那篇短文的字里行间。所有证据表明,苏轼这一时期始终没有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也不可能真正地解脱出来。写作本文也只是在借流水、月光来短暂地修复自己受损的心灵而已。
回望文本.
提炼主题
结合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理解苏轼退能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回望文本、理清文脉、提炼主题。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乌台诗冤,谪居黄州;何以解忧?赤壁泛舟。
扣舷而歌,悲怨顿生;主客问答,异曲同愁。
盈虚消长,自然变数;物各有主,非吾所求。
清风明月,乐上心头;悠哉悠哉,前路堪忧。
总结.
课堂
春去秋来不萦于怀,成功失败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碍于眼,于自然中获取人生的乐趣与力量,这就是苏轼的旷达与乐观。“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观照人生,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