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 (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23:1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学习目标
他对饥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因而把毕生的奋斗目标确定为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当他还是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乡村教师时,他已具有了挑战世界权威的智慧和胆识;当他誉满寰宇,成为引领世界“绿色革命”的首席顾问时,他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甘心做一介农夫。已过古稀之年,却对大自然的探秘无休无止,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情境导入
感动中国颁奖辞——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 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人生经历(袁隆平自己的语言):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知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明文体
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识作者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
?
?
?
?
?
?
?
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按时间顺序找出事例,以事例中叙议结合的句子中的某些关键词语作为归纳“精神品质”的提示和依据。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任务活动二 分析结构和手法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要点一: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要点二: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原句赏析: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作用: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
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
请分析小标题的作用。
1文中四个小标题的核心词分别是什么?2这四个小标题能否打乱顺序?
1[明确] 实践 创新 实事求是 引领“绿色革命”
2明确:不行。四个标题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线索,分别讲述了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 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它融记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昔与今的对比,色彩上红与黑的对比,感情上咒与喜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1.请赏析下面《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文句。
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答案 作者用“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主人公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就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任务活动三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
2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答案 作者用“眯起”“打量”“蹲下”“翻看”几个动词,写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答案 动作细节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4.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体现出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从袁隆平谈“梦”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袁隆平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他有着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追求的精神。
5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6.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要点:是“中国的脊梁”。
答案5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6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课堂练习
你总结一下袁隆平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用下面的格式回答。
袁隆平是一位 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 的追梦者
明确:
(1)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2)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3)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4)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追梦者。
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应用角度] “向传统挑战”“志与力”“奉献”“淡泊”“勤奋”“名利”“创新”“坚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