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现当代写景散文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我与地坛》
任务群归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写景散文)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对自然、借自然)
单元主题
单元导语——核心任务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寄情于景”的写作及阅读的意义
要求:
提升审美品位
学习文辞美
感受景物美
体悟情思美
学习作者欣赏与表现自然的角度、方法
教材要求
阅读
拓展
写作
1.落实任务群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专题学习原则的指导下,在完成共性学习任务的同时,选择自己侧重学习的任务。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升综合素养,并在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与成果展示中,呈现独特的个性与发展。
2.尊重语文学习规律,扎扎实实学好经典单篇,以课文为基础,完成拓展生发。(单篇与专题)
设计理念
单元课时:11课时(两周课内、外时间)
讲座分两讲:
1.现当代散文(6课时,含单元起始课)
2.古代散文(5课时,含单元总结课)
共性:寄情景物,写法相同
不同:语言不同
时间安排
熟读精研课文,让经典文本永存心间。
感悟作者寄托于景物描写之中的情思,丰富思想情怀。
提升对景物描写的认识,了解一些写景状物的方法与作用。
能写景物描写赏析文段;作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
3
2
1
4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三篇散文,充分感知、领悟文本。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重点写景段落,感悟“自然情怀”。
梳理整合,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及常用写法。
摘抄诵读,丰富词汇,积累语感。
3
2
1
4
教学重点
5
分专题拓展阅读,如:自建“我喜爱的写景散文集”。
落实熟读积累(语言+全文)
学会赏析景物描写语段
3
2
1
教学难点
完成个性化专题学习任务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导论、自读、点拨、交流分享、写作实践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
1.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2.在单元任务的引导下,初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第二、三课时:研读《故都的秋》,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略)。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
第四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阅读《荷塘月色》,完成整体把握与局部精析。在比较中,学习赏析语段的写法 。布置写景赏析作业(摘抄+语段赏析)。
第五、六课时:学习《我与地坛》
(6课时+一周的课余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单元特点、交待学习任务、推介自读参考文章
1.单元特点:古今写景散文
任务群归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
人文主题:自然情怀
2.学习任务:
(1)学习教材单元五篇课文;
(2)了解散文写景的特点及作用;
(3)借助相关文章,自选题目,写一篇赏析小论文;
(4)能写“情景交融”的语段;完成一篇“写景散文”。
(5)完成一定的写景散文的拓展阅读与推介。
3.自读辅助文章推介
(1)《我与地坛》(百度百科)(了解作者+原文全文)
(2)《〈我与地坛〉赏析》(百度文库)2019.5.2
(3)《赏秋景 听秋声 感秋意 品秋味——〈故都的秋〉赏析》
(同上)
(4)《〈荷塘月色〉赏析13篇》——专题(短美文网)
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建议),学生自选其一:
方案一:
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题,写单元小结论文。赏析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不少于600字。
方案二:
以“有法与活用”为题,梳理本单元使用的写景技巧,并以课文句段为例说明。不少于600字。
方案三:
“写景散文的多样性”——简析景物在文本内的不同“地位”。写单元文本比较短文。不少于600字。
方案四:
自题书名,以“——我的写景散文自选集”为副标题,编一个写景散文集。并写简要编写说明,加以介绍。
方案五:
拍摄景物 VCR,自拟题目、自编脚本、自配解说词。
方案六:
自拟题目,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方案七:
“‘泰山’散文一组”专题学习报告,不少于800字。
二、概说写景散文,复习旧知:“情景交融”的特点与写景状物的常用方法(备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在文中可为主,也可只起辅助作用。
常用的方法:
1.写何景物,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征,寄托何种情思。
2.景物形象:大小、颜色、声音、动静、变化……
3.顺序安排: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实到虚……
4.修辞方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三、浏览前两篇课文,整体感知写景散文的特点
表达方式:写景与叙事、抒情的结合。
文章内容:纯粹写景的文章不多;写景大都要承载一定感情。
写景文字在整体文章中的多少、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写景大都与写人叙事相结合,以深化或丰富作品内容,共同完成作者写作意图。因此,景物的赏析应以文章整体为背景。
要求:以“我更喜欢 ”为题,写一写两篇作品的初读感受。(可课下完成)
第二 ~ 三课时
阅读《故都的秋》——经典课文
1.听读课文,进入情境,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重点赏析景物描写及其中蕴含的情思。
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自读旁批,集体讨论等方法。
突破学生自读难点:读出“悲凉”。
3.分析写景技巧、学习写景方法、赏析写景语言。
4.写景部分在全文表达主旨中的作用。
5.摘抄诵读,丰富词汇,积累语感。
6.以“……一角”为题(或自拟题),用“喻情于景”手法,写景物描写片段。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你也能……
文 章 的 结 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1):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古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2 ~13):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抓住词句,赏析景物描写: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赏析五幅秋景图,扣紧课文语句,说一说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想象)表现的是怎样的秋天?
1.秋晨静院观秋景
2.槐树落蕊而知秋
3.秋蝉残鸣而报秋
4.秋雨淋人人知秋
5.果树秋天之奇观
清静悲凉
记叙、描写——怎样写出了情味
“悲凉”的原因:自然的、故都的、文化的、作者的……
美——喜爱
“悲凉”——
意象的选取
及表现
清静悲凉
不要割裂
悲凉也是美
“清秋佳日”
作者的最爱。
回到全文,对比表现主题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第四课时
阅读《荷塘月色》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全文思路及情感基调。
2.重点赏析景物描写(词句、修辞、角度)及其中蕴含的情思。
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自读旁批,集体讨论等方法。
3.写景部分对表达全文主旨的作用。
4.诵读,丰富词汇,积累语感。
* 5.推送《〈荷塘月色〉赏析13篇》,每人选一篇“最好的”,选一篇“较差的”,结合课文,分别说明理由。(可课下完成)——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赏析。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 再读第一部分,画出写景段落。
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
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
5. 再次整体默读第一部分,把握其主旨。
作业:
1.摘抄词语及语段。
2.以“地坛的景物与情思”为题,写一篇鉴赏文字,不少于600字。(鼓励上网查阅资料,引用须注明出处)
第五课时:《我与地坛》第一部分赏析
1. 根据课前预习任务,由同学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01月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1岁)。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2. 再读第一部分,整体把握,画出写景段落。
我 + 地坛(舞台)
请给第一部分分层:
(1)1~4段:交待“地坛与我”的联系(相见)
(2)5、6段:最初几年的见闻、思索(关于死、关于出生)
(3)7段:十五年里见闻、思索(怎样活)
其中各有一个景物片断,要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加以赏析。
所做 所见 所感
历史 概貌 细节
开头: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点明地坛特点:废弃、荒芜冷落、历尽沧桑
(问问学生,能想象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地坛”)
3. 教师赏析示范,总结赏析的角度。
4. 同学赏析发言,教师点拨、同学补充。
第三段: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整体描绘:建筑+植物+光谱。一句句、一词词分析,一步步想象,完成整体画面。景物特点:苍幽破败沉静。为腿残后第一次走进铺垫了背景。
“真学习”头脑里呈现了什么?
第五段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很迷茫,那些卑微、弱小的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生气。在参悟人生的思考中,地坛给他的启发。
景物描写的作用:A百无聊赖 B感悟的寄托
第七段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赋予了它们怎样的意味?
落日——每一个坎坷都 灿烂
雨燕——天地 苍凉 | 空间 (实)
孩子的脚印——让人猜想
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 | 心理 (虚 哲思、心态)
暴雨激起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人物故事
秋风忽至,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人生的苦涩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赋予了它们怎样的意味?
带出了思考过的问题、涵养出的心境,为下文的人物与感悟做了铺垫。
小结:
1.景物与情思(生命不同阶段的)
2.三处景物描写的特点、手法与作用
宏观 微观、静 动、实虚——为什么?是生命历程中不同心态的承载与呈现。
——单元重点,注意掌握,学会迁移使用。
*与前两课比,主观性更强。
第六课时
完成《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学习、推介全文(虽不是单元重点,却是当代散文精品)
1.地坛与我:我在地坛的见闻与思考
2.母亲与我: 完成简析,体味散文抒情的“真挚与深沉”
把握“母子之爱”,感悟作者体悟及表达的独特——真挚、内敛、深沉,细节动人
母亲:苦难与坚强,隐忍之爱
儿子:懊悔与痛苦,无尽之爱
3.推介全文,走近史铁生(“单篇是完整的生命”)
在全篇基础上,进一步体味“地坛”写景在全文中的作用
设计反思
1.落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设计适合学情的语文实践活动,单元重点集中突出,任务具体且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在活动中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读是第一位的,必要的精读不可或缺,注意语言学习的笔头落实。写作训练适度即可。
3.要在专题范围内适当拓展学习空间,在自选“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文学文本与赏析文章),根据自己的立意学习、整理。
4.学生能力不同、兴趣不同,结果会不同,走远走近,不必强求一律。
课文是形式内容的综合体,单元多篇,有更多的教学创意的可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