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14 14: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孟子》两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
(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 (4)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_________
(5)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 (6)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
3.从下面的句中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5.孟子从“舜发于畎亩之中”等六个事例中归纳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论点,你从下边所举事例中,能得出哪些论点 (不少于3个)
(1)严文井20岁左右,在北京两年报考了四所大学,都名落孙山。然后到北京图书馆任小职员,读了大量书籍,成为我国著名作家。
(2)苏阿芒连续三年报考大学,都遭失败,后来选择了自学,掌握了20多种文字,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过文艺作品和论文,被称为“文艺领域中一颗新星”“在东方闪烁”。
(3)报载:有个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年轻厨师,经过10多年的刻苦自学,竟能把一本《英汉辞典》背出来,被誉为“活字典”,成为南京大学外语系的教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加粗的两个字,“委”意思是________,“畔”意思是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练习测试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 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 )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二、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三、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依次解释下面标有序号的词。
    ①城: ②池: ③兵革:
    ④委: ⑤去: ⑥是:
   2.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哪一句能表明这一段的论点?在句下画“ ”。
五、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作者正面的观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六、“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七、将下面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这两篇小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不同?   
  
作业:
  一、基础测试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乐       D.衡于虑
  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
  B.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
C.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    )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    )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
  
  二、问答思考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段第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翻译?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什么意思?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4.古人说“艰难困苦,至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5.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quǎn (2)yuè (3)ɡé (4)xī (5)kònɡ (6)zēnɡ
2.(1)护城河 (2)泛指武器装备 (3)界限,此为限制 (4)施行“仁政”
3.(1)“畔”通“叛”,背叛 (2)“衡”通“横”,梗塞,不顺 (3)“曾”通“增”,增加 (4)“拂”通“弼”,辅佐
4.(1)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参考答案: (1)只要勤奋,就可以成才。 (2)自学也可以成才。 (3)刻苦自学,就能成才。
二。阅读:1.放弃 通“叛”,背叛、叛变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符即可)
练习测试答案:
  一、1.× 2.× 3.√ 4.√
  二、1.叛 2.增 3.横 4.弼
  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四、1.①城墙 ②护城河 ③泛指武器装备 ④放弃 ⑤离开 ⑥这 2.排比 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六、“必先苦其心志”,到“曾益其所不能”。
  七、1.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家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要战就一定会胜利。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断语。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列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中心论点。逻辑性强,说服力强。
  

作业“参考答案:
  1.A.内城  外城  围着 
   B.护城河  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弃 
   C.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2. A
  3. A.这—表判断 B.征验—凭证 C.被任用—发出 
  4. D
5. 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 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二。问题
  1. 排比 所以说管理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 举例  道理  对比
  4.略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