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3 08:4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材分析:
《齐桓晋文之事》为必修五第四单元“以天下为己任”中的首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辑的力量。学习时,须用心体会。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说理迂回,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是,在单元三中学生刚学的《逍遥游》与本文同属先秦诸子散文。晨练四中古文 “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中爱民的思想,又与本文大有相通之处。再加上本学期学生刚在历史课文中学过孟子思想, 文章中又有些有趣的譬喻, 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有效 积累 王、保等重点 文言实词 ,之、以等重点文言 虚词 ;能正确识别文中的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能准确翻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重要句子。
2、 学生能 理解孟子的 “ 保民而王 ” 的 仁政 思想 , 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 学生能总结并鉴 赏本文中孟子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的论辩特色。
教学 重点
目标1、2
教学 难点
目标2、3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
1 、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3 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 岁开始周游列国, 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2 、《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
3 、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 皆可成 尧舜)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二、 一读 通读课文,落实字音
胡 龁 衅 钟 觳觫 褊 小 庖 厨 忖 度 舆 薪 百 钧 便 嬖 莅 中国 商 贾 放辟邪侈 畜 妻子 庠 序 孝 悌 颁 白 无以,则 王 乎 彼 恶 知之
三、疏通课文,分层明意
问:划分层次,梳理大意。
(在划分段落,总结段意的过程中,强调重点实虚词和句式,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部分 ( 开头至“无以,则王乎”)
入题。孟子把与齐宣王的对话转到“行王道”上来。
第二部分(从“曰 ‘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主要说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基础,即不忍之心。
第三部分(从“王说”到 “ 王请度之 ”)
点明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四部分 (“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 至“孰能御之” )
从反面论述 “ 霸道 ” 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五部分 ( “王曰: ‘ 吾,不能进于是矣。 ’ ”到篇末 )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整理重点实 、 虚词和句式 。
第二课时
一、鉴赏本文的论辨艺术:
问题设置:
在孟子的 引 导之下, 本想“霸道”王天下的 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 “ 保民而王 ” 的 “ 仁政 ” 学说。 从 本文中, 你 学到哪些论辩 的技巧 呢( 或者:你认为什么是孟子成功说服齐宣王的原因 )
明确:
1、 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
在先秦时代, “ 王道 ” 和 “ 霸道 ” 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 “ 齐桓、晋文之事 ” ,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孟子以 “ 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 ” 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 “ 王道 ” 学说打下了基础。
2、 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他把话 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 “ 以羊易牛 ” 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 “ 王道 ” 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3、 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 术 。
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如用 “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 、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 ” 比喻齐宣王不施 “ 王道 ” 是 “ 不为也,非不能也 ” ,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用 “ 缘木求鱼 ” 比喻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 —— 霸道是行不通的,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就如当头棒喝,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取譬设喻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之一,对后代散文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明知故问、欲擒故纵的 “ 围剿 ” 战。
要使齐宣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楚之战来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这使原来高高在上问询的齐宣王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惛"的话来,齐宣王欲施"霸道"的想法就彻底地被围而剿之了。
总之,孟子凭着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牵着齐宣王的鼻子一步步走向"王道",整篇文章则形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让人叹为观止。
二、巩固与拓展
课本87页学习活动之文本品读2第一组问题。
(也可选择88页写作平台中的相关内容)
三、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 、同步练习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