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说课稿
1 、 说教材
《齐桓晋文之事》是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第四单元 “ 以天下为己任 ” 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映反映了孟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博大胸怀,睿智的思想,杰出的辩才。其汪洋恣肆的论辨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精致工巧的结构,取譬设喻的说理,都值得我们学习。为此,第一课时,了解孟子其人作品及成就影响等一系列背景材料,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梳理文言基础知识,训练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作品的结构及论辨层次,结合《寡人之于国也》,理解孟子的论辩风格。教学时,尽可能改变传统的那种教师讲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手来,搜集资料,分组合作,讨论分析,展示结论。既能活跃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不至于再出现 “ 谈文色变 ” 的情况。
2 、说课标
新课改全面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运用,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一标准势必会深入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3 、说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 1 )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 2 )了解论辩结构和方法
2 .思想教育目标:
( 1 )孟子的 “ 保民而王 ”“ 仁政 ” 思想的认识
( 2 )感悟作品的内涵,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3 .能力目标:研读,讨论,理顺文章错综的思路
4 、说教法和教学工具
( 1 )诵读、揣摩、把握文章内容
( 2 )把握关键词句,品味语言
( 3 )搜集资料,制作卡片,讨论交流学习
如此就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书
5 、说学法
圈读批注法、小组合作式 pk 方法即通过水平相当学生的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对本班同学彼此的能力都有所了解因此这一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说教学过程
导入:利用孟母三迁的动漫导入,让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日后的思想成就。
( 1 )基础知识复习回顾:
① 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胡龁() 无以,则王()乎 彼恶()知之 褊()小 予忖度()之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 商贾()皆藏于市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殆()有甚焉
②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 、吾不忍其觳觫
B 、仰不足以事父母
C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 、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③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 .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 .盖亦反其本矣 C .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 .将以衅钟
④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 .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
B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 .然后从而刑之
D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 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 .莫之能御。 B .何以异? C .树之以桑。 D .臣未之闻也。
( 2 )导入 :
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是如何让 “ 霸道 ” 的衷心追随者齐宣王改变固有的主张,接受仁政的思想主张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具体问题。
( 3 )师提出问题:
面对不同一般的对象和谈论话题,孟子如何让齐宣王心悦诚服的呢?
( 4 )生讨论,组内交流得出结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 1 (二组):本文首先用一个引子 “ 桓文之事 ” 即霸道引出王道,接着用羊保牛的例子说齐宣王有不忍之心,然后分析不为与不能,最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讲述具体措施。
师:二组分析得很全面,由引子到话题再到分析。
生 2 (四组):我们组认为本文孟子先转移话题,由齐宣王的 “ 霸道 ” 引入 “ 王道 ” 。然后说齐宣王有 “ 不忍之心 ” 即 “ 仁心 ” ,博得好感。接着举例分析 “ 不能 ” 与 “ 不为 ” ,诱逼齐宣王说出自己的 “ 大欲 ” ,指明危害提出主张。
师:四组的结论很细致、生动。
生 3 (一组):我们基本同意四组的观点,补充一点,齐宣王 “ 大欲 ” 其实就是 “ 霸道 ” ,孟子指明其危害引出 “ 王道 ” 。从论证的角度看是属于反面论证,有说服力。
生 4 (三组):孟子在讲述了齐宣王有行王道的基础 —— 不忍之心后,为了不给齐宣王推脱的机会,由物及人说明行王道,齐宣王是不为而不是不能。
师点拨:个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说得都不错,在此基础上,我
们可以明确孟子的论辩思路:
第一步:转移话题 霸道 → 王道
第二步 : 提出观点 保民而王
指明基础 不忍之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 断其后路
第四步:旁敲侧击 霸欲危害
第五步:水到渠成 王道举措
小结:孟子的论辩一波三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和孟子的论辨风格,为加深认识我们一起赏析《寡人之与国也》。
( 1 ) 生自渎课文,小组讨论翻译原文。
( 2 ) 师分发译文参考,生比较找出理解偏差之出。
( 3 ) 生讨论孟子的论证思路,小组代表发言。
生 5 (二组):首先梁惠王 “ 民不加多 ” 的疑问,然后 “ 五十步笑百步 ” 的例子分析 “ 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讲明增加百姓的措施及态度。
生 6 (三组):首先树耙子 “ 民不家多 ” 然后分析原因,取譬设喻为主张做铺垫,接着阐述 “ 民加多 ” 的措施及态度,正面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师:孟子在本文的论辩有何特点呢?
生 7 :迂回曲折。
生 8 :比喻新颖。
生 9 :论证有气势。
生 10 :从容不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