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看云识天气》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11 12:0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看云识天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学习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学习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 2课时
课前了解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为了享受快乐的户外生活,旅游者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  这里介绍10种云层形式,有“积”字表示云的形状是块状(无关大小),有“层”字表示天空布满阴沉的云。每种类型都给出了分布的大约海拔高度,云层越高,天气越好。在极地地区,同种类型的云层会在更低海拔的天空出现。①卷积云:小圆块积云,看上去如同波纹状,常被称为“鱼鳞天”,通常海拔高度5 000~8 000米,一般预兆晴朗天气。②高积云:类似于卷积云,预兆天气良好,但它的覆盖范围更广,云层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现于暴雨之后,悬浮在5 000~6 000米的高空。③积雨云:为低层雷云,云色乌暗。塔形云层高可达6 000米,顶部平云层被称作砧顶。积雨云常带来强风暴雨、雷鸣和闪电。上层类似假卷云,顶层类似假雨云。④积云:很易于识别,蓬松状白云,如同团团棉絮,飘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开意味着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发展得越来越大,前端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雨。位于海上碧空中的积云,通常表明离陆地已经不远,高度一般不超过2 500米。⑤卷云:由冰晶形成的高层缕状云,这也是它看上去纯白色的原因,经常称作马尾云。它们也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高5 000~9 000米。⑥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如果卷层云扩展,意味着天气晴朗;如果卷层云缩小,意味着将要下雨;如果天空笼罩着卷云,卷云上部的天空变暗,逐渐形成卷积云,这预示着雨雪的来临。⑦高层云: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湿空气靠近,云盘消失,云层变厚、变暗,直至下雨,高可达2 500~6 000米。⑧雨层云:为低层乌云,笼罩在空中,意味着4小时之内会有降雨,通常会持续几小时。⑨层积云:低层覆瓦状云层,通常覆盖整个天空。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它们可能会带来雷阵雨,但一般会在午后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蓝天。高度低于2 500米。⑩层云:云层最低,犹如浓雾笼罩在空中,刚开始出现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高山浓雾。它们并非很自然的雨水云,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细雨。如果在夜间它越来越厚,覆盖在清晨空中,通常这会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过2 500米。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棉絮( ) 点缀 ( ) 预兆( ) 绫纱( ) 粼波( ) 绸幕( ) 峰峦( ) 轻盈( ) 匀称( ) 崩塌( ) 弥漫( ) 征兆( )一霎间( )2、解释词语: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生活知识积累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观察什么来识别天气变化呢?(学生回答:看 ),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
文体知识积累 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整体感知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答: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观察天空中的云,根据云的特点,来推测天气的的变化。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答:文中的第3、4、5、6段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的。3、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推测天气的变化。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和云上的光彩现象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 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重点研讨一 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 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重点研讨二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赏读语言 1、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和作比较等等。(1)打比方。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绫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2)分类别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类别,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更形象生动)。(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高积云(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密切联系(特征)。2、说明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答:这些限制词说明了,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只是一种推测,具有不准确性,不行。还有“有时”、“推测”。3、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仿照造句。你找出的比喻句: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仿照的比喻句:
拓展积累 收集并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衣。 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成语: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烈日当空,赤日炎炎,暴风骤雨云淡风轻 万里无云 秋高气和 风轻云净 碧空万里 碧空如洗 风轻云淡 惨雨酸风 雪窖冰天日丽风和 飘风苦雨 焦沙烂石 焦金烁石 风和日丽 寒风侵肌 雪窖冰天 雪虐风饕 五黄六月 天寒地冻 十冬腊月 秋高气爽 风雨交加 诗词: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唐·岑参: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清·黄景仁:
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东边日出西边雨
冬冷夏热,冬雨夏干;
四季如春;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天无三日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怀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付计东西?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课后启示
课后反思
《看云识天气》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学习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学习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
学时安排 2课时
课前了解课前了解 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为了享受快乐的户外生活,旅游者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  这里介绍10种云层形式,有“积”字表示云的形状是块状(无关大小),有“层”字表示天空布满阴沉的云。每种类型都给出了分布的大约海拔高度,云层越高,天气越好。在极地地区,同种类型的云层会在更低海拔的天空出现。①卷积云:小圆块积云,看上去如同波纹状,常被称为“鱼鳞天”,通常海拔高度5 000~8 000米,一般预兆晴朗天气。②高积云:类似于卷积云,预兆天气良好,但它的覆盖范围更广,云层更厚,白中有暗。通常出现于暴雨之后,悬浮在5 000~6 000米的高空。③积雨云:为低层雷云,云色乌暗。塔形云层高可达6 000米,顶部平云层被称作砧顶。积雨云常带来强风暴雨、雷鸣和闪电。上层类似假卷云,顶层类似假雨云。④积云:很易于识别,蓬松状白云,如同团团棉絮,飘浮在空中。如果彼此分开意味着又是美好的晴天,可是如果发展得越来越大,前端越来越多,很可能会带来一场突然降临的暴雨。位于海上碧空中的积云,通常表明离陆地已经不远,高度一般不超过2 500米。⑤卷云:由冰晶形成的高层缕状云,这也是它看上去纯白色的原因,经常称作马尾云。它们也通常意味着天气晴朗,高5 000~9 000米。⑥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如果卷层云扩展,意味着天气晴朗;如果卷层云缩小,意味着将要下雨;如果天空笼罩着卷云,卷云上部的天空变暗,逐渐形成卷积云,这预示着雨雪的来临。⑦高层云:在阳光或月光照耀下,看上去像灰色的幕幔。如果湿空气靠近,云盘消失,云层变厚、变暗,直至下雨,高可达2 500~6 000米。⑧雨层云:为低层乌云,笼罩在空中,意味着4小时之内会有降雨,通常会持续几小时。⑨层积云:低层覆瓦状云层,通常覆盖整个天空。云层较薄,阳光可以透射下来。它们可能会带来雷阵雨,但一般会在午后消失,留下一片晴朗明亮的蓝天。高度低于2 500米。⑩层云:云层最低,犹如浓雾笼罩在空中,刚开始出现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高山浓雾。它们并非很自然的雨水云,但也可以形成蒙蒙细雨。如果在夜间它越来越厚,覆盖在清晨空中,通常这会是晴朗的一天,高度不超过2 500米。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棉絮( ) 点缀 ( ) 预兆( ) 绫纱( ) 粼波( ) 绸幕( ) 峰峦( ) 轻盈( ) 匀称( ) 崩塌( ) 弥漫( ) 征兆( )一霎间( )2、解释词语:峰峦: 预兆: 轻盈: 匀称: 崩塌: 弥漫: 征兆: 一霎间: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生活知识积累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观察什么来识别天气变化呢?(学生回答:看 ),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
文体知识积累 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整体感知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答:云就像 。观察天空中的 ,根据 的特点,来推测天气的 。2、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根据这些关键性的句段,就能迅速把握全文。)答:文中的第 段、第 段和第 段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的。3、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 段)说明云是天气的 ,人们可以看 推测天的变化。第二部分(第 段到第 段)具体介绍云的 、 和 现象跟 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 识 。第三部分(第 段)说明 的意义和局限性。
重点研讨一重点研讨一 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鳞波是 很 很 无 积云像 上午 傍晚 左右较 阳光 高积云像 扁 排列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高晴转 高层云卷云越 越 将 雨层云高层云变得 更 连绵积雨云 更 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 日晕三更雨月晕 华产生在 里 外 华环由 变 ,转晴;由大变小,转 雨虹雨过天晴,在 圆弧 霞早、 ,太阳照着对面的 云层变
重点研讨二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赏读语言赏读语言 1、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和作比较等等。(1)打比方。例:①“云就像是天气的‘ ’:天上挂什么 ,就将出现什么样的 。”(“ ”时商店的标志, 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②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 ,有时像一块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 ,这就成了卷积云。(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 ”和“洁白的 ”,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 ”,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2、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2)分类别根据 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 ,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 。(3)作比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 、 、 、 ,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 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 。3、说明语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3、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 。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仿照造句。你找出的比喻句: 仿照的比喻句: 你找出的比喻句: 仿照的比喻句: 你找出的比喻句: 仿照的比喻句:
拓展积累 收集并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诗词等。谚语: 成语: 诗词:
课后启示
课后反思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