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1 21: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什么?
2、指南针的发明对航海有何意义?
3、请简述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情况。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上面的书,大家读过吗?
关于明朝的事情,谁来分享一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书,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研学
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初步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请大家利用5分钟时间:
目标导学一:明朝的建立
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背景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阅读材料,请用两个词来形容元朝末年的统治。
在这种统治之下,你认为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
相关史料
2.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他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到处化缘维生。后来他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他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
略,逐步发展壮大,
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像
相关史料
明朝疆域图(1433年)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光武帝刘秀
想一想
汉高祖刘邦
目标导学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加强君权呢?
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
换位思考:我当皇帝怎么做?
材料: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背景: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目的:
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历史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明朝机构设置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在中央:①废丞相制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③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收归兵部
改制前
皇帝
中书省






改制后
皇帝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相关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相关史料
朱元璋强化皇权——地方改革官制
行中书省
中央
中央
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改革后
改革前
地方
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军事方面: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明朝地方军事机构设置
特务组: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锦衣卫特务机构
职能:
特点:
对臣民监视、侦查。
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廷杖
明太祖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遭廷杖的大臣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当场打死。如嘉靖时,有一次被廷杖的大臣达134人,其中有16人被打死。
相关史料
措施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目的:进一步集中权力
目的:分散兵权
作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表现: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目的:巩固皇室
表现: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目的: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在地方
在中央
(1)改革官制
知识归纳
(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
锦衣卫
目的:监视
官民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职责: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发展:明成祖成立东厂
,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1.范围
“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朱熹,南宋儒家代表人物。
目标导学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工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科举放榜图(清)
2.要求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甲: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
假如身处明朝,甲乙一起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根据他们的答案,你认为他们两个谁会高中状元?
乙:回答出有创意的答案
如果你也是参考者,你想要高中状元,你会如何作答?
由此可见,八股取士的最大危害在于:
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3.危害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北京、南京两个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和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目标导学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农业的发展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玉米
红薯(甘薯)
马铃薯(土豆)
向日葵
番茄(西红柿)
花生
辣椒
2.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3.商品经济的活跃
①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②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晋商故里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
乔家大院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
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
明朝的专制统治对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和“考试”制度有何启示?
①政治上提倡民主,选贤任能
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
以史为鉴
明朝的建立
措施
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南京)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建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的统治
课堂小结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检测目标
A
2.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C
检测目标
3.2008年奥运会圣火在中国长城点燃。这里的“长城”是指(

A.秦长城
B.汉长城
C.明长城
D.清长城
C
检测目标
4.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
汉朝
B.
唐朝
C.
明朝
D.
隋朝
C
检测目标
5.下列机构中,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统治后期的是(

A.
三司
B.
六部
C.
厂卫特务机构
D.
丞相
D
检测目标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选做题: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