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分类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分类 北京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1 16: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不同的分类,能根据统计出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分类与整理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按不同标准对物体分类的方法。探索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数据,初步体验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活动。确立标准
教学重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分类方法, 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不同的分类统计数据的收集过程。
教学难点:把同一些事物按不同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有要完成的统计图、表各-张。教具是打印好的可以移动的15张表示晴天的小图标、7张表示多云的小图标、8张表示雨天的小图标。记录6月份天气情况的空白表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人,自主学习
1. 呈现例1的天气记录表。
教师:乐乐(音频)今年6月份要去某地旅游,他们先找来这个地方去年6月份的天气记录(电脑出示如下页的天气记录表)。看到这张记录你想知道些什么?
由于学生观察情境的切人点和兴奋点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虽然看的是同一幅图,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学生1:我想知道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多云,有几天是雨天。
学生2:我想知道多云和雨天一共有多少天。
学生3:我想知道哪种天气最多。
学生4:我想知道天气情况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从实际需要引发统计活动。学生有没有分类统计的热情,能不能主动应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很大程度上受“需要”的影响。有统计的需要,就会积极投入:没有统计的需要,就不会自爱参与。天气记录表呈现的是各种天气情况混杂在一起的情形,不容易看清有几种天气情况,更不容易看清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为了知道天气情况的种类和数量,需要“理一理”,需要“分类统计”。这样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尝试统计。
教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为了知道三种天气情况的数量,学生很可能在天气记录表上一边看一边数,品然能得到数据,但离统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教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天。(15个晴天、7个多云天、8个雨天。)
教师: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预设一一方法1:先分一分,再数一数。方法2:直接在表上一个一个地数方法3:边做记号边分类边数....
请同学们看黑板 老师把这些天气做成可移动的小图片的形式,现在你们可以怎样去分类?(学生说)谁上来摆一摆,(在黑板上分分类)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类吗?
师:同学们 你们还有更好的分类方法吗?(引发思考)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认真观察 他和第一个同学摆的有哪些不同之处?
追问:你和第一个同学不一样 你这样摆的好处是什么?(便于数数、比较就是一一对应) 他这个方法非常正确,谁能既能达到这个目的,还能比他摆的更美观?
师:既然这种方法便于比较 你们能根据这种方法,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比、和)
建议:你根据什么提这个建议的?——你真棒,你能恰当的运用咱们分类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咱们的统计是有作用的。
小结:通过你们精彩的介绍,老师明白了要想知道三种天气情况的数量,
,原来有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
【设计意图】既放手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又及时给子指导。学生有了统计题望,就会主动地分要、计数、比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板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交流提供好条件。
3.填表呈现数据。
教师:把三种天气情况分类排列,每种天气情况有几个还需要数。如果把数据都写出来就方便了。
【设计意图】表格是表达数据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知道获得数据是统计的项任务。把每种天气情况的天数填入表格,清楚地表达数据是统计的一件工作。表格是为了方便计数和呈现统计结果而设计的。
4.根据数据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大家统计出的结果,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教师:你们会给乐乐提出什么建议呢?(分类统计的核心问题。)
预设: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有意义的再加工,进行较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的回答大致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出各种天气情况的数量,如有15个晴天、7个多云天、8个雨天;另一种是对数量进行比较或综合,如晴天最多,但是旅游的时候也有可能下雨,建议带雨伞…
[设计意图]获得数据不是统计的最终目的,完成统计表不是统计教学的唯一任务。分析研究教据、掌握事物的主要情况、把握现象的发展态势,才体现出统计的价值。
(二)实践应用,合作探索
1. 出示例2.
教师,小东上周在路口看到了这样段场景,请你认真现察。你发现了什么?演示车辆经过某路口的场景,经过的车辆设计成动态的形式,且无规律地呈现黄、蓝不同颜色的公共汽车、小轿车和自行车一个接一个地经过路口,然后消失。
[设计意图]例1的任务是初步体验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 例2重点放在用符号收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在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体验简单的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2.分类统计。
(放完一遍说)①.统计车经过的情况和刚才统计天气的情况,有哪些不同之处?(快、不好统计)
②.给你们些时间,想一想,怎么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出来?(半分钟思考)
③.现在谁来说一说,刚才这种情况,怎么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出结果?
(分类 怎么分?——公交车 小汽车 自行车)那有什么办法?
④.我们要先确定分类标准,刚才非常快速的情况下,我们容易把它统计准确吗?
⑤.那我们怎么办呢?——需要合作 ——怎么合作?(提前分好 四人一组 讨论)——怎么分工 (小汽车数量多 不好数 可以两个人都数小汽车——之后对答案)
⑥.(讨论后)哪个小组说一说 你是怎样分工的?——找几个小组(老师帮助肯定一个方案)
还有哪个小组的方案有问题,我们再确定出更好的方案
⑦.我们每个组都有了相对完善的方案,下面就请按照你们小组的方案进行统计,老师再放一遍。
⑧.统计结束,(数据不合在一起时——你们是小组合作啊,你们要把统计的成果放在一起,才是统计的完整的数据)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先用符号记下来再数数的统计方法很少,教师利用马路上行驶的车辆这一场景,除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外,主要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使用这种统计方法的机会,体会符号记录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填表后组织学生交流,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统计数据的。教师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完成表格(见下表)
类别 公交车 小汽车 自行车
辆数
3.分析数据。
教师: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4.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首先我们先确定分类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统计(划、摆、合作)对我们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联系生活,形成技能
教师:如果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表格)?
【设计意图】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处?不同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呢?空洞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在这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既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种学习方式,而且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学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