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8.文言文二则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
读下面的名句,说一说它们的意思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知读书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如果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顶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就是一艘驶向成功彼岸的船。
少年不知勤学早,老来方知读书迟。
少年时只知道玩耍,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勤奋学习。
囊萤夜读
náng
yíng
“冖”要写的宽一些,各部件要写得紧凑,还要注意笔画间的穿插避让。
冖要宽,盖住下面的“虫”。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yìn
gōng
qín
yān
gōng
下面是“心”的变形,撇捺舒展,竖钩以竖中线为基准,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左边点与右边两点形成呼应。
qín
右边是“力”,表示努力。左边笔画较多,书写时左部略高,右部笔画较少,横折钩略低,左部的最后一笔提与右部的竖撇要穿插避让。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yìn
gōng
qín
yān
读文言文,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要读出停顿;句子较长而中间没有标点符号的,要能够根据意思读出停顿,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小结
以夜继日
以夜继日焉
加上一个“焉”字就感觉时间好长,还能读出古人摇头晃脑的感觉。
紧扣“焉”字,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停顿。
比较读下面的词句,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课后第三题的理解方法尝试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
胤恭勤不倦。(
)
家贫不常得油。(
)
疲倦
贫穷
·
·
恭勤:肃静勤勉。
不倦:不知疲倦。
博学多通:博学多才,学识渊博。
通:通晓,明白。
译文:(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明读书,日夜不停地学习。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成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布袋装的意思。
“练囊”的“练”指白色的布,“囊”指布袋,“练囊”即白色的布袋。
“囊萤夜读”的“囊”与“练囊”的“囊”意思相同吗?
锦囊妙计
囊中羞涩
探囊取物
同一个词语,有时候表示事物名称,有时候表示一种动作行为。
点拨
前后两句间有什么联系?
先介绍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再说他是如何刻苦学习的。
“囊萤夜读”是“恭勤不倦”的表现,是“博学多通”的原因。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准字音
学习断句与停顿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读出味道,感悟道理
思辨:《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车胤克服困难、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囊萤夜读》。
车胤勤学被传为佳话,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译文:晋朝的孙康家里贫穷,冬天利用雪光读书。
囊萤夜读
孙康映雪
囊萤映雪
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囊萤夜读
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分:具体事例——“囊萤夜读”
不惧环境恶劣
坚持勤奋苦学
板书设计
主要内容
《囊萤夜读》讲述了晋朝人车胤因家庭贫困,用袋子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表现了车胤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车胤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一、选出与所给加点字的读音不同的一项。
盛萤火(
)
A.盛饭
B.盛东西
C.茂盛
D.能盛下
C
﹒
二、理解《囊萤夜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A.胤恭勤不倦
B.博学多通
C.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D.以夜继日焉
这是一篇写车胤用白绢收集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的小故事。其中能反映主人公勤奋读书的语句是(
)。
ACD
作业:
背诵《囊萤映雪》
预习《铁杵成针》(共27张PPT)
18.文言文二则
第2课时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
恭勤不倦
囊萤夜读
博学多通
听写词语:
借助上面三个词语,说说故事的内容和受到的启发。
车胤儿时利用萤火虫的荧光代替油灯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有所付出,才会有所收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个故事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
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
学习生字
féng
zú
“夂”的撇捺不要过长,“辶”的捺舒展。
第二横为长横,两个“人”的捺变点,末笔在竖中线上。
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借助注释,读懂意思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弃”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由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弃:放弃。
成语:半途而废
传说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准备放弃(学业)离开。
问之,曰:“欲作针。”
这句话是谁在问谁?
这句话是李白在问老奶奶。
他会问些什么呢?
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呀?”
老婆婆会怎么回答呢?
老婆婆说:“我想着做个绣花针。”
用自己的话说说“问之,曰:‘欲作针’
”的意思。
李白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想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感其意,还卒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思考:李白明白了什么?又是如何做的呢?
李白明白了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他回去完成了学业。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尝试着讲一下这个故事。
在象耳山下有条小溪叫磨针溪。据说李太白小时候在山中读书,还没有学成,他就打算放弃学业回家。他路过这条小溪时,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小溪边磨铁杵。他就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个绣花针用。”李白被老婆婆的意志力感动了,回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思考:“世传”二字如何理解?
“世传”的意思是故事不一定真实。
铁杵成针,这种做法看起来不合理,但是精神值得学习。
再读课文,领悟精神
很多人一直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你怎么看?
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看起来也许不可思议,也许有些夸大其说,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不要只紧盯着故事,而要透过这个故事,看到它反映出来的精神,那就是——铁杵成针,让我们铭记——铁杵成针。
概括内容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弃学的李白在磨针溪受到一位磨铁杵的老妇人的启发,回去完成学业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肯下苦功,坚持不懈,最后一定能成功。
铁杵成针
起因:学业未成离去
结果:感其意,还卒业
板书设计
经过:偶遇老媪磨针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胤恭勤不倦(恭:肃敬)
B.博学多通(通:通晓,明白)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是:这)
D.世传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离开)
B
﹒
﹒
﹒
﹒
二、理解《囊萤夜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1)文中(
)这两个词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用……装(做)”。
A.倦
练
B.囊
练
C.通
囊
D.书
日
(2)导致车胤囊萤夜读的客观因素是(
)。
A.
胤恭勤不倦。
B.
家贫,不常得油。
C.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D.
以夜继日焉。
B
B
A.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
通晓许多门知识。
B.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
通晓许多门知识。
C.晋朝人车胤恭敬勤劳,(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
通晓许多门知识。
D.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
通晓许多门知识。
(3)下面对“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三、熟读《铁杵成针》,完成后面的练习。
(1)标出下面两句话朗读时停顿的地方。
①磨针溪,在
象耳山下。世传
李太白
读书山中。
②过
是溪,逢
老媪
方
磨铁杵。
/
/
/
/
/
/
/
(2)下面句中的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填字母)
①问之,曰:“欲作针。”
(
)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
A.太白
B.
老媪
C.针
D.铁杵
B
B
?
?
A.经过一条小溪,碰到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B.经过这条小溪,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C.经过小溪,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D.经过这条小溪,碰到一位老婆婆磨铁杵。
四、熟读《铁杵成针》,完成后面的练习。
(3)对“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翻译准确的一项(
)
B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
孙康映雪
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躺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是下了一场大雪,亮光是大雪映出来的。孙康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
[感悟]
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刻苦努力,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永不放弃。
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孙康终于成了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