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单元第1章第2节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冀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单元第1章第2节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02 16: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单元第1章第2节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操作步骤,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上存在多处错误,下列关于纠错叙述不正确的是(  )
?无对照实验????????????????????????????????????????
B.?碘液不应在第③步滴加而应在最后滴加????????????????????????????????????????
C.?第④步不需要搅拌????????????????????????????????????????
D.?37℃水浴应保持10分钟而不是1分钟
2.???如图为探究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同学们将试管置于37℃条件下一段时间,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组试管内物质变蓝,②组试管内物质不变蓝,③组试管内物质呈浅蓝色???
B.?置于37℃条件下是为了模拟口腔温度????????????????????????????????????????
C.?①组和②组实验变量是唾液????????????????????????????????????????
D.?③组与①组对照说明牙齿咀嚼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水浴温度为37℃,这是因为37℃(  )
A.?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
B.?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
C.?随意温度,无特殊意思????????????????????????????????????????
D.?各种生物体内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宜温度
4.???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3支试管做了如图所示的处理,并将3支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5分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能变蓝,②③不能变蓝
B.?①与②对照,探究的是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②与③对照,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D.?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如图所示,某同学进行了“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实验研究的单一因素是清水????????????????????????????????????????
B.?两个试管中三种液体都应是等量的????????????????????????????????????????
C.?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乙????????????????????????????????????????
D.?实验说明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有影响
6.???如图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四组实验操作,在37℃温水中保温10分钟后滴加碘液,四组中最可能不变蓝的是(  )
A.??????????????????????????B.??????????????????????????
C.??????????????????????????D.?
7.???下表为一项实验设计方案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步骤
操作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1
加1%淀粉液
2mL
2mL
2mL
2
加稀释唾液
2mL
2mL
2mL
3
保温5min
37℃
100℃
0℃
4
滴碘液
2滴
2滴
2滴
5
记录结果
淡黄色
淡黄色
淡黄色
?该实验可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B.?实验表明,温度对该种酶活性影响不明显????????????????????????????????????????
C.?溶液显淡黄色是因为碘与淀粉反应的结果????????????????????????????????????????
D.?出现此实验结果,可能是因为酶具有高效性
8.???小金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号
2号
稀淀粉糊(mL)
2
2
新鲜唾液(mL)
2
2
恒温处理(5min)
37℃
0℃
碘液(滴)
2
2
?实验中淀粉遇碘变蓝色????????????????????????????????????????
B.?实验探究唾液能否催化淀粉分解????????????????????????????????????????
C.?1号试管和2号试管形成对照????????????????????????????????????????
D.?恒温时间太短淀粉糊未被分解会影响结果
9.???在完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在装有馒头碎屑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唾液和清水,水浴加热,试管内物质变蓝的是(  )
A.?注入唾液的试管?????????????????????????B.?注入清水的试管?????????????????????????
C.?注入唾液的试管和注入清水的试管出?????????????????????????D.?都不变蓝
10.???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结果如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温度
检测
结果
1号
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
37℃
2滴碘液
不变蓝
2号
0℃
变蓝
?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
B.?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
C.?1号不变蓝是因为淀粉已被分解为葡萄糖????????????????????????????????????????
D.?该实验结果说明低温促进淀粉的消化
二、填空题
11.???唾液淀粉酶对食物的消化实验,试管要放在______的温水中,为什么______,大约______分钟最适宜,验证试管中是否有淀粉要用到______.
12.???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时,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适宜温度是______;实验中加清水的试管主要起______作用。
13.???小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活动中,进行如下操作: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许等量的馒头碎屑,编号为A、B;②A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B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③将两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温水的烧杯中;④10分钟后取出,各加入2滴碘液.请分析回答:
(1)小悦在该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______ .
(2)该探究活动的变量是 ______ ,除变量外,其它条件都应该 ______ .
(3)温水最好控制在 ______ ℃左右,是为了模拟人体温度;小悦使用馒头碎屑,是为了模拟 ______ .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是 ______ 试管,这是因为唾液中的 ______ 将馒头中的 ______ 分解了.
14.???在一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和2ml唾液,充分搅拌,并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取出冷却后加入2滴碘液,现象:______,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______.
15.???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唾液中含有的______把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16.???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淀粉遇碘 ______ ,麦芽糖遇碘 ______ .
(2) ______ 和 ______ 在口腔中不被消化,只有 ______ 在 ______ 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麦芽糖.
(3)你在仔细咀嚼馒头时体验到馒头在口腔内味觉的变化是 ______ .?因为 ______ .
(4)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______ 、 ______ 、 ______ 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而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必须在消化道内,经 ______ 的作用,分解成能被吸收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最终糖类分解成 ______ ,蛋白质分解成 ______ ,脂肪分解成 ______ 和 ______ .
17.???如表中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
试管
实验设计
l
馒头屑加2毫升唾液,充分搅拌,37℃水浴l0分钟.
2
馒头屑加2毫升清水,充分搅拌,37℃水浴l0分钟.
(1)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______ .
(2)除了变量以外,其它条件都必须相同吗?回答: ______ .
(3)把试管放人37℃温水中10分钟的目的是 ______ .
(4)滴加碘液后,没变蓝色的是 ______ 号试管.
(5)上题试管中物质没变蓝色的原因是 ______ .
18.???取2支试管,1号试管加2ml浆糊、2ml清水,2号试管加2ml浆糊、2ml唾液,并将试管置于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同时取出两试管,冷却,向两试管各滴入2滴碘液. ______ 号试管没有变蓝,这是因为淀粉在 ______ 的作用下,被分解成 ______ 的缘故.
19.???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表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改正后才有相应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清水或唾液
2mL唾液
A
2mL唾液
震荡后保温
5℃水浴中保持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结果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1)改正表中的错误 ______ 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______ ,作为1号试管的对照实验.
(2)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 ______ 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的比较可以证明:口腔中 ______ ,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4)由此可见,口腔对淀粉能进行 ______ 消化.
20.???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
试管
加入物质(各2毫升)
水温
时间
试剂
加碘后的现象

淀粉+唾液
0℃
10分钟
碘液

淀粉+唾液
80℃
10分钟
碘液

淀粉+唾液
37℃
10分钟
碘液

淀粉+清水
37℃
10分钟
碘液
(1)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选填“变蓝”或“不变蓝”)
(2)①号和②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 ______ 必须在适宜的 ______ 下有活性.
(3)③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被分解成了 ______ .
21.???如图1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读图并填空:(甲是实线、乙是短虚线、丙是长虚线)
(1)图1中曲线丙表示 ______ (选填营养物质)?的消化.
(2)从图中看,淀粉最终在 ______ (选填消化器官)中彻底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3)某同学为了进一步研究淀粉的消化,在图2中A、B两试管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加入不同物质,振荡使其反应充分,据图回答:
①淀粉糊不变蓝的是 ______ (选填“A”或“B”)试管.
②饭后立即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对消化有抑制作用.因为人在运动过程中,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 ______ (选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影响消化.
三、简答题
2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过程如下:向1号、2号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浆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将2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盛有37℃温水的烧杯中10分钟取出,待冷却后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1)请你判断:______号试管里的浆糊不变蓝色;原因是该试管里浆糊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中的______初步消化了。
(2)实验选择盛放在37℃温水中10分钟,是模拟人体______的温度,且在该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
(3)向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向1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清水作对照,目的是控制______。
(4)淀粉最终将在______被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B步骤中的“搅拌”相当于口腔中______的作用.
(2)D步骤加碘液后两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由于唾液中的______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4)唾液淀粉酶在水浴温度保持37℃时活性最强,如果将C步骤烧杯中的水温调到80℃或5℃左右,再重复D过程,那么这两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是______.
???今年“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是“营养+运动,平衡促进健康”,旨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肥胖,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数据表明,不同人每天摄入的食物比例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饮食中______的摄入量多,更容易肥胖。
A.粮谷类和肉类
B.蛋、豆制品和肉类
C.水果、蔬菜和粮谷类
D.肉类和水果、蔬菜
(2)人吃馒头时会感到甜味,是因为口腔中进行化学消化.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2实验:
(Ⅰ)本实验有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
(Ⅱ)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对实验结果是否会产生什么影响?______。
(Ⅲ)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______。
(Ⅳ)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______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探究题
25.???当我们细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小袁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三小份,两份处理为碎屑,一份保持为馒头块,并对三份材料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
A.将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放入①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B.将馒头块与2毫升唾液放入②号试管中不搅拌。
C.将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择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2)若①和③作为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______,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______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_____。
(3)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还应设置______。
26.???如表是几位同学探究实验唾液的催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部分记录如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处理方法
检验方法
现象
1
2毫升唾液+淀粉溶液
37℃,10分钟
滴加碘液
2
2毫升清水+淀粉溶液
37℃,10分钟
滴加碘液
变蓝色
3
____+淀粉溶液
0℃,10分钟
滴加碘液
4
2毫升唾液+淀粉溶液
37℃,10分钟
滴加碘液
变蓝色
5
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
37℃,10分钟
滴加碘液
不变蓝
6
2毫升唾液+馒头块
37℃,10分钟
滴加碘液
部分变蓝
(1)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那么3号试管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
(2)4号试管出现了蓝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除了唾液外,人体可能还会分泌其他消化液,其中不参与淀粉的消化,但参与脂肪的消化液是______,小明吃的肉馅馒头中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那么这些物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第2单元第1章第2节 一、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答案】
1.??C???????2.??D???????3.??A???????4.??B???????5.??A???????
6.??A???????7.??A???????8.??B???????9.??B???????10.??A???????
11.??37℃;唾液淀粉酶在37℃的温度下消化能力最强;5-10;碘液???????
12.??37℃;对照???????
1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唾液;相同;37;牙齿的咀嚼;B;唾液淀粉酶;淀粉???????
14.??不变蓝 ? 麦芽糖 ????????
15.??唾液淀粉酶???????
16.??淀粉;变蓝;不变蓝;脂肪;蛋白质;淀粉;唾液淀粉酶;变甜;唾液淀粉酶把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17.??唾液;相同;37℃是酶的活性发挥最好的温度;1;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
18.??2;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19.??应在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2mL清水;唾液淀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物理性和化学性???????
20.??唾液淀粉酶;温度;麦芽糖???????
21.??蛋白质;小肠;A;减少???????
22.??2? 淀粉酶? 口腔? 单一变量? 小肠???????
23.??舌和牙齿? 1试管中变蓝,2试管中不变蓝? 唾液淀粉酶? 都变成蓝色???????
24.??A? 唾液? 会产生影响? ①号变蓝,②号不变蓝? 唾液???????
25.??②③? 有无唾液? ③? ③号试管中的淀粉全部被唾液消化分解了? 重复组???????
26.??2毫升唾液? 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胆汁? 淀粉、蛋白质、脂肪???????
【解析】
1.??
解:观察该同学的操作步骤可以发现,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有3处错误:如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这样就降低了实验结论的可信度;其次,滴加碘液应在水浴并冷却后,否则就不能确定实验现象是由唾液引起的。也有可能由于碘的升华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再次,水浴时间太短,应将试管放在37度水中水浴10分钟左右。故ABD正确,第④步需要搅拌,使唾液与馒头碎屑充分混合。故C错误。
故选:C。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2.??
解:A、①号试管中由于加入的是清水,清水不消化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②号试管中由于加入的是唾液,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③组试管内的馒头块不能充分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浅蓝色,A正确;
B、唾液消化淀粉需要适宜的温度,置于37℃条件下是为了模拟口腔温度,B正确;
C、分析图示中的实验设置可知: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C正确;
D、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有唾液和牙齿的咀嚼的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D错误。
故选:D。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分析图示中的实验设置可知: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设计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
3.??
解: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水浴温度为37℃水中进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受温度的影响.解答此题从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步骤入手.
此题考查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回答此题.
4.??
解:A、①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馒头块与唾液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内液体不变蓝色,②③号试管内液体变蓝色,A错误;
B、①与②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唾液,滴加碘液后,若①号试管不变蓝,②号试管变蓝,说明唾液淀粉酶可以消化淀粉,B正确;
C、②与③有两个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不能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C错误;
D、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消化酶的特性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5.??
解:A、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试管甲和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A错误
B、根据对照实验变量唯一,两个试管中三种液体都应是等量的,B正确
CD、试管甲和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乙试管在37℃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CD正确
故选:A。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6.??
解:A、通过搅拌,将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滴加碘液不变蓝,A符合题意;
BC、清水不消化淀粉,所以滴加碘液变蓝,BC不符合题意;
D、唾液没有与馒头块充分混合,所以滴加碘液变浅蓝,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
7.??
解:A、该实验中步骤2与3顺序颠倒,使酶在保温前就已经将淀粉水解,实验现象一致,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A正确;
B、该实验中步骤2与3顺序颠倒,使酶在保温前就已经将淀粉水解,因此不能体现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作用,B错误;
C、该实验中步骤2与3顺序颠倒,使酶在保温前就已经将淀粉水解,因此实验现象一致,而不是碘与淀粉反应的结果,C错误;
D、该实验中步骤2与3顺序颠倒,使酶在保温前就已经将淀粉水解,因此实验现象一致,而不能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解答此题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入手。
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8.??
解:A、在实验中常常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来验证淀粉是否存在,A正确;
B、该实验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温度,不能探究唾液能否催化淀粉分解,B错误;
C、1号试管与2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可以形成对照,C正确;
D、要求水浴时间为5~10分钟,如果恒温时间太短淀粉糊未被分解会影响结果,D正确。
故选:B。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1号试管与2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9.??
解:实验原理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在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后变为麦芽糖,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淀粉遇到碘液变蓝。所以注入唾液的试管组内只有麦芽糖,不变蓝;清水不消化淀粉,所以注入清水的试管组淀粉没消化,变蓝。
故选:B。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但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具有甜味。
2、人的口腔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它的作用下口腔中的部分淀粉可以转化成麦芽糖。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摄氏度。
3、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关键是熟练掌握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的实验。
10.??
解:A、两支试管加入馒头碎屑后应充分搅拌,使唾液与馒头碎屑充分混合,A正确;
B、据表中信息可见: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B错误;
C、1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会变蓝,不是葡萄糖,C错误;
D、实验现象:1号不变蓝,因为淀粉己被分解为麦芽糖;2号变蓝,说明低温抑制淀粉的消化,D错误。
故选:A。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11.??
解:唾液淀粉酶在37℃的温度下消化能力最强,因此,将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保温5-10分钟.然后用碘液验证淀粉的存在.
故答案为:37℃;唾液淀粉酶在37℃的温度下消化能力最强;5-10;碘液
(1)消化酶发挥最好效果的温度是与人体的温度相同的,即37℃左右.
(2)根据碘液遇淀粉变蓝,滴入清水的试管里的浆糊含有淀粉;滴入唾液的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没有变成蓝色,进行解答.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质是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过程.
12.??
解: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实验时,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适宜温度是37℃.在这个实验中,实验中加清水的试管没有接受实验变量的处理,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故答案为:37℃;对照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水与唾液的量要相等。
13.??
解:(1)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肯定或否定回答,由生活经验可知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所以作出的假设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本实验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所以变量是唾液,除变量外,其它条件都应该相同.
(3)人的体温为37℃,所以温水最好控制在37℃左右;使用馒头碎屑,是为了模拟牙齿的咀嚼;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是B试管,因为B试管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了.
故答案为:(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唾液;??相同??
(3)37;牙齿的咀嚼;?B;??唾液淀粉酶;?淀粉
①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要求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14.??
解:因为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故答案为:不变蓝;麦芽糖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即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表达和交流,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此题考查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5.??
解: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因此,口腔周围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入口腔,内含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
故答案为:唾液淀粉酶。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据此解答。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淀粉的消化过程,淀粉的消化始于口腔,结束于小肠。
16.??
解:(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遇到碘变成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而被人体吸收利用.口腔对淀粉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对蛋白质和脂肪没有消化作用.
(3)馒头在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会分解为麦芽糖而变甜.
(4)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在消化道内被消化为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故答案为:(1)淀粉;变蓝;不变蓝
(2)脂肪;蛋白质;淀粉;唾液淀粉酶
(3)变甜;唾液淀粉酶把部分淀粉转化成了麦芽糖
(4)水;无机盐;维生素;消化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1)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2)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7.??
解:(1)在对照实验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这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左右的温水中.
(4)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溶液呈碘液的颜色,即淡黄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
(5)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1号试管的现象是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
故答案为:(1)唾液;(2)相同;(3)37℃是酶的活性发挥最好的温度;(4)1;
(5)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
阅读表格可知,该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置了1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18.??
解:1号试管中的浆糊加入清水水浴后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会变蓝,2号试管中浆糊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是2号试管.
故答案为:2;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37℃左右催化作用最好.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19.??
解:(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
(2)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
(3)1号试管与3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4)细嚼馒头,它会慢慢变甜,说明馒头在口腔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说明淀粉发生了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
故答案为:(1)应在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2mL清水
(2)唾液淀粉酶
(3)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4)物理性和化学性(缺一无分)
(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2)1号试管与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试管与3号试管以是否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3)淀粉首先在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内多种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
20.??
解:(1)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酶的活性甚至使酶丧失活性,1号试管处于低温环境中,酶不能发挥催化作用,试管中的淀粉不会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2号试管处于高温环境中,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会丧失,淀粉不会被消化,滴加碘液会变蓝色;3号试管处于适宜的温度(37℃,是酶活性最适的温度)环境中,淀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4号试管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即:①变蓝、②变蓝、③不变蓝、④变蓝.
(2)比较3号试管与1号试管、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知,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活性最强,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
(3)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淀粉和麦芽糖最终要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消化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故③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故答案为:
(1)①变蓝;②变蓝;③不变蓝;④变蓝
(2)唾液淀粉酶;温度;
(3)麦芽糖
从实验设置来看,该实验旨在探究温度(低温和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3号、4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3号试管与1号、2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低温或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遇碘变蓝色,淀粉的这个特性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经常用到.
21.??
解:(1)根据分析知图1中曲线丙表示蛋白质的消化.
(2)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从图中看,淀粉最终在小肠(或D)中彻底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成麦芽糖,A试管中有唾液,在37OC的条件下将淀粉成了麦芽糖,淀粉遇淀粉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在图2中A、B两试管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加入不同物质,振荡使其反应充分①淀粉糊不变蓝的是A?试管.②饭后立即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对消化有抑制作用.因为人在运动过程中,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从而影响消化.
故答案为:
(1)蛋白质
(2)小肠(或D)
(3)①A;②减少;
如图1中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表示食物中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变化情况,淀粉是在口腔内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所以曲线乙是淀粉的消化;蛋白质是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在小肠内被最终消化,所以曲线丙是蛋白质的消化;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所以曲线甲是脂肪的消化
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结束小肠,脂肪的消化开始小肠.
22.??
解:(1)1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2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说明淀粉被分解了。
(2)消化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低温会抑制酶的催化能力,高温会使酶的活性丧失,人体内的温度37℃是消化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因此实验过程中水温是37℃。
(3)探究“唾液对淀粉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吗?”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在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在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4)食物中的淀粉,在人体的口腔内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在小肠内在被最终消化为葡萄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
故答案为:(1)2;淀粉酶
(2)口腔
(3)单一变量
(4)小肠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3.??
解:(1)在口腔中会进行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够磨碎食物,促进食物的消化。
(2)(3)D表示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1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4)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如果把温度调到80℃或5℃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导致淀粉不会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会变蓝。
故答案为:(1)舌和牙齿;
(2)1试管中变蓝,2试管中不变蓝;
(3)唾液淀粉酶;
(4)都变成蓝色。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4.??
解:(1)比较图形可知,肥胖患者的饮食中粮谷类和肉类的摄入量较正常人偏多。各占44%和15%,粮谷类含较多的淀粉,在体内转化成糖,肉类含较多的脂肪,多吃易导致肥胖。故选A。
(2)(Ⅰ)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馒头形态、温度环境都相同,不同的是加入的物质,②号试管是2毫升唾液和2滴碘液,①号试管是2毫升清水和2滴碘液,其变量是唾液,两只试管形成对照。
(Ⅱ)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操作步骤③时,若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5℃的水浴中保温”,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将淀粉全部消化导致②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
(Ⅲ)①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②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在步骤④中,滴加碘液后的现象是①号变蓝,②号不变蓝。
(Ⅳ)根据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故答案为:(1)A;
(2)(Ⅰ)唾液
(Ⅱ)会产生影响
(Ⅲ)①号变蓝,②号不变蓝
(Ⅳ)唾液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分析表格中的实验设置可知:该生物学习小组设置了2组对照实验,分别是1号试管与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与3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唾液淀粉酶的特性以及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25.??
解:(1)②号试管与③号试管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因此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应选择②③为对照实验。
(2)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唯一不同的量是有无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若①和③作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①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②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完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温水中,5至10分钟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③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③号试管中的淀粉全部被唾液消化分解了。
(3)这个探究实验只做一次,结果不可靠。所以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还应设置重复组,多次测量(至少三次),取平均值,以减少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1)②③
(2)有无唾液;③;③号试管中的淀粉全部被唾液消化分解了
(3)重复组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6.??
解:(1)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温度,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除实验变量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那么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物质是2毫升唾液。
(2)4号试管本应与1号有相同的现象,但结果出现了蓝色,是因为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3)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所以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为:胆汁、肠液和胰液。因此,不参与淀粉的消化,但参与脂肪的消化液是胆汁。
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就被消化。在口腔中,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在胃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消化成多肽;?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在小肠中,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三者最终在小肠内在胰液和肠液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彻底消化。
故答案为:(1)2毫升唾液;
(2)淀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或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偏少;
(3)胆汁;淀粉、蛋白质、脂肪。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此题考查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影响.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