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认识内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知道对于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机械能认识内能,领会其中的类比方法。
(2)经历用做功和热传递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实例,养成联系实际学习物理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内能的概念;通过温度高低来判断一个物体内能的多少;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内能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铜丝、烧杯、适量的热水和冷水、打火机、砂纸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水沸腾时,壶盖被顶起。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壶盖?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据说,瓦特从蒸气顶开壶盖这个常见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把人类带入崭新的“蒸汽时代”。后来,人们以蒸汽机为动力来牵引机车和轮船。由此,我们知道:水蒸气具有能量。水蒸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它的内部,它不同于机械能,称作内能。
今天,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能量,来自于燃料燃烧时释放的内能。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内能、认识内能。
板书课题:12.1
认识内能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回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师:从微观角度来看,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例如水蒸气、燃料燃烧时产生的高温气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分子间有无力的作用?
指名说出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教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分子有能量吗?
2.帮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
(1)让学生阅读“什么是内能”小标题下的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分子有能量吗?你是怎样理解的?什么叫物体的内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展示图片:运动的篮球和分子、下落的苹果与互相吸引的分子、被压缩的弹簧和互相排斥的分子。并概括发言:
运动着的篮球具有动能,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苹果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互相吸引的分子也具有势能;被压缩弹簧的各部分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
(3)讲述并板书: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4)感悟科学方法:
类比法——将未知事物(运动的、相互作用的分子)跟已知事物(运动的篮球、被压缩的弹簧等)进行比较,根据它们的相同或相似,推知未知事物也可能有某种属性。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5)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铅球静止在地面上,机械能为零,有没有内能?“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得出结论: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教材图12-2,思考、讨论:质量相同的一壶热水和一壶冷水,哪个具有的内能多?你能解释吗?
教师对学生发言做出恰当的评价,板书:
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想一想:改变一个物体的
,就可以改变它的内能。(温度)
4.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钻木取火、冰镇饮料。
提问:图片中,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总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5.学生活动1:改变物体的内能
(1)明确活动任务:给你一段铜丝,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或身边的物品,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改变铜丝的内能?动手试一试。你不仅要设法使铜丝的内能增加,还可以尝试使铜丝的内能减少。
(2)讨论:怎样判断铜丝内能的多少?(用手感受温度的高低)
(3)温馨提示:
A.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烫伤。如果需要加热,应加热较短的时间;用手触摸热铁丝,要迅速与其分开。此外,要防止划破皮肤。
B.
人人动脑、动口(讨论)、动手,多想办法。
C.爱护公物,不要用尖锐的物体在桌凳上擦划,并保持实验室清洁。
(4)学生四人一组,先讨论方案,然后分工协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记录所采用的方法。
(5)请几名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和结果。教师将其一一记录在黑板上,重复的方法不记录。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归为两类:做功和热传递。
例如:摩擦生热,反复弯铜丝——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用火加热,放入热水或冷水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6.
学生活动2:阅读与讨论
(1)让学生阅读教材图12-4(b),提问:这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压缩气体做功时,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气体温度升高。)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
(2)学生阅读教材图12-5,讨论: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这三种情况各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你能再列举日常生活中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吗?
鼓励学生发言,然后教师讲述: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实质就是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内能转移给另一个物体,或者是内能从同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给低温部分。
(3)在一个小金属筒里盛些水,要使水的内能增加,你可以采取哪几种方式?说说你的实验方案。如果只知道水的温度升高,而没有看到改变内能的方式和过程,你能判断出用的是哪一种方式吗?那么,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相同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板书: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7.内能的单位
讲述并板书:内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J)。
8.联系生活、巩固提高
利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作答,师生共同讨论、订正。
(1)冬季人们常用热水袋取暖,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用双手反复摩擦取暖,这是利用
方式改变手的内能;人们在太阳下取暖,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
【答案:热传递;做功;热传递】
(2)用打气筒打气时筒壁发热,这因为压缩筒内的空气
,使空气的内能
(“增加”、“减少”或“不变”)。
【做功;增加】
(3)煮稀饭时,锅盖被水蒸气顶起来,水蒸气对锅盖
,水蒸气的内能
。
【做功;减少】
评析: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增加;反之,当物体对外做功时,物体的内能减少。
(4)下面是从小张同学的物理学习笔记中摘录的部分内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B.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摩擦生热”中的“热”指的是内能;“天气热”中的“热”指的是温度
D.物体的内能是不可能为零的
【B】
评析:内能不仅物体的温度有关,还和物体的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
(三)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
内能概念: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与温度的关系: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内能的单位:焦(J)。
(四)布置作业
教材自评与作业
第1、2、3题。
附:板书设计
12.1认识内能
1.
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3.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
4实验:改变铜丝的内能
摩擦生热,反复弯折铜丝——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用火加热,放入热水或冷水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5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6.
内能的单位:焦(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