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1、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2、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有何意义?
3、
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蛟龙载人潜水器
月球探测器
高铁列车
宇宙飞船
导入新课
当今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进是不可小视的。
你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哪些改变吗?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
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2.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3.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4.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自主研学
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初步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标注在教材中。
请大家利用5分钟时间: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什么是“两弹一星”?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原子弹”
研制成功:
1.“两弹一星”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试验取得成功
“氢弹”研
制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2)代表科学家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1911--2009
钱学森
(2)代表科学家
互动探究
反映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体现了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中的前沿地位
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加紧反华的背景下,对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意义深远。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意义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863计划”。
“863计划”
“973计划”:
1997年我国制订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
王大珩
1915.2.26~
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用光学专家
王淦昌
1907.5.28~1998.12.10
中国核科学奠基人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
杨嘉墀
1919.7.16~2006.6.11
江苏吴江县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
陈芳允
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空间系统工程专家
1991年4月,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荣获“863计划”荣誉证书。1983年,这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建议发展中国自己的高技术。经过全国200多位专家全面论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诞生。
“863”计划倡议人
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
陈芳允
生物工程
航天技术
信息技术
激光技术
自动化技术
能源技术
海洋技术
新材料
【四】聚焦863计划
领域之:生物技术
王选,华光激光照排系统研制主持人。
激光技术
领域之
领域之
自动化技术
2000年12月31号我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可载人的磁悬浮列车世纪号
能源技术
863电池
“绿色电池”
领域之
我国核电站分布图
秦山
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
原子弹促进了二战的结束,但面对核恐怖,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945年,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加快了世界大战结束的步伐,也拉开了核竞赛的序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战争废墟上刚刚站立起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
中国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盾牌。
严峻的现实迫使新中国的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祖国,中国必须研制出原子弹。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毛泽东
承诺: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
国名
美国
前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年零4个月
4年
4
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小知识:你知道什么是导弹吗?
导弹是“导向性飞弹”的简称,是一种依靠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可以指定攻击目标。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1000公里)、中程(1000~55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5500公里以上);导弹按照装药分,可分为常规导弹,核导弹;按发射点和目标分,有地地导弹、地空导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潜地导弹、岸舰导弹等,等。
新材料
863陶瓷
领域之
信息技术
电子侦查机
领域之
信息技术是当今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战略技术对经济建设、国家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
雷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1999
杨利伟
三
翟志刚
载人航天工程:
领域之
航天技术
神舟二号
神舟一号
神舟四号
神舟三号
神舟5号
载人飞船2003.10.15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飞行员费俊龙(左)和聂海胜(右)
2005.10.12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连接
神舟八号飞船即将发射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汇对接任务
2011.11.1
2016年10月17日中国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景海鹏三次
神舟十一号飞船
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情况
1.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
2.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
3.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
4.神舟四号: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
5.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10.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1.神舟十一号: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发射:2016年11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嫦娥探月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1.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3.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4.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5.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航天精神
航天员为了适应出舱进入太空飞行的外部真空恶劣环境,为了战胜飞船飞行中可能出现的低压和缺氧威胁,必须进入低压舱锻炼超强的耐受力。进入低压舱,如同是在雪域高原登珠峰。低压舱内可以模仿海拔5
000—10
000米的氧气环境,但这种训练却与高原环境完全不同。因为在地面登山能够从低逐步登高,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但航天员进行低压舱锻炼,从进舱开始,在不戴氧气面罩的情况下,立刻以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
000米高度,仅仅几秒钟时间便可发现舱里的航天员出现胸闷、头痛、恶心的症状。然而他们尽管喘着粗气仍然坚持着挑战极限。低压舱的高度6
000米、7
000米,一直继续上升至10
000米……进
相关史料
行一次低压舱的训练,绝对是一次生死经历般的考验!然而,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向极限挑战,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创造了新的自我,不断向新的目标攀登。
中国航天员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从加入航天员大队那天起,我们就时刻准备着,把一个民族的飞行轨迹向大气层外的茫茫太空延伸。”他们始终抱定一个信念:“登上飞船,我们是飞天勇士;走下飞船,我们是普通一兵。我们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但是这支队伍中不能有特殊的军人!”
相关史料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
杂交水稻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互动探究
现实意义: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重要的问题。民以食为天,杂交水稻增产效果显著,对解决中国粮食的需求问题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世界意义:联合国把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和推广的意义
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给了你哪些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我们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磨砺坚强意志,自觉艰苦奋斗。
(3)科学研究应面向生产、生活,关注国计民生。
2.青蒿素
(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与青蒿素诺贝尔医学奖
(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主席题词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2.代表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
深入探究
(1)从小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开拓创新的意识。
(2)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3)学习科学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
我国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为青少年带来哪些启示?
链接生活
1964
1966
东方红一号
1999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屠呦呦
课堂小结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检测目标
B
2.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射第一颗装核弹头的地地导弹 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A
检测目标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下列人物中,对该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A.魏源
B.焦裕禄
C.袁隆平
D.邓稼先
D
检测目标
4.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书本
B.电视
C.报纸
D.计算机网络
D
检测目标
5.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成功发射是在(???
)
A.1964年???
?B.1970年?
??
C.1999年??
?D.2000年
C
检测目标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整理本节知识点
2.选做题: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