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问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4-14 12:4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问说清·刘开作者介绍刘开(1784—1824),字方来,一字东明,号孟涂,安徽桐城人,诸生。喜交游,不重科举,终生未仕,专心从事古文写作与研究。姚鼐著名弟子之一,颇为姚鼐所倚重,可惜早卒,桐城文家常以为恨。所写散文明白晓畅,能纵横,有才气,工古文,亦工骈体。著有《刘孟涂集》。《清史稿》有传。 古人把“学”“问”二字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本篇论虚心好问的美德,从“虚中乐善”,好问而“有益于身”,和“师心自用”,不好问而“害于心术”这正反两方面论述,说理颇为透辟。特别是强调凡真理所在,都要虚心求教,不应分贤愚贵贱老少,所论极是,无论个人修养还是治学,都可以从中吸取教益。生字难词:字词正音: ???臆度yì duó (凭主观猜测)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①,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② ,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决焉④ ?
(①致疑:有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通“捨”,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总体、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A.形容词用作名词 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1.第一段:提出
的论点,并指出 ,
分析了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2、1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道而正:向有道的人请教以正是非。《论语·学而》:“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问他们,借以破除自己的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A.形容词用作名词 以多问于寡
多,道德高知识多。
寡,道德低知识少。(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2、2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对)不如自己的人,问他们,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2、3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问他们,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第二段:从“问” 的不同 分析,
从正面论述了 的普遍性。对象问之得益3、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弊病,学习有未通晓,(却)勉强认为理解,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随意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B.意动用法 是已而非人(以……为是)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
(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
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第三段:深入分析了“不问”者的思想
根源,从反面论述了 者在
“问”上的错误态度。“是己非人 ”4、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4、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4、3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4、4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第四段:从
的角度指出,“问”是__________
取得成就不可或缺的条件,
因此,必须________“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道德学问勤问。3、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这可
从第二段的问不择人,勤问则_______
和第三段的是己非人,不问则_________
的论述中得到印证。
4、在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好学
的人应同时具备______和_________
两个条件。(用原文回答)对比必有收获“好学”一无所获“勤问”5、在第二段中,通过对“问”的不同对象
的分析,作者告诉人们,“问”应_______
只要勤问, _____________
6、从第三段看,在“问”的问题上的不
正确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
____________(原文答)
不择对象必能有所收获强知臆度不愿问不屑问不甘问“是己而非人”7、阅读第四段,作者提出:“问可少耶”
的理由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能与开头呼应,并强调“问”是学有所成
的必由之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唯道之所成而已矣”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第二自然段:分两方面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 ????1.说明问各种不同的人──“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都能有所收获。 ???第三部分(4自然段)总结 ????强调为学决不能少问,不应以问为耻,应当学习古人,以好问为美德。 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局限性: ????1.思想意义: ????作者主张好学一定要勤问,批判种种不虚心问人的陋习。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具有借鉴意义。 ????文中“非学无以致问,非问无以广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这些话,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和辩证思想。 ????2.局限性: ????作者受儒家传统思想崇尚古代的影响,在论述中无条件地是古非今,这种片面性倾向是必须抛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