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1 21:05:22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深远。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另一方面,从中国文明诞生伊始到唐宋时期,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从文明诞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三个方面来看待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以聚落形态的演进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国文明起源路径可以概括为“聚落形态的三个演进”,即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中国早期文明是多元的,其多元性可概括为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在其上中下游都发现了作为上述三个阶段三种形态聚落的考古遗址,为我们展现出一部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显现出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
始自夏王朝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它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在对夏商王都的历史地理考据中,夏朝和商朝的都城都有迁都情况,但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为政》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夏商周的王都均建在中原地区,所以中原正统观经夏商西周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机制下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观念,是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因性要素之一,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费孝通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划分为“自在民族”和“自觉民族”两个阶段,古代属于“自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自觉”阶段。民族类型与国家形态结构有对应关系。中国从秦汉开始,国家形态结构变为“中央一郡县”制,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出现是与从秦汉开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种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结构。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国家结构本身使大一统的国家至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并使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从秦汉到唐宋这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就建在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同心圆圆心。由此,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因其国都的地位而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所在地。在这个意义上,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因为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和重心。
B.中国文明起源路径的阶段形态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都出现过,呈现了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
C.经夏商周三代而代代相袭的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奠定国家根基,始终是稳定不变的。
D.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三种背景下的大一统观念,都是与当时的国家帝制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思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采取总分总模式,从三个方面论述黄河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B.文章引用《论语》中的记载,目的在于论证夏商西周三代的制度是继承发展的。
C.文章认同费孝通对中华民族的阶段划分,并对秦汉时期的民族特点进行了阐述。
D.文章论述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着重论述黄河文化中的传统观念与政治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出现了三种形态聚落的遗址,可以体现社会的复杂化进程。
B.“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C.“自在民族”与中央一元化统辖的郡县制国家结构密切相连,并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
D.由于黄河中游地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故唐宋以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都于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这表明,民法典虽然以调整私法关系和规范私法行为为主要功能,但它也明确划定了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的范围和界限,构成了对公权力的规范和约束。
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如法人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提供了基本准入资格和民商事行为规范。再如,为促进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创立了一些新的交易机制,包容交易习惯,允许在特定条件下适用交易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行业自治和行业交易习惯发展,促进要素配置过程更加符合行业特征和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从而推动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摘编自孔祥俊《挖掘民法典的公法价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
材料二:
10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4起“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监督侦查机关撤案”典型案例。这批典型案例均以监督侦查机关撤案、有效保护合法民事权利、避免刑事立案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保护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为重点。刑事检察部门以民法典相关规定为遵循,客观公正履行刑事检察职责,在积极主动依法追诉犯罪的同时,加大法律监督力度,防范违法插手民事、经济纠纷,充分发挥刑法作为民法典后盾法和保障法的作用。
民法典的颁布,开启了民事权利保护的新篇章。民法典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受法律平等保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民法典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对民事主体的交易自由加以适当限制,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摘编自史兆琨《以民法典为遵循强化立案监督依法保障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材料三:
游戏币、游戏装备、QQ账号、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当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向虚拟空间拓展,这些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受重视。今年,《民法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确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产权受法律保护。这为促进数据要素交易、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奠定了规则基础。单从这个角度说,编纂民法典,是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短板的重大举措。
《民法典》总则编提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明确肯定了虚拟财产的民事客体地位和财产属性;继承编则以概括方式定义遗产,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属于遗产。这样,民法典规定的知识产权客体范围更加广泛,涵盖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有利于繁荣市场经济。为使市场主体的产权得以有效保护,民法典还对知识产权侵权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对破坏规则、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惩戒。
(摘编自许晴等《虚拟财产价值日益受关注如何交易、继承缺乏标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主要功能是调整私法关系和规范私法行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用来调整经济关系,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B.刑法是民法典的后盾与保障,但检察机关不能介入涉民营企业案件,要有效避免刑事立案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保护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C.民法典在保障交易自由的同时,还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对这种自由加以适当限制。
D.民法典丰富了市场交易的客体,赋予民事主体以更多种类的财产权,使知识产权保护得到了拓深拓广,激励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法典创立了一些新的交易机制,允许特定条件下适用交易习惯,大力提倡行业自治和行业交易习惯发展,促进要素配置过程更符合行业特征和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
B.民法典明确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在民事活动中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各种所有制经济可以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并受法律平等保护。
C.民法典把新生产要素及时纳入了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确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产权受法律保护,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及时反应。
D.民法典对民事权益予以保护,这种保护可以是对财产权利等一般民事权利的充分保障,也可以是对一些特定侵权行为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6.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京的银杏
陈先义
从前,如果有人让你谈对北京秋色的感受,恐怕你会毫不迟疑地说到红叶,香山红叶是北京秋天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是的,古往今来,面对北京的秋色,文人墨客诗情难抑,动情吟唱,留下了多少描写香山红叶的诗篇。
细细说来,最早写香山红叶的恐怕要数金代诗人周昂,“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香山》)脍炙人口。此后,佳作代代迭出,香山因之声名远播。然而谈到诗歌蕴含时代精神,诗与情完美结合,就要数共和国元帅陈毅的《题西山红叶》了,老革命家触景生情,“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将他的磊落情怀和诗意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景因诗而扬名,诗也给景增加了历史韵味和文化色彩。于是,每年寒霜初降,西山披上红黄相间的新装时,十万甚至数十万慕名观赏者如潮水般涌向西山,成为北京的一道景观。
然而近些年来,北京的秋天,枫树黄栌独大的格局被悄然打破,似乎一切都在无声息的变化之中。人们突然发现,一种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渐渐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它一出现,便以金碧辉煌的典雅气质,以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它大有和香山红叶平分秋色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这就是北京的银杏。
北京开始流行栽种银杏树,大概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北京几乎清一色是国槐,树型低矮不说,观赏价值也有限,作为首都绿化树,似显单一和乏味,我们觉得品种应该更多样化一些。当时或许没有想到,待种下的银杏长大长高成了规模,会让北京的秋天变得如此壮丽、多彩。当然,银杏树的普及或许和其经济价值有关,比如银杏果抑菌杀菌延缓衰老,银杏叶可以制作成多种药物。去年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披露,在银杏叶刚萌发的极短时间里采摘制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能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其价值可视同黄金。
如今,秋日来北京旅游,导游会向你推荐赏银杏“攻略”:北二环有被认为最富诗意的银杏路,钓鱼台边有被认为最具地标意义的银杏大道,地坛公园是最古老的银杏集中地,清华北大校园有最甜美、诗意的银杏路,三里屯东五街是给人无限遐想的黄金大街。此外,还有郭沫若故居、万寿寺、潭柘寺、西山大觉寺等等,都是观赏银杏林的好去处。至于远郊的静之湖、张各庄等等,这些年在海外的名声已经超过了国内。
我所居住的北京钓鱼台银杏大道,在全国著名的五大银杏大道中位居首位。这里的银杏树更加精致秀美,整齐挺拔,气势壮观。大道紧贴着钓鱼台外墙,在迎宾道外侧护卫着的是一排翠绿的井冈松,银杏树和井冈松黄绿相间,高低错落,在这样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之地,的确称得,上是一道壮丽的景观。春天,路边缤纷的月季花争奇斗艳,银杏树则以一身青翠喜迎八方来宾。每到深秋时节,这条路被金黃的银杏叶渲染得流光溢彩,有一种大国国都的气魄和神韵。秋风吹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瞬间,有着比落英缤纷更为震撼的观感,美得摄人心魄。
秋高气爽的天气,这里成为人们观赏秋色的集中地。广告公司的模特儿、打扮时尚的青年男女,还有推着轮椅让父母一饱眼福的儿女们,置身于美的天堂。踩着沙沙作响的树叶,透过满眼金黄,仰望蓝天白云,秋意就定格在你的脑海中,豁然开朗。此刻,一行南飞的雁阵掠空而过,在辽远的碧空中发出有节奏的鸣唱,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便那么自然地回响在耳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以来,一谈到秋天便倍感寂寥,看到落叶便心生几分伤感,但刘禹锡偏说萧瑟的秋日胜过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晴空一鹤,在落叶纷纷的秋日,它像不屈志士的化身,表现的是英勇不屈的顽强奋斗。细细一想,这不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形象写照吗?在任何困难面前,这个崛起的民族都以昂然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看待一切。“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有热烈的红叶,有金灿灿的银杏,有直抵碧霄的无限诗情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秋日情怀。
(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往往将景与情融为一体,文章中陈毅元帅的诗歌《题西山红叶》具有时代精神,体现了诗人的磊落情怀和诗意人生。
B.国槐树型低矮,观赏价值有限,不适合做绿化树,银杏树没这些问题,同时又有经济价值,因此得以推广,使北京的秋天更壮丽多彩。
C.文章介绍赏银杏“攻略”,表明银杏种植之多,且远郊的静之湖、张各庄等在海外的名声已经超过了国内,说明影响之大。
D.文章卒章显志,从刘禹锡的《秋词》谈起,借“晴空一鹤”形象地阐释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顽强奋斗精神,赞美了我们这个正在崛起的民族。
8.文章开篇为什么要写香山红叶?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答:
9.请赏析画线段落的语言特点。(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也。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父猛,为桂阳太守,卒,期服丧三年,乡里称之。光武略地颍川,闻期志义,召署贼曹掾,从徇蓟。时王郎檄书到蓟,蓟中起兵应郎。光武趋驾出,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期骑马奋戟,瞋目大呼左右曰“跸”,众皆披靡。及至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从击王郎将兒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王郎灭,拜期虎牙大将军。时铜马数十万众入清阳、博平,期与诸将迎击之,连战不利,期乃更背水而战,所杀伤甚多。会光武救至,遂大破之,追至馆陶,皆降之。光武即位,封安成侯,食邑五千户。时,更始将卓京谋欲相率反邺城。帝以期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期发郡兵击卓京,破之,斩首六百余级。京亡入山,追斩其将校数十人,获京妻子。进击繁阳、内黄,复斩数百级,郡界清平。督盗贼李熊,邺中之豪,而熊弟陆谋欲反城迎檀乡。或以告期,期不应,告者三四,期乃召问熊。熊叩头首服,愿与老母俱就死。期曰:“为吏傥不若为贼乐者,可归与老母往就陆也。”使吏送出城。熊行求得陆,将诣邺城西门。陆不胜愧感,自杀以谢期。期嗟叹,以礼葬之,而还熊故职。于是郡中服其威信。建武五年,行幸魏郡,以期为太中大夫。从还洛阳,又拜卫尉。及在朝廷,忧国爱主,其有不得于心,必犯颜谏诤。帝尝轻与期门近出,期顿首车前曰:“臣闻古今之戒,变生不意,诚不愿陛下微行数出。”帝为之回舆而还。十年卒,帝亲临裢敛,赠以卫尉、安成侯印绶,谥曰忠侯。
(节选自《后汉书·铫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击王郎将兒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
B.从击王郎将兒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
C.从击王郎将兒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
D.从击王郎将兒宏/刘奉于巨鹿下/期先登陷阵/手杀五十余人被创/中额摄帻/复战/遂大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檄书,即檄文,文中指军中文书,主要用于征调、声讨、晓谕等。
B.食邑,因古代卿、大夫世代以皇帝所封赐的田邑作为食禄,故称。
C.幸,常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行幸,指皇帝出行;巡幸,指天子到各地巡视。
D.顿首,也称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拜礼,也常用于书信结尾,表达敬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铫期志节闻名,深得皇帝赏识。光武帝听说他是有志向和节操之人,授予他官职;曾救光武帝于危难之中,深得重用。
B.铫期作战英勇,屡次立下战功。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血战巨鹿;为虎牙大将军时,打败了铜马军,又平定了卓京叛乱。
C.铫期以德服人,巧妙化解谋反。得知李陆想谋反,他召来其兄李熊询问,并将李熊和他母亲送出城,李陆深感惭愧,以自杀谢罪。
D.铫期谨慎周全,能防患于未然。皇帝曾微服外出,铫期以事变往往不能意料为由极力劝谏,皇帝便调转车头回去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译文: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朴翁游兰亭韵①
姜夔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
山色最怜秦望②绿,野花只作晋时红。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
[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南宋文学家,江西鄱阳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
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
C.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
D.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

”两句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作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

。”
(3)《赤壁赋》中,苏轼以“

””两句写面对美景,兴致所至,吟诵《诗经·陈风·月出》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
、日益昌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是中国美术家的文化
。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呼唤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此写意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书法。书法以文字为基础,以线条为表现形式,在形、意、神、韵方面与天地自然、社会实践以及时代审美密切关联,其中有道、有德、有法、有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谓书画同源,说的是书法与绘画
,书法的写意精神也贯穿于绘画创作中。譬如黄宾虹柔中藏刚的回转之线,傅抱石虚灵飘洒的逸动之线,潘天寿“强其骨”的强劲之线,(
)。
再以塑造先贤圣哲为例。相由心生,老子何相?老子上善若水、
的人生境界润物无声地化入民族精神。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像《天人合一——老子》中,以中空造型和内镌《老子》的创意隐喻精神空间的宏大,把抽象的精神境界转化为全人类都听得懂的“世界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强不息
本源
珠联璧合
虚怀若谷
B.自力更生
基因
珠联璧合
平易近人
C.自强不息
基因
相辅相成
虚怀若谷
D.自力更生
本源
相辅相成
平易近人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
B.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为立足中华文化精神而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
C.旨在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的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
D.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必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使得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世界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评价雨果是“为穷人说话的人道主义作家”“代表了人类的良心”。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0.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分)
①长期以来,因为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一直在阻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②这是一种“接入性鸿沟”。③发展乡村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④而发展乡村教育,⑤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所在。⑥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⑦坚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⑧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发起了促进教育公平,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答:
21.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三种改姓现象并填在横线处,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历朝历代人们都非常重视姓氏,姓氏是一个家族的代表,一般人不会更改姓氏,否则就违背了封建孝道,然而历史上依然存在很多改姓的现象。一、①
。如汉高祖刘邦赐项伯、娄敬刘姓,唐朝赐姓尤其普遍,比如李抱玉本姓安,李续本姓徐,李光弼本契丹人,均被唐朝皇帝赐姓李。二、②
。封建社会帝王姓名和长辈、上级姓名都有威严性而不可触犯,取名时必须避讳,改用其他字,甚至谐音都不允许。比如汉明帝名刘庄,因此庄姓都改为同义字严姓;避祸的原因有避朝廷迫害避仇敌等,比如司马迁后人为避祸改姓同或姓冯;岳飞的后代为躲避奸党追杀,因在湖北避难改姓鄂或上山下丘倒写。三、③
。北魏孝文帝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等;唐朝元稹、王圭等都是鲜卑人;清末民初,满族的爱新觉罗氏改为金、伊、洪、德等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为学生,谁没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考试。其实,人生何处无考场。考场不仅仅在学校里,也可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已逝去的岁月中,你经历了怎样的考试呢?你又会迎接未来怎样的考试呢?这样的考试,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给你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请以“人生的一次考试”为题,可再现生活场景,也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年
年级期末考
语文·答案

题,14
9题,每小题
6.①民法典是市场
为各类市场主体等提供准
充分利用,推动市场
步释放。②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公平发展环境,维护礻
共秩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③
济高质量发展制度短板,使市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每
有其他答案
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是以前北京秋天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由此引出
自然,不突兀。②通

和观景盛况来烘托,突
银杏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
通过写香
历史韵味和文化色彩,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每点2分,意思对
其他答案


道紧贴着钓鱼台外墙,在迎宾道外侧护卫着的是一排翠绿的井冈
松,银杏树和井冈松黄绿相间,高低错落”等,表情达意更鲜明,淋漓尽致。②运用修辞(拟人)手法。如“银杏
喜迎八方来宾”,形象生动。③注重色
用。如“翠绿”“黄绿”“金
彩画面感。④通俗易懂,也不乏典雅凝练之美。如“秋风吹过,银杏叶随风飘落的瞬间,有着比落英缤纷更为
撼的观感,美得摄人心魄”等。(每点2分
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
亦可酌情给分)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
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
束,自由放纵
译各1分
(2)(我
也后悔自己跟随他
尽享那游洞的乐趣
关键词“既”“咎
翻译各1分,大意
参考
铫期
貌独
严肃有威风。父铫猛,是桂阳太
期为其
称赞他。光武帝攻打颍
说铫期
召来暂任贼曹掾,跟随光武帝攻
的征讨文告
蓟县城中起兵响应
姓聚集
满了道路,车驾
期骑
戟,瞪着眼向左右大喊
众人都惊慌溃散。到城门时
关闭,攻破城门才得以出来。铫期随光武帝攻打王郎大将兒宏、刘奉
城下,铫期率先登上城池,攻入敌
时,铜马军数十万人进入清阳、博平,铫期与诸将迎击,接
铫期
为背水交战,杀伤敌
多。恰巧光武帝救兵到
部投降。光武帝
期被

邑五千户
继在邺城谋反。光武帝任命铫期为魏郡太

攻击
大败敌军
百余
铫期追斩其将军校尉
黄,又杀敌数百

城的豪强,李
弟弟李陆商议想在据城反叛迎接檀乡贼
事向铫期告发,铫期没有回应,来告发的人有三四
期这才召来李熊
事。李
自首服罪
母一起去死。铫期说:“做官吏如果比不上做强盗快
母亲去找李陆
出城。李熊出


李陆不胜惭愧
杀来向铫期谢罪。铫期
安葬
并恢复了李熊原来的职务。从此
佩服他
威信。建武五年,光
魏郡
铫期为太中大夫
光武帝
尉。等
担忧国事,敬爱皇上,遢到有
帝曾经轻率
游,铫期在车驾前顿首说:“臣听从古代与现代人的告诫,变乱发生于没有料到的时候,实在不希望陛下屡次便


武十年去世,光武帝亲自前来赠送衣被盛殓,赠给他卫尉、安成侯
谥号忠侯
达了与友人同游兰亭,陶醉于美景而流连忘返时的怡然

要各自
者不禁想到自己客居异地他乡,表达了思归之情
产生感慨,这是自来就如此的
神美的景
无限和美的无
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表
时光匆匆、生命短
怅惘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
有其他答
成理亦可酌情

(2)既替余以蕙
为”;③末尾加“的重要举措”;⑥删掉
⑧“发起”改成
每处1分,若有其他修改,合理亦
①皇帝给功臣赐姓②改姓是为了避讳或避祸③少数民族改汉姓(每
作提
L
我泪流满面;一次
我开始理智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