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2 08:02:56

文档简介

天一大联考
02


史·答案
2
(1)特点:范围广泛;标准多元化;以科举考试为主。(6分,言之成理即可)
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权
弱了贵族政
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
大了统治的
队伍的文化素质。(6分,任答3点
权力:国家最高行政杠
权力
权力;提名及撤销最高法院法官的杈力;对国
通过法案的否决权。(6分,任答
个人专权的出现;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易导致内部杉
和行政效率低下。(6分
8.(1)原因
民族矛盾全面激
民族统一战线
的实现);民族意识进一步增
成理目
贡献:在财力上大力支持抗战
动员本党派成员加
队伍;积极维护全民抗战的局面。(6分
29.(1)原因:法国和德国在二战后严重衰落;两国具有和解意愿;美国在欧洲推动霸权主义的影响;苏联等共产
威胁;欧洲爆发区域战争的可能性降低。(6分,任答
(2)性质:经济合作组织。(2分
增强了法德间的互信,促进了法德经济发展;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有利于欧洲的重新复兴。(6分2020-2021学年(上)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周代在王位继承上,若周天子没有儿子,则由同母嫡弟继承王位,其他异母庶弟则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继承权。由此可知,周代王位继承
A.开创了世袭制度
B.体现了等级分封制
C.遵循了宗法制度
D.沿用了商代继承法
2.汉初,丞相“入朝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正)是非”,到汉武帝时不再是“助理万机”的行政首领,逐渐变成了皇帝的助手。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察举制度的建立
B.内外朝制度的实行
C.监察体系的完善
D.推恩令强化了皇权
3.宋代规定:凡诸州行文公事,必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以致有位爱吃螃蟹的人被任命为知州时,提出到“有螃蟹无通判处”。这说明,通判
A.与知州争权激烈
B.拥有独立的行政权
C.经常地滥用职权
D.有监督知州的权力
4.清代前期,军机大臣多由内阁大学士人值担任,以致乾隆帝时一度出现只有一人内阁当职的现象。这反映出
A.内阁职权受到了削弱
B.内阁被完全剥夺票拟权
C.军政成为了主要国务
D.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公民成了“‘上马杀敌,下马议事与审判’的群众政治家”。这主要在于
A.公民获得了参政权
B.公民参政意识增强
C.贵族势力已被清除
D.“轮番而治”的推行
6.罗共和国末年,异邦人经过长期的斗争,迫使罗马元老院批准向所有意大利人开放公民权,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开放范围。这一变化
A.加速了成文法的诞生
B.促进了万民法的产生
C.消除了公民内部矛盾
D.推动了公民法的形成
7.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兵变法》规定:“在国家面临危险时,国王在议会授权的前提下,可以召集军队”。这一规定说明
A.议会至上原则开始确立
B.内战隐患得到根本消除
C.英王军队控制权的削弱
D.君主立宪体制完全建立
8.有学者说: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为资产阶级和各种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该宪法规定
A.各邦拥有完全自治权
B.皇帝无权任命各级官员
C.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D.议会可以罢免帝国宰相
9.据英国人利洛的《缔约日记》记载:中英《南京条约》谈判时,“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的字句与语法。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这表明
A.中国代表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英方以战争威胁而强迫签字:
C.中英谈判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D.中国代表不懂英文条约内容
10.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第二年又恢复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旧例。这表明,太平天国
A.缺乏明确的经济纲领
B.政策回归理智与实用
C.丧失了革命进取精神
D.开始落实《资政新篇》
11.图1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一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中国问题”
A.引发了义和团反帝斗争
B.刺激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战争
C.表明列强走向联合侵华
D.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
12.1911年11月,山东《齐鲁公报》报道:“鄂事变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济南尤甚。有钱道台,多携眷逃往青岛德租界。”这一报道反映出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山东积极响应武昌革命
C.革命势力已深入北方
D.民主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13.1919年6月5日,上海租界内的中国商店全部关门,并且在商店门口张贴上了“不释放学生,本店不开门,这不是暴动而是商学一致”的标语。这说明
A.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商人已成为斗争主力
C.反帝力量走向联合
D.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
14.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在汉口组织了农民部和农民自卫部,并创设了培养农运干部的讲习所。这些举措
A.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
C.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D.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
15.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16.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纲领中规定:“在不损害边区主权的原则下,保护一切同情中国抗战国家的人民、工商业者、教民,在边区生产、经营与文化事业方面的活动。”这一规定旨在
A.打破日伪军的封锁
B.缓和国共间的矛盾
C.落实民主政权建设
D.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17.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建立了“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了‘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的监督制。这表明,巴黎公社
A.代表了全体民众利益
B.践行了人民主权原则
C.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
D.强化了无产阶级专政
18.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农村纷纷成立了苏维埃,到10月前,有67个省437个县都建立了农民苏维埃。这一状况说明
A.革命力量进一步壮大
B.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
C.武装革命的条件成熟
D.农民已成为革命主力
19.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必武说:“它一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就成为权力机关,政府就应该对它负责,它的决议也就必须实行。”“它”是
A.民主集中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民族区域自治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0.“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67件,行政法规756件,地方性法规12000多件,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
A.基层民主得到了保障
B.以法治国得到了落实
C.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
D.行政权滥用受到遏制
2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逐步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
A.排除了国家统一的障碍
B.表明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C.体现了两岸的共同要求
D.推动了两岸关系的缓和
22.图2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同时出现“周恩来”和“外交”两个词的使用频率情况。1954年使用频率达到最高,主要是因为周恩来
A.与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
D.促进了万隆会议的成功
23.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后,西方国家一时出现了“向北京冲刺”的局面,到1973年,中国同欧洲共同体9国中的8个国家实现建交。这一状况
A.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导致了中国与苏联的对抗
C.推动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D.促进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4.1962年10月23日,美洲国家组织召开紧急会议,针对苏联“对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险威胁”,支持美国对古巴的封锁政策。这主要是基于当时苏联
A.援助中国进行核实验
B.指使东德修柏林墙
C.与美国展开了核竞赛
D.在古巴布置了导弹
25.“冷战后的世界并没有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进人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相反,世界还是处在一种‘冷和平’、不安全的环境中。”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美国的霸权政策受挫
B.世界力量暂时失衡
C.欧盟加紧了对外扩张
D.美日竞争更加激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1《新唐书》和《旧唐书》中有传记官员的出身情况
注:特殊出身指出身于宗室、外戚等;其他出身指军功、招降、征召等。
——摘编自刘海峰《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
材料二
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取士的方法,选官权彻底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帝制时代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将选官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极大程度的削弱了大姓士族对皇权政治的干预能力,保证了皇权的稳固,也加深了皇权专制的程度。同时,科举考试取士方法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士庶界限,加速了士庶阶层上下之间的流动。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选官取士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科举取士的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三权制衡方面,美国宪法规定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有权通过弹劾撤换总统。总统有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之权,有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并撤销其职务之权;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
材料二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中很少有三权配合的内容,结果使权力在相互争斗、互相牵制中,行使的效率低下,这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所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下,任何一个权力主体要行使自己的权力,都必须以其他权力主体的协作为前提,因而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愿与之合作,就会出现僵局。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杜亚玲《对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总统的主要权力。(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权分立制度对美国政治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抗战爆发后,中间党派纷纷发表通电,“我国已恢复了民国十六年前全民族一致团结以谋民族复兴的精神。这样的全国团结,是保障抗战胜利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大的打击”,是“民国开元以来所未见之大统一大团结的好现象”。除汉奸外,“全国上下,不分党派,无间朝野,为民族利益计,为自身及子孙计,都应该牺牲其特殊利益,财产生命,团结一致,共同向战胜暴日的一个目标前进”。
——摘编自彭秀珍《试述抗战时期我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态度与贡献》
材料二
抗战初期民主党派抗战活动是非常积极的,他们身体力行,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以各种方式直接投身于抗日战争的实际斗争。救国会的许多成员进入陕北、华北、华中等根据地,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乡建派的邹平乡建学院的一部分学生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山东游击队对日作战。中国致公党,也培养和输送华侨青年回国参加祖国神圣的抗战事业。据统计,在抗战期间,归国参战的粵籍华侨有四万多人。
——摘编自闭清《我国各民主党派对抗日战争的贡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统一大团结的好现象”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主党派对抗战做出的主要贡献。(6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战之后的两极体系中,两个阵营的领袖国的实力比阵营内其他成员的实力强大得多,这些霸权主义的领袖国在阵营内推行等级制度的秩序和规律,从而大大减少了各自阵营内小的成员国将他们和其他成员国拖入战争的可能性。近在眼前的共产主义威胁催促着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欧洲走向联合,两极体系下区域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材料二
“欧洲之父”让·莫内为欧洲的联合做了长期的思考和准备。1950年他向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交了欧洲煤钢联营提案,5日9日,“舒曼计划”公诸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法德两国之间的一切战争不仅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全无可能”。让·莫内在1950年5月3.日给舒曼的备忘录里写道,“(煤钢联营计划)将抹去德国人对永无止境的受控状态的耻辱感,也解除了法国人对不受控制的德国的恐惧”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和春红《宿敌变伙伴:法德走向战后和解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和德国和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煤钢联营的性质及作用。(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