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记录卡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25×4=
125×8=
125×16=
师:你们相信吗?老师只计算出第一题的答案就能很快说出下面两道题的答案。
生:相信(不相信)
师:让我们来一起见证一下吧!(说出答案)
你们想像老是这样算得快吗?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探究今天的学习内容吧!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学习记录卡(第一部分)
计算并观察下组算式:
6×2
=
6×20
=
6×200
=
第一式与第二、三式作比较: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1)小组讨论。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4)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变化规律。
(5)找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发现了积的变大的特点,那从老师再出示一组式子,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出示学习记录卡(第二部分)
计算并观察下组算式:
20×4
=
10×4
=
5×4
=
第一式与第二、三式作比较: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变化规律。
(4)找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
,积也除以几。
(5)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三)总结规律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四)学以致用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4×5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及思想教育等方面)
1、在自主尝试计算、交流等活动中,经历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过程。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3、在运用已有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难点: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位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具准备
情境图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
1
课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师: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包等首先是农民伯伯种的小麦,然后还要经过工人叔叔把小麦磨成面粉,才能做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面粉加工的问题,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4页。师: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索方法师:要求“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怎样列式?师: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自主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求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2、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师:谁的两种计算结果不一样。师:大家说说你们是怎样算的。师:竖式计算时两个部分积中“6”分别表示什么?应写在什么位置。3、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呢?先同桌讨论一下。师:谁来说一说你总结的方法?
学生看书读题、观察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生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粉158千克。生2:一天有3班工人工作。生3:一天是24小时。生4:问题是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生:158×24学生自主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竖式做在练习本上。交流竖式的方法并讨论,
1
5
8
×
2
2
3
4
6
3
2
3
1
1
1
6
3
7
9
2生:632中的6表示6个百,316中的6表示6个十。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生1: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上的数。生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生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课
时
计
划
年
月
日
第
节
课堂练习小结及家庭作业
师: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三、拓展练习1、师:这台面粉机一星期能磨面粉多少千克?生:
158×24×7师: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算,可找两个学生板演在黑板上。2、检查、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师:谁的计算与黑板同学不同。师:请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的过程。教师进行必要的提问。如:148的1乘158的8得8,这个“8”为什么写在百位上。四、课堂练习1、练一练第1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完成第1题,把计算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中。2、练一练第3、4、5题
师:观察图并读题,了解到哪些信息,然后自己试着算一算。
学生做后交流计算结果。五、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板
书设计
三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158×24=3792(千克)
1
5
8
×
2
2
3
4
6
3
2
3
1
1
1
6
3
7
9
2
答: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3792千克。
教学反思冀教版四下数学教案:《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
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
生2:
每包重
包数
总质量
总质量
每包重
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