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 高二历史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文化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研究课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16年3月 高二历史 人教新课标 必修三文化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研究课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2 08:1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 教学背景说明
课标依据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朝的程朱理学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了解儒学的发展,正确评价
课前调查——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没学过:初中没学

看不懂:抽象、枯燥
二 教学内容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了解思想观点,分析宋明理学发展和变化,分析历史地位。探索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学代表人物和理论思想
难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
三 教学过程
整合内容
1 背景
三教合一:线索不清楚
表述不明确
困境——崛起
人能弘道

内容整合
2 理学
抓住基本理论和儒学
的道德实践
生面别开:以儒学的发展贯穿全课
二 论从史出
要讲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关系
说明理论产生的历史原因,分析其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理学的正确评价。
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存天理,灭人欲
对此观点多持批判态度,但是没有人讲过为什么理学会提出这一理论。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存天理,灭人欲
昔伊川(程颐)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
——《与陈师中书》
  靖康之难李若水死节,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北宋)惟李侍郎一人。”
——《宋史·卷四四六》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课前调查——宋明理学
课后调查——宋明理学
三 活动突破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水到渠成的自主学习
利用活动突破难点
提出问题画龙点睛
充分利用道具,根据活动结果引出下文。
四句教之一 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
四句教之二 善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
四句教之三 标准
知善知恶是良知
四句教之四 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
夏允彝:“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贞。……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语竟,自投於渊。尸浮水上,衣带不濡。
      ——《报夏考功书 》
六 生面别开
四 语言特色
文史不分家
以情绪感染学生
以讲解抓住学生
诸夏之学,自西京功令,推崇经术,一使独尊,不容别议,然失于训诂,谬于纬谶。
隋唐而浮屠义谛,风靡一世,粉廊群才,唯尚词藻,孔孟之学,几成绝响。
更加丧乱,毒遍宇内,各聚虺蜴,凭阻作昏,有辱节之儿帝,无死难之忠臣,冯道数降,国胙几绝。
两汉之颓,国闻沦丧,世道之弊,乃不堪言,于是南渡衣冠,玄言老庄,寄情放浪。
人穷则呼天,世乱则言鬼,适彼浮屠之道东被,国学之薪,不传于儒而传于释几近百年。
至隋唐而浮屠义谛,风靡一世,粉廊群才,唯尚词藻,孔孟之学,几成绝响。
--第3课宋明理学
学继往圣



4人
不感兴趣
15人
一般16人
不绝如缕
任重道远
学继往圣
道通天地
明心见性
史料的使用——正确评价
清平乐·夏日游湖
宋 朱淑真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
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反对25人
中立7人
支持
3

支持30人
中立
5人
现象一:为善
  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 《贰臣传》
现象二:为恶
黄宗羲
顾炎武
李贽
王夫之
现象三:特殊道具
一 教学背景说明
课标依据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材分析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宋朝的程朱理学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了解儒学的发展,正确评价
课前调查——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没学过:初中没学

看不懂:抽象、枯燥
二 教学内容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利用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了解思想观点,分析宋明理学发展和变化,分析历史地位。探索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学代表人物和理论思想
难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
三 教学过程
整合内容
1 背景
三教合一:线索不清楚
表述不明确
困境——崛起
人能弘道

内容整合
2 理学
抓住基本理论和儒学
的道德实践
生面别开:以儒学的发展贯穿全课
二 论从史出
要讲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关系
说明理论产生的历史原因,分析其目的,有助于学生对理学的正确评价。
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存天理,灭人欲
对此观点多持批判态度,但是为什么理学会提出这一理论?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存天理,灭人欲
昔伊川(程颐)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
——《与陈师中书》
  靖康之难李若水死节,金人相与言:“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北宋)惟李侍郎一人。”
——《宋史·卷四四六》
例子:史料的使用——论从史出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三》
课前调查——宋明理学
课后调查——宋明理学
三 活动突破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水到渠成的自主学习
利用活动突破难点
提出问题画龙点睛
充分利用道具,根据活动结果引出下文。
四句教之一 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
四句教之二 善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
四句教之三 标准
知善知恶是良知
四句教之四 格物
为善去恶是格物
夏允彝:“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贞。……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语竟,自投於渊。尸浮水上,衣带不濡。
      ——《报夏考功书 》
六 生面别开
四 语言特色
文史不分家
以情绪感染学生
以讲解抓住学生
诸夏之学,自西京功令,推崇经术,一使独尊,不容别议,然失于训诂,谬于纬谶。
隋唐而浮屠义谛,风靡一世,粉廊群才,唯尚词藻,孔孟之学,几成绝响。
更加丧乱,毒遍宇内,各聚虺蜴,凭阻作昏,有辱节之儿帝,无死难之忠臣,冯道数降,国胙几绝。
两汉之颓,国闻沦丧,世道之弊,乃不堪言,于是南渡衣冠,玄言老庄,寄情放浪。
人穷则呼天,世乱则言鬼,适彼浮屠之道东被,国学之薪,不传于儒而传于释几近百年。
至隋唐而浮屠义谛,风靡一世,粉廊群才,唯尚词藻,孔孟之学,几成绝响。
史料的使用——正确评价
  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 《贰臣传》
现象二:为恶
黄宗羲
顾炎武
李贽
王夫之
现象三:特殊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