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统练5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宁夏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统练5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02 09:01:37

文档简介

景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三年级统练五

姓名
班级
贴条形码区

选择题(48分)
题(15分)请考生用2B铅笔将所选题
涂黑,答题
选择一题,如果多做,则按所选做的前一题
我选的题
567
(15分)(请务景博高中高三年级统练五
历史试卷
客观卷
一、选择题(32
1.5=48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所示是商汤时期的右相伊尹拟定的文书《伊尹四方献令》摘录。由此可知,商汤时期(
?

方位
方国
所献之物
正东
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瓯等
鱼皮制的刀鞘、利剑等
正南
瓯骆,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等
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等
正西
昆仑、犬戎、鬼方、枳巳、贯胸、刺额、离身、黑齿等
丹青、龙角、神龟等
正北
崆峒、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貊胡、代狄、匈奴、楼烦、月氏等
白玉、野马、良弓等
A.分封的诸侯对商王有朝贡义务
B.方国的手工业生产普遍规模化
C.周围方国与商王存在服属关系
D.王室开支主要来源于方国纳贡
2.
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大师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个人,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第二个人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第一个人”是(  )
A.朱熹
B.陆九渊
C.王阳明
D.黄宗羲
3.
早期契丹贵族的墓葬中,葬具多用石棺,陪葬品中模仿皮囊的鸡冠壶数量众多,还常伴有成套的武器及完备的马具。中晚期契丹贵族墓中,葬具多用木椁,鸡冠壶被黄釉瓷器和景德镇影青瓷等取代,马具简化,武器消失,仿木建筑和斗拱壁画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B.游牧生活的消亡
C.契丹贵族生活奢靡
D.南北文化的交融
?4.
《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这段材料表明(
?

A.雇佣劳动促使劳动力市场出现
B.明代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江南近代纺织业发展迅速
D.人民受封建剥削十分严重
5.明洪武十三年九月(1380年),在朱元璋宣布永远废除宰相制度半年以后,一度设置过所谓“四辅官”,以四季为名,选一些耆儒之臣,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处理等事务。“四辅官”的设置(
?

A.牵制了日益权重的内阁
B.建立起了新的辅政制度
C.协调了政府各部门关系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负担
6.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7.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8.?马克思指出“仅就以上的条约(《天津条约》)内容而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似乎并未谋得外交上的特权,不过是迫使清廷放下了天朝大国的架子,承认了列强与清国的平等地位而已。其实大谬不然。”在这里,马克思意在强调《天津条约》(
?

A.确立了列强与中国的国家平等地位
B.适应了列强大规模商品输出的需求
C.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实质上是损害中国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9.?1885年,英德争夺清政府军舰的建造订单,德国首相俾斯麦指示伏尔铿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订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表明(
?

A.西方国家控制着中国海军装备
B.英德企图通过军事技术获取在华特权
C.中国海防面临西方的严重威胁
D.清政府已熟知近代国际经济活动规则
10.
20世纪初,一个白话报迷说:我是个失学的人,虽然念了几天书,只因为那书上的文义深奥,费尽了脑筋,还是悟不透……我有个同学的朋友,跟我最投缘,送给我几本《敝帚千金》的白话报,叫我看,我就看,越看越爱看,如同得了赵璧一样,不知不觉,心里也豁亮点了,舌头也活动了,脑筋的轮子也转摇了。这说明(
?

A.
国民思想落后亟需启蒙
B.
近代教育深受媒体影响
C.
白话文已经普及到全国
D.
文学革命推动思想传播
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
?

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
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
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
12.?《中国近代通史》称:“共产党看到了西安事变并非张、杨的个人行为,看到了日本侵华导致中日民族矛盾的骤然上升,于是紧紧抓住了抗日的旗帜,……以此为据,促成了国共的再次合作。这次合作,不仅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初步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由此可见(
?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引领抗战胜利的旗帜
D.中国共产党是代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政党
13.?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60年代,外交重点转移到亚非拉国家,形成了反苏反美的“两条线”外交战略;60年代末,又确立了“联美反苏”的“反霸一条线”政策。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
?

A.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B.奉行不结盟政策
C.自主性逐渐减弱
D.致力于全方位外交
14.?1979年初,四川省试点企业已扩大到100家。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可以增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并可组织来料加工,允许企业有条件地销售商业物资,供销产品。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企业职工可以得到的奖金。这些政策(
?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B.增加了企业职工经济收入
C.扩大了企业生产分配自主权
D.壮大了民营经济综合实力
15.
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

A.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B.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的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16.
“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

A.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
B.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分子
C.空想社会主义代表
D.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17.
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就将美洲当成了财富掠夺地,白银首当其冲。从1545年到1800年,美洲出产了13.3万吨白银,其中约75%被运往了欧洲。欧洲将掠自美洲白银的40%左右运往了亚洲,主要是中国和印度。这表明当时(
?

A.中印两国主导了世界白银流动
B.欧洲的商品在美洲畅销
C.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具有优势
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18.
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
19.
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果有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就能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20.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赎免法”,无偿废除了20种封建义务。后来,普鲁士政府将1858年12月31日作为解放农民的停止实施期限。于是,大量农民从德国东部的农业区来到了西部的工业区。德意志帝国成立前夕,普鲁士等地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材料说明当时(

A.德国实现了工业化
B.生产关系调整解放了生产力
C.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D.农民成为德国工业化的主力
21.
有学者认为,“莫斯科的模式,不仅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事实上也更为适宜,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文中认为“莫斯科的模式……在本质上比底特律或曼彻斯特模式为佳,……更为适宜”是因为“莫斯科模式”使苏俄(联)(
?

A.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
C.实现了大农业生产
D.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2.
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签约规定: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做法(
?

A.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B.导致两国关税收入的大幅下降
C.体现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
D.缓和两国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
23.
世界商船吨位表(单位:万吨)
1800年
1870年
商业帆船
400
1290
商业汽船
-
300
上表可以反映出(
?

A.世界贸易不断扩大
B.英国对汽船采取技术封锁
C.人类环保意识增强
D.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
2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A.《关贸总协定》签署
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冷战”秩序的建立
25.
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这段话表明(
?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
B.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
C.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
D.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
26.
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相差只有多点。而到了30年后的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对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经济差距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冷战阻断了东西方正常交流,不利于民主德国经济的发展
B.民主德国经济的落后是因为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联邦德国经济优于民主德国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联邦德国经济的优越最终使民主德国并入,实现德国统一
27.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对重要事件的推论最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
B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
C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
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D
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经济区域化阻碍经济全球化
A.C
B.B
C.A
D.D
28.?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旨在通过成员国首脑、外长定期会议协调欧共体成员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使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反映出欧共体(
?

A.各国外交政策趋同
B.国际地位提高
C.实现了政治一体化
D.独立倾向增强
29.
1984年,美国青年约翰逊在一次抗议中焚烧了美国国旗,被达拉斯地方法院据德州州法判处有期徒刑和罚款,德州法院判决约翰逊言行受宪法保护,且德州州法违宪,随后受到最高法院支持,但国会指出约翰逊言行违反《国旗保护法》,最后,最高法院指出《国旗保护法》无效。这一诉讼案(
?

A.反映了州权主义占据上风
B.体现国会可借助立法干预司法
C.推动美国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D.表明最高法院享有宪法解释权
30.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其著作《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说:“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以下能用来说明作者观点的史实有(
?

A.以美为首的盟国离心力加强
B.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
C.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与发展
D.美苏共同主宰世界局面结束
?31.
如图是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与美日欧的关系更密切
B.中国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平台发展经济
C.欧盟经济发展速度超过美日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
32.
2018年5月,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C.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D.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25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分)
(3)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5分)?
34.
(12分)
材料:生态史观在历史研究中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环境不仅能改变人种的类别和迁徙习惯,而且可以打破空间隔绝,使得文明相互流通。欧亚大草原形状像个哑铃,由东向西延伸,动植物跨越不会遇到不可逾越的环境阻隔,哑铃的两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通过幅员宽广的草原进行对流互动。可见环境隔绝与流通对文明发展的巨大支配力。在生态史的框架内,美洲的发现早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殖民侵略行动或孤立的政治事件,发生于500年前的环球航行以及对动植物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移植,以一种全新的会聚性模式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人们开始交换不同大陆的生命形式。疾病的播迁可能直接影响到了人口的增减。人类的迁移改变了自然的范围和本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害了生态边界,也改变了殖民地本身原有的历史格局。
——杨念群《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生态史观”的贡献与局限》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围绕“环境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在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消防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
37.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开战初始,统治集团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尚能推行立宪政治,接受社会民主党右派提出的所谓“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然而,战事的一再失利与国内的反战情绪,使“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和帝国宪政再也难以维持了。兴登堡、鲁登道夫执掌军权以及“兴登堡纲领”的发布,标志着在德国公开实行军事专政。
1916年8月底,最高统帅部以发布战事命令的形式公布了鲁登道夫起草的“兴登堡纲领”。其中心思想是,实行“军部独裁”。纲领规定:推行“强制措施”,加快军火生产,增加劳动强度,抽调工人上前线。为保证“兴登堡纲领”的实施,1916年11月1日建立了由格伦纳中将领导的军事管理局,控制德国本土、被占领区和一部分帝国盟友的经济。这是最高统帅部企图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干预、对全国人民的专制统治来保证最高军事纲领的贯彻。
——摘编自孙柄辉、郑寅达编《德国史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兴登堡纲领”出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兴登堡纲领”的特点和影响。(7分)
?
3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郭守敬(1231~1316年),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习水利,巧思绝人。”至元元年(1264年),西夏境内的唐来、汉延等古渠,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张文谦等主持修订新历,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至元十六年,郭守敬领导开展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至元十七年,《授时历》告成。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郭守敬经探测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帝命郭守敬主持修建大都运河。至元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后代史家称赞“守敬开物成务,功施于千载”。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守敬的历史功绩。(7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守敬取得功绩的原因。(8分)(共14张PPT)
高三第五次统测历史卷解析
单项选择题
1-5:CADAD
6-10:CBDBD
11-15:CAACB
16-20:DDBDB
21-25:AAAAC
26-30:AADDA
31-32:BA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8分)
答:原因:
1.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
2.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
3.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4.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
5.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
6.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
7.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8.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2分
4)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分)
答:特点
1.渐近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结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
2.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3.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
4.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
5.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
6.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7.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8.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2分
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12分)
答:影响:
1.大大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
2.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
3.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演进。
5.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6.西方学说的传入则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使中国走向近代化。(2分
2)
(3)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5分)?
答:策略:
1.我国应在大力宏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
2.在对待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
3.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制度。
4.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也要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2分
2+1)
34.材料:
生态史观在历史研究中高度重视环境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环境不仅能改变人种的类别和迁徙习惯,而且可以打破空间隔绝,使得文明相互流通。欧亚大草原形状像个哑铃,由东向西延伸,动植物跨越不会遇到不可逾越的环境阻隔,哑铃的两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通过幅员宽广的草原进行对流互动。可见环境隔绝与流通对文明发展的巨大支配力。在生态史的框架内,美洲的发现早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殖民侵略行动或孤立的政治事件,发生于500年前的环球航行以及对动植物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移植,以一种全新的会聚性模式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人们开始交换不同大陆的生命形式。疾病的播迁可能直接影响到了人口的增减。人类的迁移改变了自然的范围和本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害了生态边界,也改变了殖民地本身原有的历史格局。
——杨念群《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生态史观”的贡献与局限》
结合世界史的所学知识,围绕“环境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可选论题:
论题一
中国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为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论题二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论题三
特定的人文环境对特定地区的文化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论题四
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改变亚非欧世界的各自人文环境。
论题五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迁移活动大大改变了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
论题六
近代西欧各国的崛起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不无关系。
范文
论题:中国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为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阐述: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任何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人居环境不无关系。以我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为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地生根延续,并最终创造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汉唐文明,
这既离不开春秋战国大动荡下的学术争鸣和秦汉时代治国理念的流变,也和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不无关系。古代中国地大物博,黄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气候湿润的温带地区,独特的黄土高原、地力肥沃的关中腹地、被重山峻岭包裹的华北平原不仅为炎黄子孙的文明传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基础,也为小农经济的形成创造
了独一无二的条件。纵观古代中国史,无论是以法治国的大秦帝国,还是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其治乱勃兴的基础无一不是依托于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流域便捷稳固的农业地带,最终逐渐形成重视家国情怀,强调君权神授、宗法至上的儒家文化。以至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少数民族入侵,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无法打断中国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也因此,黄河才会成为中国的母亲河。即使在两宋以后,伴随着北方经济的不断衰退,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元明清朝仍难以完全割舍掉那种已经烙入中国人根骨中的黄河情怀,历朝历代才会不断整饬黄河,治理并改善黄河流域的人居环境,这其中也包括对宁夏地区的生命之渠——唐徕渠的整修。
总之,儒家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中国黄河流域的独特环境密不可分。环境虽然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但至少是不同地区间文化保持独特性的地理法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