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幅秀雅的水墨图
B“丝丝”这一叠词,既通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绵绵
C“楼儿忒小不藏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把愁情具体
化、形象化
D词中有许多词用得十分巧妙,如“借”字。词人客居他乡,借花献给所怀之人,这样用
“借”字,显得不同凡响
1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x庄子,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面行,但仍然达不到迫遥游境界的原固的句子是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
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李煜的《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慨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剧资料▲,剧目繁多,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
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民间戏班
的刷目数量相当可观,观众任意点戏,艺人立马演出。传统戏剧的编演能力▲。其奥
妙在于我国戏剧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宋元时期,说唱技艺繁荣,直接
催生了口头剧本的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刷作家
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俭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刷本,而是他们
执行了广泛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深厚的口头创作史。明清舞台本
与口头文学▲,戏词中随处可见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考察剧本中的文字符号,其
口头性也非常明显,▲,一些传奇剧本可能直接录自演员的口头。以前,我们将文人
的剧本创作史、戏曲文学史视为中国戏剧史的主流,大大低估了戏刷舞台表演、口头编创的历史
)。过于偏重文献、文学的戏剧观、戏剧史观无疑应该得到修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俯拾皆是
脍炙人口
水乳交融
可想而知
B俯拾皆是出神人化浑然一体显而易见
C浩如烟海
出神入化
水乳交融
D.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浑然一体
可想而知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执行了剧目的舞台
B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还他们推广了剧目的舞台
C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实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D.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参与了刚目的舞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