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那么丝绸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蚕!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呀,蚕吐出的丝可以制成丝绸,今天我们就学习跟蚕有关系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丝绸与蚕的关系,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3。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并汇报:不同点:第一道是求每份数。第二道是求份数。
相同点:都是平均分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题的异同,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平均分以及除法含义的理解,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2. 解决问题。
(1)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问题: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一共有15只蚕宝宝。
生: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
生:求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生:用除法 15÷3=5(只)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解答。
师: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求一份是多少。
师:解题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每盒5只,3盒就是15只,5×3=15,对!
(2)15 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问题:观察图片,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生:一共有15只蚕宝宝。
生:每个纸盒里放5只。
生:求要用几个纸盒?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
生:用除法 15÷5=3(个)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呢?
生: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计算。
师: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把15按每5个分成一份,求分成几份。
师:解答的正确吗?
生:3个纸盒,每个里有5只,一共有15只,5×3=15,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提出的问题,之后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想法。学生通过图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3. 总结。
师: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
生:被除数都是一样的,第1题的除数是第2题的商,第1题的商是第2题的除数。
生:都是运用除法计算解决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两道题分别求的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形,第1题求“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第2题求“一个数每份分几个,能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只要是平均分问题,都能用除法来解决,并且可以用乘法检验除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含义,在全班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4. 微课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如何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
(1)12筒茶叶,每个盒子放6筒,要用几个盒子?
(2)把12筒茶叶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
答案:(1)2个(2)6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2. 学校买来14个拖把。
(1)每个班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平均分给7个班,每个班分几个?
答:(1)14÷2=7(个)
(2)14÷7=2(个)
答案:(1)7个(2)2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算式的知识。
3. (1)8个福字,一个大门贴2个,一共可以贴几个大门?
(2)8个福字,用去2个,还剩几个?
答案:(1)4个(2)6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1)36里面有( )个6。
(2)2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
答案:(1)6(2)4。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除法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我们知道只要是平均分问题,都能用除法来解决,并且可以用乘法检验除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