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 教案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 教案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2-02 15:46:10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区域的类型;
2.掌握区域的空间尺度。
二、教学重难点
区域的类型和空间尺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平沙岛是珠江的江心岛,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按照国家规定,这里划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此,广东省下拨专项建设经费,修建水利设施;佛山市每年给农户发放农田保护补贴,以弥补农田不得他用的损失。以上表述中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区域?为什么平沙岛基本农田的保护会涉及不同级别的行政区?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师: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区域的概念,你们觉得区域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师:那么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像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热带和亚热带它们的划分有什么共性呢?
生: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师:那我们说像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这说明了区域的什么特性?地球上有热带与亚热带,寒带与亚寒带,这又说明了什么特征?
生: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些区域,如行政区或流域,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如自然带或语言区,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师:我们把秦岭——淮河一线叫做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湿润区的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这又体现了什么呢?
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教师总结: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2.划分依据: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3.区域特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师:现在我们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和特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区域的类型,请同学们看着课本自己试着来总结一下。几分钟之后找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学生阐述。
教师总结:
4.区域类型:
(1)按照特征划分:
①按照自然特征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
(2)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地区划分:
①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②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③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
④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有的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科学认识和划分这些区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过渡】在前面我们学习到了区域之间如何划分,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区域之间的等级划分,同一尺度区域和不同区域都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师:一提到等级,我们会想到大的等级和小的等级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区域的层级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生: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师:那我们说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还是会起反作用?比如说北京和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生:相互促进。
师:那你还可以举出什么相似的例子呢?
生:上海和长江三角洲。
师:那我们现在说同一尺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新疆和河北的面积和地理位置都是不同的,那它们之间一定要分出优劣么?
生:不一定。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教师总结:
1.区域的层级:
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3.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
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课堂小结]:
我们一共讲了两个大部分,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区域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在这节课我们掌握了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分类,区域的层级划分,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和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
[板书设计]: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概念
2.划分依据
3.区域特点
4.区域类型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层级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3.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
PAGE
-
3
-(共21张PPT)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
1.掌握区域的类型;
2.掌握区域的空间尺度。
学习目标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区域是什么?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划分依据是什么呢?
2.划分依据:基于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在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3.区域特点: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4.区域类型:
(1)按照特征划分:
①按照自然特征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主体功能区
(2)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地区划分:
①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②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③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
④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有的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科学认识和划分这些区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扶贫地区
历史文化保护区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巩固练习
一、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能正确表达的区域特征为(
B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C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答案:1.B;
2.C
解析:1.该示意图没有表示出区域的形状,边界也是相对的,也没有划分下一级区域。B正确。
2.该图反映了干湿地区对农业发展方向的影响。C正确。
二、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界线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
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基础,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区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
D.因研究的需要,区域是发展变化的
2.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C??)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解析:1.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地理差异是其划分的基础,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A正确。
2.A区域有明确的界线,一般为行政区。热量带、干湿地区、三江平原的边界都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C正确。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2.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
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新课教学]:
一、区域整体性
师:我们在上节课讲了区域的概念,知道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当我们在认识一个区域的时候,首先你会想到什么?以华北平原为例。
生:以平原为主,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
师:那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区域的要素,区域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熟知的自然和人文要素。
生: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师: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区域要素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比如说,现在我们国家在创建文明城市,引导公民爱护环境,不破换公共环境,从而也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还有我们靠风能发电,这些说明了区域各要素的什么关系呢?
生: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师:那我们再说一说,浙江省青出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在稻鱼共生系统之中又有着区域各要素的什么关系呢?
生: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
师:在干旱地区的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
生: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教师总结:
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2.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过渡】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把区域分成了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之间是不是肯定存在着差异,那同一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会有差异么?
生: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区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师:正因为每个区域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不同区域之间才会有联系,比如说,甲区域劳动力丰富,但是缺乏技术;乙区域有技术,但是劳动力缺乏。所以两区域就可以相互关联,共同发展。所以说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师:区域之间的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那我们刚刚讲的甲乙之间的区域关联属于哪一类?
生: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
师:小组讨论一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都有哪些?
生: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
师:回答的很好,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就是气候与生物的区域间的流动,文化交流就是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的流动。那我们说两个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和交流,它们是不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呢?我们还可以拿甲乙两个区域来说,这两个区域要素的种类的变化,是不是推动了两个区域共同发展?
生: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教师总结:
1.区域差异的特点:普遍性。
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的关系: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实现方式: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
(1)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
(2)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
4.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师: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现在我们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来讲一下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1)区域要素之间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②不同点:
不同点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33°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耕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农业生产:
区域
特点
长江三角洲
①水热条件良好;②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③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
①水热条件相对较差;②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也较短;③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
(3)工业生产:
区域
区位优势条件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①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②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③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2.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一共讲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区域整体性,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其中我们要重点记忆的是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板书设计]:
一、区域整体性
1.区域要素
2.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PAGE
-
5
-(共19张PPT)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
2.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青田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1
200多年稻田养鱼历史。2005年,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这里的务农人员锐减,稻鱼共生系统的延续面临困难。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是怎样关联的?青田县与外界的哪些联系能够促进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
一、区域整体性
当我们在认识一个区域的时候,首先你会想到什么?以华北平原为例。
答:以平原为主,是温带季风气候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
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我们国家在创建文明城市,引导公民爱护环境,不破换公共环境,从而也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
靠风能发电
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浙江省青出县在稻田里养鱼,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水稻为鱼类提供氧气、有机物质等,形成良性循环的稻鱼共生系统。在稻鱼共生系统之中又有着区域各要素的什么关系呢?
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
在干旱地区的人们,通过修建水渠、发展节水技术等,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制定了严格的分段用水制度,使聚落和农业得以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意识到水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条件。
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2.区域内各要素的关系:
(1)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2)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二、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1.区域差异的特点:普遍性。
2.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区域关联的实现方式: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
(1)自然要素的区域间流动:河水从上游流向下游、野生动物的季节性迁徙。
(2)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区际贸易、文化交流等。
4.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三、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1)区域要素之间的异同:
①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②不同点:
不同点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33°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大致位于北纬44°——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耕地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农业生产:
区域
特点
长江三角洲
①水热条件良好;
②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
③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
①水热条件相对较差;
②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也较短;
③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
(3)工业生产:
区域
区位优势条件
生产活动
长江三角洲
①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②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
③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
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工业。
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
2.无论是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还是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巩固训练
一、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回答1-3题。
1.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B??)
A.松嫩平原生长期较长
B.降水较少
C.长江三角洲大陆性较强
D.高温多雨
2.符合长江三角洲土地条件特点的是(??A?)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3.我国北方有些民居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C?)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答案:1.B;
2.A;
3.C
解析:1.我国水资源是南多北少,南方降水时间长,降水丰富,北方降水时间短,降水较少,
B正确。
2.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布,耕地以水田为主,且比较分散,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A正确。
3.窗户的主要功能是通风,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冬季风强,故有些民居没有后窗,
C正确。
二、读甲、乙两区域联系图,回答1~3题。
1.图中箭头反映出区域之间具有(?A??)
A.联系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连续性
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C??)
A.甲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比乙区域复杂
B.甲区域城市呈岛状
C.乙区域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
D.甲区域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大于乙区域
3.造成图示两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B??)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相同
B.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
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
D.两区域的文化习惯差异
答案:1.A;
2.C;
3.B
解析:1.图中乙城市为甲城提供资金、技术、产品等,甲城为乙城提供劳动力、资源等,是两城市的经济联系,反映了区域间的联系性。A正确。
2.甲城经济落后,乙城经济发达,甲城空间结构比乙城简单;乙城市呈岛状;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甲区域。C正确。
3.地理环境差异影响文化环境差异,影响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经济发展快、发展水平高,地理环境恶劣的地区经济发展受限、发展水平较低;两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相同可能性不大;人种分布差异对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不大。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