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课时二十六
卖炭翁 白居易
返回导航
八年级(下)(共11张PPT)
课时二十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答案】 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返回导航
八年级(下)(共8张PPT)
课时二十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宦游人
不舍、依依惜别
乐观豁达
返回导航
八年级(下)(共10张PPT)
课时二十三
蒹 葭 《诗经》
【答案】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和主人公的深情执着;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足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主人公执着的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诗歌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伊人的身影却无处不在。诗人起笔写晶莹的露珠已凝成霜,而思慕的伊人却在水的一方。“伊人”虽音容体貌均无,却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身影无处不在。
【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化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突出了主题。
【答案】 《蒹葭》中写“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营造了一种若隐若现、如梦似幻、迷离凄婉的意境。用它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顺理成章,具有“起情”的作用。
【答案】 相同点:《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不同点:《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思,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共7张PPT)
课时二十二
关 雎 《诗经》
【答案】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雎鸠鸟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水鸟和鸣又可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所以是“比兴”。“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采荇菜兴起男子对淑女的追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返回导航
八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