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的认识》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按自己确定的比例尺画示意图。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设计名片、画镜框示意图等活动中,经历认识比例尺的过程。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认识有些问题可以借助比例尺解决。
2、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发展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数学服务于生活,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
3、在多次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能按自己确定的比例尺画示意图。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一把,剪刀,白纸每人三张,活动报告单每组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个人找一张名片,你们找到了吗?让学生互相欣赏。现在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名片。你们想不想有自己的名片啊?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比例尺,运用比例尺的知识来设计名片。
教师告诉全班同学一个好消息:大头蛙当经理了,想让同学们帮他设计名片。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建立数学模型,探究新知
【一】布置活动内容。
教师鼓励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小小设计师
活动要求:
大头蛙为了发展业务,决定印制一盒名片,印制的要求是名片长4厘米,宽3厘米。
(1)、4人一小组,组长做好分工安排??
(2)、学生拿出作图工具在第一张白纸上开始设计
让学生将自己设计好的作品在组内在组间进行展示和交流。
请部分同学将自己的设计展示在大屏幕上。
请好奇心强的学生拿刻度尺检验名片的规格。
课件出示结论:像这样画出的尺寸与要求的尺寸一样,我们就说这样的图是按1:1画的。
学生尝试描述。
【二】初步认识比例尺
课件出示第2例题的要求:画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框示意图
1、教师让学生也按1:1画示意图。学生遇到困难:画不下。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学生提出把原图性缩小,教师课件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欣赏并判断放大与缩小。
同桌按照你们的想法在纸上画,并标上长和宽。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画图的情况。
2、交流
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展示一下学生的作品,说一说把长和宽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画出的示意图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
请学生议一议:把长和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
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将本组的想法向全班汇报。
学生自由回答。
3、课件出示其中两幅示意图并出示结论:十分之一是指所画示意图是按1:10画的,也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
请学生想一想:比例尺1:10中,比的前项1代表什么?比的后项10又代表什么?(前项代表图上距离1厘米,后项代表实际距离10厘米)
4、教师介绍比例尺的写法和在图中的位置。
5、交流其他几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6、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示意图上标出比例尺。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7、出示实物串珠课使用的珠子,问画它的示意图,要把它怎样?按几比几画?学生自由汇报。
8、比较一下,这几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10:1,8:1,这样的比例尺叫放大比例尺;1:5,1:3,1:15,这样的比例尺叫缩小比例尺。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比例尺,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前项代表图上距离,后项代表实际距离;都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9、同样的镜框为什么所画的示意图的大小不一样?(比例尺不同)在三个比例尺中哪个更合适?
10、小结:在确定比例尺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和图纸的大小来确定(不要过大或过小)选择恰当的比例尺。
11、我这还有三幅图看看比例尺分别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其含义。通过看三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比例尺是不是一把尺子?它有单位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比例尺其实就是一个比。
(三)、拓展实践应用
我们通过画镜框示意图认识了比例尺,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知识闯关
1、第一关学生自由回答
2、第二关派两组同学到前面测量黑板的长和宽然后画出它的示意图。
3、第三关(1)请同桌合作,选择课桌面,画出它们的示意图,并填写活动报告。学生试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全班交流、展示。
(2)交流学生画示意图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和活动报告。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示意图的机会。教师及时给与适当的点评。
(四)、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五)、布置作业
1、为自己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名片。
2、画5毫米珠子的的示意图(附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放大与缩小的基础上,在学习了比和化简比基础上,进而学习比例尺的,它又为下一节学习比例尺的应用做准备,因此这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重点是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难点是:能按自己确定的比例尺画示意图。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总的设计理念是“以活动促发展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
回顾这节课我做到了:
一、重视实践操作,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比例尺的认识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放大与缩小”引入,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让学生当小设计师为大头蛙设计名片,画镜框示意图,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统计分析,在充分的感知的基础上认识比例尺,得出比例尺的含义,整个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精心设计导语,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给予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轻松生动的教师课堂语言可以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语言,可以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为学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严谨数学推理,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 “你见过那些比例尺?我这也有几幅图看看他们的比例尺都是多少?观察这几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比例尺是不是一把尺子?他有单位吗?为什么?”等,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间的导语,用质疑的方法引入每部分内容。运用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三、恰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
一、教材挖掘不深,不敢创造的使用教材
二、教学经验不足,重难点突破浪费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时间安排不合理
三、缺少教育机智,对突发问题处理不当
四、课堂容量较大,给学生反冲思考的时间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后进生而言,本节教学内容难以全面掌握。
总之本节课我做出了努力有了点滴收获,但还有很多不足。今后我要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肯钻研、多动脑,不断充实、完善、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自身素质也要严格要求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