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2: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乐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民族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在变化很少的社会里,文化是稳定的,很少新的问题,生活是一套传统的办法。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人的行为有着传统的礼管束着。儒家很有意思想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他们从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
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
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不免“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象,但都不确当。一定要给它一个名词的话,我一时想不出比长老统治更好的说法了。
教化是礼治的一个治理形式。中国古时候的教化,并非只限于家庭教育,而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皇帝教化万民,地方官教化当地百姓,家族长老教化家族成员。所以,所谓长老统治,更多的是一种家族、村落长老通过教化,构建出基层政治生态。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完全由传统所规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性的强制,有的只是文化性的教化。
B.长者的权力,随着社会自然继替,年岁大的人自然而然享有了教化和治理的绝对权力。
C.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不民主的横暴权力、民主的同意权力和在前两者之间的教化权力构成。
D.乡土社会中,教化是长老统治的唯一治理形式,从家庭到整个社会,构建基层政治生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提出乡土社会实际上是一种“长老统治”的观点,指出乡土社会主要依靠教化权力来维持。
B.用“爸爸式权力”比喻教化性的权力,如“皇帝教化万民,地方官教化当地百姓”,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C.文章从安土重迁、重视礼俗、孝悌、长幼有序等乡土性论证长老权力为什么在乡土社会中是“天然存在”的。
D.作者对比稳定社会和不稳定社会,从而指出“教化权力”在稳定社会中更具有权力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化”是“有知者”教导“无知者”,乡土社会中,每一个年老者都拥有教化年幼者的权力。
B.当文化不稳定时,教化权力会缩小到亲子、师生关系中,教化权力的退化标志着乡土性的减弱。
C.乡土社会中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教化权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延续。
D.“长老统治”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乡土社会文化传统稳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能成为现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从《野草》走进鲁迅的世界
10月31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举行了阎晶明的《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的
新书首发式。分享会中,专家学者潘凯雄、孙郁、黄乔生、杨庆祥等人做了一场以“走进鲁迅的世界”为主题的深度对谈。以下为精彩内容节选。
杨庆祥:《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是阎晶明对鲁迅散文诗<野草》全景式解读的一本书,非常有特点。下面请专家们来谈一谈你们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和看法。
孙郁:阎晶明老师以一种反学院派或者反文章、反批评式的方法,进入到对鲁迅文本的解读里面,书里的三个“深悟”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他对鲁迅知识点的深悟。鲁迅丰富的知识结构,古今中外的知识点,在他的文本里出现,他都捕捉到了。而且他又要控制自己的篇章,不做学院派的那种八股陈述。二是他对鲁迅精神品德的深悟。鲁迅的那种灵动的、跳跃的词章背后的情思,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让青年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那种自我的牺牲、普度众生的精神,很多别的学者没有谈到或者即便谈到也没有像他这样来讲。三是对于鲁迅语言的深悟。鲁迅的文体是碎片式的、不规则的,反知识、反逻辑化的。阎老师对鲁迅语言的解析是用一种中国传统的品鉴诗文,他用自己观察事物所得到的意象,用意象来表达意象。我们解读鲁迅文本的时候容易被鲁迅深远的情思所俘虏,如果不克制就会出现问题。阎老师很克制,他把鲁迅的文本放到鲁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里再来读解,让我们能深切地感觉到,鲁迅之所以是鲁迅,他能写出这样词章的原因。
杨庆祥:孙老师讲的三个“深悟”最终筑就了鲁迅这样一个伟大丰富的灵魂。接下来有请潘老师。
潘凯雄:这本书学术研究的方法论特点十分鲜明。在序里,他承认《野草》是理解的畏途,他希望自己对《野草》的研究,能够从诗与哲学的强调中,回到“本事”上来,就是本来的事实,尊重本来的事实。第二章他通过“诗和哲学”来看鲁迅对“本事”的改造、升华和他的艺术创作,而不是离开本事无限度生发。第三章讲《野草》的出版传播史,也是我觉得写得最漂亮、最扎实的。同时这本书从学风上看,求证、求实、求真,他这个著作在格式上看不是很周严的学术著作,但是这里面却满是功夫、满是学问。从学术上来说,是很值得尊重和学习的,也会给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杨庆祥:潘老师对学术界对鲁迅研究的局限性和缺点看得非常准确,指出了阎老师这本书的特点和价值。下面请黄乔生老师发表自己的高见。
黄乔生:我认为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营造出了《野草》写作的氛围、背景和它的人物事情。《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生动的日常生活的材料,比如鲁迅的饮食、抽烟、饮酒等,同时还将一部分散布在文中的典籍,将鲁迅读过的书、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阅读讲出来。我还关注到阎晶明专门提到周作人那部分,写得很充分,很受启发。其实我想,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那就是许广平。她在1925年3月前后出现,把鲁迅从抽烟、酗酒当中挽救出来,对于《野草》文风、叙事方法的选择、感情抒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
杨庆祥: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我们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阎晶明在《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里深悟鲁迅灵动跳跃的词章背后蕴含的精神品
德,而其他的学者根本没有谈到。
B.阎晶明把《野草》带入到作者的生活和时代中去解读,把鲁迅丰富伟大的灵魂呈现出来。
C.阎晶明研究《野草》时,特别关注“本事”,尊重本来的事实,他不提倡离开“本事”无限度生发。
D.阎晶明对鲁迅散文诗《野草》进行全景式解读而写成的《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特点鲜明,很有价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郁、潘凯雄、黄乔生三位专家对阎晶明《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这本书的评价各有侧重但都高度认可。
B.阎晶明以反学院派或者反文章、反批评式的方法解读鲁迅文本,不做学院派的那种八股陈述,显得与众不同,难能可贵。
C.《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这本书虽然在格式上不是周严的学术著作,但求证、求实、求真,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D.黄乔生认为对于鲁迅创作《野草》以及文风、叙事方法的选择、感情抒发的方式都有一定的影响是人,主要是许广平。
6.对于阎晶明的《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这本书,孙郁、潘凯雄、黄乔生三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评价,请简述他们评价的要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方的冬天
很少在冬天跑到北方去。记得有一回元月到哈尔滨,到处冰天雪地,冷是冷得厉害,但仿佛是早已看熟的景,是预先知道的色,所以并不觉得讶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站在零下三十度的地方谈到杨靖宇的抗日,突然觉得,在东北当英雄比在南方当英雄要更英雄一些。
这回到山西,算是看到另一种北方的冬天。飞机降落时,低头下望,发现眼皮下的太原一片绿色都没有,几乎是吓了一大跳。后来出门旅行继续往北走,走到乡下,才领略到,原来北方的冬天在没有下雪的时候,苍凉竟是如此。
北方的冬天和南方是太不一样了。
如果是冰天雪地,是那种我们在影视和照片中看熟了的景致,反倒觉得一切如常。可是,
当天气已然萧瑟,而雪并未落下来时,北方的这种色彩,我很陌生。只觉得这样的场景很有些让人心生胆怯。
在南方,冬天的山也是绿的,而这里,山野里却只有荒凉。
站在这景色中,很容易想起北方作家的一些作品,便越发能理解他们的厚实和沉重,也越发能理解他们写法上的老实和朴素。心想这是属于男人的风景。
才11月份,小河里的水便已然流不动了。
居住在这样的荒凉的地方是需要毅力的。非但如此,还需要极宽阔的胸怀来包容这样的
自然。所以,我们经过的这个村子,有许多废弃的院落。据导游说,这里许多人家都往外迁徙走了,从此不再回来。
通过敞开的大门,能看到小屋已经毁坏的窗子。
这是长城脚下的一个小村子。现在这里仅住着7户人家,共21口人。无论是有人居住的院子还是被人遗弃的院子,据说砌院墙所用的大多是长城砖——明朝的砖呀!很惊心吧?所谓靠山吃山,靠墙吃墙,大概也算一种约定俗成。
又一处无人居住的院落。
走在村里,迎面过来一群羊。我从来没有这样近距离与羊遭遇,一时间竟不知所措,便站在路边,紧张地让羊从身边擦过。有的羊便绕了道。放羊的小媳妇非常凶狠地叫骂起来。骂得我们一行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我赶紧道歉,告诉她我们不是故意不给羊让路,而是从来没见过这阵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以为道了歉就没事。但那小媳妇还是叫骂不停。其实羊从旁边绕一下,也没什么事,羊依然快乐。不解她为什么叫骂。同行的朋友突然说,听她口音不像是山西人。山西人绝对不会这样。再一细听骂声,果然。导游此时方说,这女子是由东北嫁过来的。而且她们俩彼此还认识。瞧瞧,这女子!真是领教了东北人的厉害。
有户人家正在忙着运货,有一辆很破旧的车。但应该算是殷实户。我提出进院子里瞧瞧,
他们很高兴地说,进来吧进来吧。院子里有两个女人在将山货朝车上搬。
虽是偏远荒凉之地,但只要有人家,尤其有女人,就有色彩,就有温馨感,就有暖融融的气息。有人家就有色彩,就有温暖。
山西人很淳朴厚道,又不乏直爽,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这里的冬天,虽说让我心生怯意,
其实也觉得它漂亮。只是它是另类的一种漂亮,是让你有压力感和紧张感的漂亮,是让你无法松弛、无法轻佻的漂亮。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山西的冬天没有绿色的景致,也没有皑皑的白雪,所以作者说:“这回到山西,算是看到另一种北方的冬天。”
B.文中提到杨靖宇的抗日、北方作家的厚实和沉重,突出北方冬天雄性的壮美,是“属于男人的风景”。
C.文中叙写赶羊的妇女,是用东北女性的“厉害”和山西人的厚道作对比,来凸显山西人朴实的性格特点。
D.文中的冬天有的是苍凉、厚重,给人的是一种压力感和紧张感,因此面对这样的景象无法松弛、无法轻佻。
8.作者为什么说“这里的冬天,虽说让我心生怯意,其实也觉得它漂亮”?(6分)
9.作者在写山西的冬天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龙,明季入海,从颜思齐为盗;思齐死,代领其众。崇祯初,因巡抚熊文灿请降,授游击将军;以捕海盗、攻红毛功,累擢总兵。芝龙尝娶日本妇,是生森,入南安学为诸生。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
顺治二年,师下江南。招抚大学士洪承畴与芝龙同县,通书问,叙乡里,芝龙挟二心。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
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十年,封芝龙同安侯,而使赍敕封成功海澄公、鸿逵奉化伯,授芝豹左都督。芝龙虑成功不受命,别为书使鸿逵谕意。使至,成功不受命,为书报芝龙。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十五年,谋大举深入,与其将甘辉、余新等率水师,号十万,陷乐清,遂破温州。将入江,次羊山,遇飓舟败,退泊舟山。
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芝龙与颜思齐为盗时,尝屯于此。荷兰筑城二,日赤嵌,日王城;其海口日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示将迎桂王狩焉。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康熙元年,成功卒,年三十九。
(选自《清史稿·郑成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B.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C.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D.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II.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表示排行最后,也指一个朝代的末期,“明季”即明朝末年。
B.封,授予官职,与第1段中的“擢”、第3段中的“授”一样,都表示官职的升迁。
C.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习称秀才。
D.康熙,清圣祖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蕴含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祈福颂德等特殊意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成功文武双全。他年少时即文韬武略,在其同辈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远近四方的人
都很关注他。
B.郑成功英勇善战。从南澳募兵到兵败江南,十数年间,郑成功身经百战,拒降抗清,虽兵败而返,但勇气可嘉。
C.郑成功忠孝两全。他一生坚持抗清,拒绝接受清廷的招降,暗中与父亲通信,可谓对大明尽忠,对父亲尽孝。
D.郑成功抵御外侮。从江南败还后,他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我国固有的领土台湾,
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
(l)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4分)
(2)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声援绝,势日蹙,乃规取台湾。(4分)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川江号子
蔡其矫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14.以下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描写如生命浪潮般的川江号子,刻画搏斗在急流上的船夫,
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
B.在诗中,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就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C.诗句“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运用夸张修辞,用“流来,流来”把江、号子与生命三者勾联起来。
D.诗歌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川江号子的气势,及其带给诗人的听觉上的震撼,结尾用省略号留给读者不尽的想象和余味。
15.这首诗源于作者游历长江的感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

。”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7~19题。
故宫今年六百岁了。这座庄严巍峨的宫殿见证了24位帝王建功立业,见证了朝代变迁、
,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化名片。走在故宫的红墙碧瓦下,好像真的穿越到了过去,历史与现实交织在这座古老的宫殿里。但帝王将相的风云霸业,都终成过客,在这座宫殿里,只有其承载的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现在,北京故宫的藏品大约有180万件,
。故宫藏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明显的“一元化”特征——它基本上只收藏中国的文物。而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四大博物馆”,其收藏都
了世界各大文明的各种类型的文物,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点。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时,民国政府发表了一段声明:“故宫文物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倘若国家灭亡,仍有希望再次复兴,但是文化灭亡,将无再度恢复的可能。”故宫的意义被阐明了——它们建构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这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正是故宫收藏的底层逻辑。从古代宫殿到现在的藏宝馆,故宫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史,在古今的滋养中,已经成为中华史上最重要的藏宝馆。
17.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斗转星移
万象更新
博古通今
涵盖
B.流星赶月
万象更新
博古通今
蕴含
C.流星赶月
生生不息
亘古亘今
蕴含
D.斗转星移
生生不息
亘古亘今
涵盖
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一元化”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里构成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它们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
B.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它们构成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
C.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它们建构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
D.它们建构了一部可见的中国文化史,这里保存着古代中国最精华的文物。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人的发声器官在喉咙,当你说话时,出来的声音是声带、腭部、舌头、嘴唇和脸颊等许多部分的综合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青少年发育后,女生的声音变细变尖,②
。而频繁使用声带,③
,导致说话声变得沙哑无力。
2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运用对联形式,不超过20字。(5分)
2020年II月16日到22日,第二届郭沫若文化周活动顺利举行。本届文化周活动主要采用“2+
6+N”模式开展,2是l场开幕式、l场闭幕式,N是II个县(市、区)分别举办的沫若主题群众性文化活动。6则是包括1场论坛、1场讲座在内的6项相关活动。除却围绕郭沫若文学影响力开展的系列学术交流,还举办了“沫若文艺少年”推选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马边专场活动、以及“曲艺进校园”等惠民演出活动。
近年来,乐山市先后举办了“郭沫若文艺奖”、“郭沫若诗歌奖”、“沫若诗会”等系列活
动,创建郭沫若故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成立沫若书院,打造沫若戏剧小镇,极大地提升了沫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自去年起举办的郭沫若文化周,更是让更多学界之外的人参与到学习、传承沫若文化精神当中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请以“夜归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C(A.原文只是说“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B.“绝对权力”说法错误;
D.不是“唯一治理形式”,而是“主要的”)
2.C(文中并未提及“安土重迁”)
3.A(说法绝对,而且前提是在“文化传统稳定”的乡土社会)
4.A(与原文“很多别的学者没有谈到或者即便谈到也没有像他这样来讲”不符。
5.D(《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呈现出来的鲁迅的日常生活材料、他读过的书和创作过程、跟他有关的人,这些对鲁迅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6.孙郁:从阎晶明对《野草》的三个“深悟”来说明阎晶明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读《野草》。
潘凯雄:分析《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这本书特点鲜明的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求证求实求真的学风的现实意义。
黄乔生:分析《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营造出《野草》写作的氛围、背景和它的人物事情这一特点。
7.B(文章并无“雄性的壮美”之意)
8.作者“心生怯意”是因为这里的冬天苍凉,缺少生机;说这里“漂亮”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善良、朴实;因为这里人们生存的环境及自然条件让人感到了压力,居住在这样的地方需要毅力和极宽阔的胸怀,所以是“有压力感和紧张感的漂亮”,是“无法松弛、无法轻佻的漂亮”。
9.①对比手法。作者将哈尔滨的冬天和山西的冬天、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进行对比来凸显这里的苍凉;作者还将东北人的“厉害”和山西人的朴实、直爽进行对比,人的朴实给苍凉的冬景带来了温馨。②衬托手法。用这里人烟稀少、只有21口人来衬托这里的苍凉、萧瑟。
10.D(“恃”的宾语应是“水浅”,故排除A、C两项;
“不为备”的对象泛指所有入侵者,且“至”的主语应为“成功师”,故排除B、C两项;“衔尾径进”的主语应是“舟”,故排除A、B两项。因此选D。原文标点为: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11.B(“封”是指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赏赐臣子,不表示官职任命。)
12.C(“忠孝两全”概括与分析均不当。)
13
(1)博洛的军队驻扎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部队投降了,郑成功规劝他,他也不听。(“次”“招”“谏”各1分,句意1分。)
(2)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回来,知道进攻内地不容易,加上接应的声援也断绝了,形势一天天紧迫,于是筹划夺取台湾。(“进取”“蹙”“规取”各1分,句意1介。)
(3)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2分)
14.C(比喻)
15.诗中既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蕴涵的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又表现作者对川江舟子孤寂与悲慨生活的同情,也一定程度上暗含着诗人无奈的感伤和内心的痛苦。
16.(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7.D(①“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流星赶月”形容非常迅速。②“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万象更新”指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③“亘古亘今”指贯串古今,从古到今;“博古通今”形容知识渊博。④“涵盖”指的是包容、覆盖;“蕴含”指一个词包含了的内容,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所包蕴的思想、意义。)
18.A
19.B
20.①声音也会发生改变②男生一般则变得相对低沉③还可能会造成声带受损
21.①开展文艺活动,传承沫若文化②强化学术交流,弘扬沫若精神③推动文旅融合,打响沫若品牌
22.参考2020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
郑成功最初叫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亲郑芝龙,明代末年跑到海上,跟随颜思齐做强盗;颜思齐死后,郑芝龙代替他统领他的部众。崇祯初年,通过巡抚熊文灿向朝廷请求归降,授官游击将军;因捕获海盗、攻打荷兰人有功,经多次提升而做到总兵。郑芝龙曾经娶过一个日本妇人,她生了郑森,郑森进入南安县学,成为生员。郑成功年轻时,有文韬武略,在他的同辈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远近四方的人都关注他。
顺治二年,清军下江南。清朝的招抚大学士洪承畴和郑芝龙是同县人,他与郑芝龙通信,叙谈乡里之情,但郑芝龙怀有二心。顺治三年,清朝贝勒博洛的军队从浙江南下福建,郑芝龙撤走仙霞关的守军,不作防备。博洛的军队驻扎泉州,写信招降郑芝龙,郑芝龙率领部队投降了,郑成功规劝他,他也不听。郑成功图谋举兵抗清,兵士少,就去南澳招募兵丁,招到几千人。
顺治五年,郑成功攻克同安,进攻泉州,清总督陈锦的军队赶到,收复了同安,郑成功领兵撤退。顺治七年,郑成功攻打潮州,清朝总兵王邦俊防御作战,郑成功败退。顺治十年,朝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侯,并派遣使臣带着皇帝的敕书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授予郑芝豹左都督的官职。郑芝龙担心郑成功不接受任命,另外写信给郑鸿逵转达自己的意见。使臣到后,郑成功果然不接受诏命,写信回复郑芝龙。顺治十二年,左都御史龚鼎孳请求诛杀郑芝龙,具有治国才能的人也揭发了郑芝龙给郑成功的私信,于是郑芝龙被剥夺爵位,并被关进监狱。皇上又命令郑芝龙在狱中写信招降郑成功,说再不投降就要夷灭九族,郑成功始终没有答应。顺治十五年,郑成功谋划大举深入内地,和他的部将甘辉、余新等率领水师,号称十万之众,攻陷乐清,接着又攻破温州。即将进入长江,驻扎在羊山,遇上飓风,船只毁坏,于是退兵停泊在舟山。
郑成功从江南战败回来,知道进攻内地不容易,加上接应的声援也断绝了,形势一天天紧迫,于是筹划夺取台湾。台湾,是福建省的海中岛屿,荷兰人占据在那儿。郑芝龙和颜思齐做海盗的时候,曾经驻扎在那里。荷兰人在那里修筑了两座城,一叫赤嵌,一叫王城;它的海岛口岸叫鹿耳门。荷兰人仗着鹿耳门的水浅,船只不能靠岸,未加防备。郑成功的军队到达时,海水一下子涨高一丈多,大大小小的船只首尾相接,直接驶进,荷兰人放弃了赤嵌城,退守王城。郑成功派人对荷兰人说:“这片土地原来就是我们的,理当归还给我们;珍宝听任你们装回去。”围城历时七个多月,荷兰人仅剩下一百多人。王城被攻下后,郑成功把他们都遣返回国。郑成功于是称台湾为东都,表示将迎接桂王到此巡视。他用陈永华为主要谋士,制定法律,确定职官,兴办学校。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终年39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