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
生气,恼怒
指有才德的人
泛指多次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迷惑,疑惑
越过
疑惑
休息,停止
坚定
同“悦”,愉快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形容词,快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动词,了解
动词,得到
介词,替
动词,担任,做
动词,顺从
动词,学习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用作动词,吃
答: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以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答:“罔”就是“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殆”是“疑惑”的意思,不读书还成天胡思乱想就会对学业疑惑。这两个字说明“学”与“思”的辨证关系,即“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在这里孔子强调在做学问时“学”与“思”缺一不可,要注意“学”与“思”的结合。
答:“浮云”可使人联想到多种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比喻富贵短暂,如过眼云烟;浮云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比喻富贵与自己无关;浮云轻淡至极,比喻富贵无足轻重。
答: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答:这是孔子在教育学生要珍惜时光。“消逝的时光”如“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教育学生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答: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答: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答: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惜时守信等,这些在今天仍值得借鉴,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吸收其中有益的文化营养。当然,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应当注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将它当作圣人之言、绝对真理来信奉,要独立思考,理性借鉴。
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们不能忍受“陋巷”的困苦与颜回在“陋巷”却自得其乐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老师传授的知识
恳切
译文: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答案】 示例:不能。三个问题分别从对待一般人、对待朋友、对待自己三个角度进行设问,写出曾子是从为别人考虑、对朋友诚信、对自己的学习三个方面来反省自己的,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如果调换位置,句子的逻辑关系就会显得混乱,也不能体现曾子的高尚情操。
【答案】 示例:语段(二)中子路的行为并不能体现“仁”的思想。语段(一)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强调“忠”,子路是为季氏谋,他以自己的“秩粟”“饷沟者”,超过了自己的职责范围,容易引发“沟者”对季氏的怨愤,所以不能体现“仁”的思想。
同“悦”,愉快
坚定
译文:广泛地学习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
【答案】 示例:我认为对于富贵,孔子并不排斥,孔子排斥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富贵。他认为如果不能获得富贵,就应该安贫乐道,在贫困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像颜回那样,能够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下,“也不改其乐”。
【答案】 示例:从语段(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与志同道合的人为友;从语段(二)中“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以看出孔子提倡交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益友,反对交谄媚逢迎、表里不一、花言巧语的损友。
D
译文:选择他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也具有的缺点。
【答案】 示例:“温故”是学习手段或方法,是基础,“知新”指的是学习过程,是结果。“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结果。
【答案】 从语段(一)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要有良好的方法和端正的态度,做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志向。从语段(二)中可以看出孔子一直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且信念坚定,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普天之下的人们。这便是孔子一直受到人们敬仰的原因。(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