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课件(3份ppt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课件(3份ppt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02 14:08:23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映入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弄
看,浏览
扰乱
形体、躯体
简陋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答: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住所的室外环境和室内布置都比较简陋,但由于室主人品德高尚,与他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他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物质享受的渴求,因此住所就不显得简陋了。
答: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生机盎然,并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答:①从山水写起,目的是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的主旨;②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构思新颖,使文章显得起伏多姿,对陋室起到渲染烘托的效果。
答:托物言志。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情况及生活情趣等方面,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答:示例:不矛盾,“斯是陋室”是说自己的陋室确实很简陋,而“何陋之有”与前文“惟吾德馨”呼应,“何陋之有”是说因为自己的品德高尚而陋室不显得简陋。
答:示例:从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不加装饰的琴)
D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意思对即可)
【答案】 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机盎然。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优美、清幽宁静的特点。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不慕荣利(甘于淡泊)的品质。②高雅的生活情趣。③与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意思对即可)
译文: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帘里,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使……劳累
映入
【答案】 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自己的陋室,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先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答案】 示例:语段(一)中作者借写“陋室不陋”“惟吾德馨”表达了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语段(二)中作者借在黄州用竹子“作小楼二间”的“谪居之胜概”表达自己谪居生活的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语段(一)的“惟吾德馨”和语段(二)的身处逆境达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两个语段都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只要品德高尚,情趣高雅,生活处处见雅趣。这种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也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共24张PPT)
值得
沾染(污秽)

贯通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应当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形容词用作状语,在远处
名词用作动词,蔓:横生藤蔓;枝:旁生枝茎
答:“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洁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答:莲:象征品质高尚的君子;生活态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菊:象征隐士;生活态度:不趋炎附势、隐逸逃避。牡丹:象征追求富贵的人;生活态度:贪慕富贵。
答:示例:用菊(正衬)和牡丹(反衬)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答:示例:第一个“独”字表现了陶渊明不趋炎附势、隐逸逃避的人生态度。第二个“独”字表现出周敦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同时又表明他不同于陶渊明的归隐避世,而是要在世俗中坚守高洁的情操。(意思对即可)
答:为了突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反衬“莲之爱”的难能可贵,深化文章的主旨。
答: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和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与嘲讽。
答:本文先后用菊、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正衬,突出莲的美好形象,借以慨叹世上少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
答: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过分艳丽
应当
【答案】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言之成理即可)
隐逸(者)
耐寒
(多)
A
译文: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答案】示例一:明确表明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厌恶和鄙弃,对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坚守。
示例二: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答案】
语段(一)中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内心通达,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高行廉,不可轻侮。语段(二)中周敦颐任桂阳县令时直言劝谏李初平并给他讲学,可以看出他内心通达,行为方正;任南昌知县时,百姓高兴,富豪大族、黠吏恶少都惶恐不安,可见他志高行廉,美名远扬;任合州通判时,事情不经他的手,部下不敢做决定,可见他行为方正,不可轻侮;部使者赵抃对他前后态度的变化,从侧面也表现了他内心通达,行为方正的君子之风。
A
译文:(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答案】 ①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③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答案】 语段(一)用陶渊明爱菊花、唐朝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作者“独爱莲”,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语段(二)用玄墓、光复二山游人如织的场景衬托作者多年以来远赴“游屐罕至”的洞庭山观梅的习惯,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孤高品质。(意思对即可)(共31张PPT)
倒塌
经过,经历
终了,最后
设馆教书
事物的道理、规律

埋没
颠倒,错乱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了解
主观地判断
同“以”组成一个词,认为
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动词,认为
动词,成为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动词用作名词,大水
答: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办法。
答:“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辛辣嘲讽,又阐释了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的道理。
答:讲学家的“笑”,显示了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觉高明而轻视他人的性格特点;老河兵的“笑”,流露出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答:在打捞石兽这一事上,寺僧没有实践经验,又不多加思考,只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地做出判断。寺僧代表的是不懂得灵活变通就盲目行动的一类人。讲学家空谈“物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一类人。老河兵能综合多种因素,提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一类人。
答:看问题不可片面,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主观臆断,只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凡事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倒塌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答案】 示例:寺僧的“其一”指的是水流的推力,“其二”指的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的“其一”指的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其二”指的是水流的运动及其反激力。
【答案】 示例:语段(一)“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揭示了语段(二)中楚人找不到剑的原因:楚人考虑问题不全面,只是根据自己在船上丢失剑的位置这个静止的因素,而不考虑水流的方向、力量以及船的运动的因素就主观判断,所以找不到剑而贻笑大方。
译文: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了河里。
划(船)
信服
【答案】 寺僧找不到石兽的原因是只注意到水流的因素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因素;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没有考虑水流的因素,所以按照他的说法也找不到石兽;老河兵从实践经验出发,综合考虑石性、沙性以及水流的规律,从而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
【答案】 示例:老河兵和李惠在处理问题上都能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沙性和水流规律,对石兽的位置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李惠用竹子弹两只燕子,试探燕子对巢窠的坚守,破解了燕子争巢的纷扰。(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C
译文:(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答案】 示例:①寺僧按照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所以便去下游寻找石兽;②讲学家认为“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所以建议在原处向下挖进行寻找;③老河兵认为要综合考虑石性、沙性和水流的因素,要往上流寻找石兽。
【答案】 示例:语段(二)中的喻皓同语段(一)中的老河兵一样,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语段(一)中的老河兵常年工作在河边,熟悉沧州南的这条河的水性和河床沙性,结合石兽坚硬沉重的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出石兽在河底的位置变化。语段(二)中的喻皓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熟悉木头的特性,熟悉固定的方法。所以他不曾亲自修建木塔也能知道固定木塔的方法。
C
译文:石头的特点是坚硬沉重,河沙的特点是松软浮动,(石兽)被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答案】 示例: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又嘲笑寺僧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有实际经验,是自信的笑,也是对讲学家主观臆断、自恃博学的嘲笑。
【答案】示例:语段(一)中纪昀对讲学家的只谈理论,不结合实践,判断失误的做法持否定、讽刺态度;语段(二)中对僧人应景和诗,而且所和诗句合辙押韵、意境深远持赞美态度,虽不言明其姓名,但借范蘅洲称赞他和骆宾王可以媲美,表达了纪昀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僧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