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山谷
茂盛的样子
曲折、回环
所以
意趣,情趣
寄托
霏,弥漫的云气。开,散开
昏暗
花
露出,显露
季节
背着东西的人
酿造
陈列,摆开
苍老的容颜
倒下的样子
离开
动词,聚拢
动词,回去
动词,命名
动词,为,是
形容词,秀丽
形容词,茂盛
动词,居高面下
动词,到
名词,乐趣
形容词,欢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名词用作动词,取号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名词用作动词,设宴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指小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答:这两处自问自答交代了醉翁亭的修建者和命名者。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只说太守而不说姓名,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为文章结尾巧设伏笔。
答: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
答:写朝往暮归对四时不同景色的游赏,照应前文的描写,并由景美写到人乐,点出“乐亦无穷”,为下文写人叙事做铺垫。
答: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画面;其核心是“太守醉”;写滁人出游如此兴高采烈,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太守醉”。
答:第3段写滁人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言简意赅。“往来而不绝者”,描绘了众人游的热闹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太守的政绩。写出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
答:写宴饮的鱼、酒、野味、野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意在夸耀滁州的富足,也表明了野餐的简朴。
答: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宴饮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民同乐而醉。“醉”既照应了上文太守“醉翁”自号,又开启下文,点明太守“醉”与“乐”的原因和内容。
答:总结上文,并同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相呼应,体现了“醉”与“乐”的关系,揭示了文章主旨。
答:最后点出太守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收束全文。文章至此结束,饶有余味。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A
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答案】 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选取四时的典型景物,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精练的语言来写四时之景。(意思对即可)
【答案】 语段(一):乐。语段(二):盛。“乐”体现在:①滁人游的悠闲。②太守宴上众宾客的欢乐。③太守的醉态。(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盛”体现在:①游船之多。②租不到船的人的焦急。③舟中丽人的拥挤。(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译文: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就是醉翁亭。
茂盛
陈列,摆开
【答案】示例: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任答两点即可)
【答案】 语段(一)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说明了醉翁亭命名的由来。从句中可知,醉翁亭是以作者欧阳修的号来命名的。语段(二)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说明快哉亭名字的由来。从语句内容可知,在此亭可以观赏长江盛景令人心情开阔畅快,所以作者苏辙的哥哥苏轼给它命名为“快哉亭”。
译文: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
居高面下
昏暗
【答案】 这是文章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以及“与民同乐”的志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下笔成文的自负,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答案】 建在高处,能够欣赏山水美景的地方。语段(一)醉翁亭建造于酿泉上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语段(二)妙赏亭建造于不靠近山的地方,可以尽览山色: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共29张PPT)
到
规模
美好
广远
日光
完备,详尽
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指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光芒
隐没
折断
离开
日光
停息
荣耀
持、执
探求
同“俱”,全、皆
同“嘱”,嘱托
动词,看
名词,景象
形容词,顺利
动词,通向,通到
动词,至、到达
名词,尽头
副词,极点,表程度深
形容词,和乐
形容词,和暖,和煦
副词,或许、也许
副词,有时
名词,天空
动词,消散
量词,一个,一片
副词,全
名词用作动词,做州郡的太守
形容词用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名词用作状语,向北;向南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
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前
名词用作状语,在……之后
答: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同时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答:既写出了重修后的岳阳楼浓郁的文化气息,又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做铺垫。
答:作者描述了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上写出了洞庭湖水势的浩荡和湖面的宽阔无边,然后描写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了它景象的千变万化。六个短句,既精练,又有气势。
答:前者“忧”的是个人的得失、环境的变迁;后者“忧”的是国家大事,是为君主和天下百姓而忧。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答: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以物喜,以己悲。目的是与“古仁人之心”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下文。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慰之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突出了全文的主旨。
答: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从博大的胸襟的角度来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来说的。可贵之处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以天下为己任。
答:有。“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造福百姓,所以说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B(共28张PPT)
撑(船)
裹、围
哪能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副词,还
形容词,跟“黑”相对
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
数词,一
副词,全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名词用作动词,围着火炉
答:文章这样写并不矛盾,也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样写可突显出作者的孤傲。
答:通过听觉写雪。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彻骨寒意。作者此时去赏雪,表现他独特的心境和与众不同的情趣。
译文:(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撑(船)
客居
【答案】 示例:“痴”在语段(一)中含义丰富,“痴景”,大雪三日,天地一片苍茫,更定独去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可见其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痴情”,以“崇祯”纪年,亭中两人为“金陵人”,透露出其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故国之思。
【答案】 示例:语段(一)通过描写西湖雪景,表达了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语段(二)通过描写盛夏的白天和夜晚人们游西湖的胜状,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译文: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裹、围
白汽弥漫的样子
【答案】 示例:“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作者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作者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因此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答案】 示例:语段(二)也表达了白居易对西湖冷泉亭之痴:“春之日,吾爱其……”“夏之夜,吾爱其……”从季节变化表现对西湖冷泉亭之痴;以比喻描写山树、岩石、云水透露出对西湖冷泉亭的喜爱与痴迷;从“坐卧”等动作从侧面表现对西湖冷泉亭之痴;描写清泉给人的感染力表现对西湖冷泉亭之痴;“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一句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的痴迷喜爱之情。
B
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答案】示例:此句交代了看雪的背景,雪大;雪下得时间之久,三日;天气的寒冷,湖中人鸟声俱绝;营造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渲染了静谧、幽寂、凄冷、肃杀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赏与热爱,同时蕴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答案】相同点:两个语段都写到西湖雪景,李流芳笔下的西湖雪景,“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洁白美艳,张岱笔下的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苍茫脱俗,但都表达了对西湖雪景的钟爱之情。不同点:李流芳两次写到与朋友游西湖,朋友因等到冬天没见到雪景而闷闷不乐,李流芳发出了世间事并不都能如人所愿的感慨,以此宽慰朋友;张岱湖心亭看雪,巧遇同道中人,除了表达对山水的雅情雅趣之外,还表达了巧遇知己的喜悦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