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 反比例 北京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5 反比例 北京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2-02 15: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反比例》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本节课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意义、实例,渗透思想。 2.借助教材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3.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反比例》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反比例”是在学生学过“变化的量”“正比例”“正比例图象(画一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以及平时生活中对数学的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了(变化的量,正比例),具备了一定的(思考、探索、操作)能力,拥有认真、好学、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反比例函数)打下良好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合作交流,总结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难点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 利用“正和反”这对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反比例)
(二)复习旧知,探究新知
1.请说一说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
(2)征订同一种刊物,征订数量和总价。
2.请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齐说正比例的概念: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关系式:Y/X=K(一定)
(三)细心观察,合作探究
1.用 X,Y 表示长方形相邻两边的边长,表1是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单位:cm)
小结: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一定,相邻两边边长成反比例。
? 2.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单位:cm)
??小结: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积不是一个确定的值,相邻两边边长不成反比例。
(四)对比旧知,总结归纳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关系式:XY=K(一定)
(五)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 请把下表填完整。
自行车
客车
小汽车
速度/(千米/?时)
10
40
80
时间/时
12
小华看一本书,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如下表。
已看页数
20
50
100
120
150

剩下页数
180
150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
(1) 面粉的总质量一定,每袋面粉的质量和袋数。 ( )
(2)一个人跑步的速度和他的年龄。 ( )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高与底。 ( )
(六)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请在生活中找些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七、板书设计:
反比例
正比例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比值(商)一定
积一定
Y÷x=k(一定)
XY=K(一定)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